“秀才武夫”吴佩孚

北洋政府时期数以百计的大小军阀,大多数出身行伍,唯吴佩孚以“秀才”著称。海外史学家称他是“学者军阀”和“至死都是儒家制度与价值观的一位颇具口才的辩护士”。

  

  初露端倪

  

  吴佩孚(1874~1939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本是一介书生,22岁中秀才,因得罪家乡官吏被革除功名而遭通缉,其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的梦想破灭。他跑到北京,以占卦算命、卖字为生。后不得已于1898年弃文从军,投天津淮军聂士诚部,当勤务兵;同年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学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回部队任后路炮队队官。庚子事变时,所在部队被袁世凯收编,再进北洋参谋处测绘学堂,以第一名毕业。

  1904年2月,日、俄为抢夺我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战争。清政府陷入了若“附俄则日以海军扰我东南,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的外交困境之中。为打破俄国独占东北的局面,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表面保持中立的态度,暗地里却联日拒俄,为日军提供情报帮助。日俄战争前夕,在驻华军事顾问、日本近代间谍战鼻祖青木的主持下,从北洋督练公所中选拔出包括吴佩孚在内的16名能干得力的青年军官,与31名日本情报人员秘密组成中日混合侦探谍报队,分别到旅顺、大连等地刺探俄军军事活动情报。在这一过程中,吴佩孚给日本人的印象是“温和良顺,举动不苟;交人圆和而不露圭角;任事处变而不急近功和不邀虚名;所自信以为是者,则行之以渐……”日本人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总有法子先生”。

  日俄双方开战不久,日本海军对盘踞在旅顺口的俄国舰队进行攻击,遭到猛烈还击,久攻不下。吴佩孚建议用多只普通渔船日夜不停地对俄舰队进行骚扰、试探,趁其麻痹之际,把日军情报船混在渔船中送到海上阵地,港内各舰阵位信息成功地反馈到指挥舰,为日军歼灭俄国远东海军残余以及陆上要塞决战作出了贡献。

  1905年9月,日俄战争以沙俄惨败告终。吴佩孚因屡次立功,日本赠其六等“单光旭日勋章”一枚。在历时一年有余的日俄战争谍报工作中,吴佩孚初露锋芒,为他日后跃为“北洋之星”奠定了基础。

  

  声势日盛

  

  吴佩孚的敢作敢为被北洋军阀曹锟看上,随后他带兵剿匪显露才能,愈发受曹锟器重并直上青云,由团及旅,再到师长,不几年就拥兵数十万,被封为“孚威上将军”,立足洛阳,控制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后,吴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他因“深知袁氏躬行非义,必无善果”,劝曹锟一面与袁虚与委蛇,一面与反袁势力暗通款曲,以待时局之变。事实果如吴所预言,随着反帝制运动的不断高涨,袁世凯在位仅83天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旋即一命呜呼。

  袁世凯死后,张勋再次搅动北京政府政局,率辫子军进京复辟,“再造共和”的北洋军人们与张勋对抗。1917年7月,吴佩孚任讨逆军西路先锋,举兵讨伐张勋。吴佩孚带兵与张勋部战于丰台、天坛,获全胜。国体再度从帝制转为共和制,但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天坛宪法”等国体的大经大法都已如同废纸。段祺瑞领衔内阁,迭令各省取消独立、服从中央,南方军阀不服,孙中山利用南方军阀发起“护法运动”,组成护法军政府,段祺瑞命令曹锟带兵南征,以期“武力统一”。吴佩孚随曹锟出师讨伐南方,任第3师代理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在湖南岳阳、长沙等地与护法军作战,连克重镇,时称“常胜将军”。后因湖南督军席位被皖系军阀张敬尧所得,吴气愤不过,遂发出罢战主和通电。

  1919年11月,吴佩孚与西南地方当局结成反对段祺瑞的军事同盟。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一、二号人物。1920年5月,吴率军自衡阳北撤,布置对皖军事。14日,直皖战争起,在奉军的配合下直系大败皖军。此后,直奉两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系掌权,吴佩孚在北京出任陆军总长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但他只在北京落了落脚,随即引兵回到洛阳。他功成身退,只是出任“直鲁豫巡阅副使”。一位在中国多年的日本军部间谍铃木贞一为此佩服地说:“我认为吴佩孚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获胜的中国将军都是进入北京大逞威风,但吴佩孚却不声不响径自领兵回到河南洛阳。”

  但人人都知道吴佩孚此时已是北京政府内阁的灵魂,他人虽远避豫西,却又让人不得不仰其鼻息,北京政府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按曹锟当时所言:“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引为自豪的故宫得以保全,也与吴佩孚有关。当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争吵不休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拟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时,吴佩孚通电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当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

  直奉之间的蜜月期很短,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胜,奉军败退关外,直系开始独揽中枢。此消彼长,曹锟的欲望开始膨胀,非要过把大总统的瘾。远在洛阳的吴佩孚极力反对,但曹锟我行我素,以贿选登上总统宝座。谁人都知,继冯国璋之后任直系领袖的布贩子曹锟并无治国之才,蓬莱秀才吴佩孚才是出面收拾江山的真正人物。然而吴佩孚恪守封建传统观念,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都忠心不二,绝不取而代之。曹锟登上总统宝座后整日只知道寻欢作乐,吴佩孚宁肯躲得远远的,也不愿“犯上作乱”。

  

  结局悲悯

  

  他一度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且博得了“爱国进步”之名。英、美等列强对他“争相结纳”,他可能是最早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他还获得前苏联的青睐,以为与中国建立新的关系有望。1924年,在他50岁寿庆之时,正是他的“黄金时代”,一时洛阳冠盖云集、宾客盈门,各地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云集洛阳,清废帝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曾经风云一时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远道而来,呈献贺寿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方半渡;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但是这只“鹰”、“虎”的前景并不美妙,结局颇为悲悯。第二次直奉战争开打,吴佩孚亲赴前线指挥作战。谁知他的部下冯玉祥于阵前反戈一击,令他猝不及防,元气大伤。接着在1926年夏的北伐战争中,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遭败绩,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吴军一败涂地。

  一夜之间,统兵数十万的大将军成了飘零的亡命客,他将何去何从?走投无路的吴佩孚骨气未失,不像其他下台的军阀政客那样,腰缠万贯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寻求外国人的保护,而是投靠颇有旧情的川军将领杨森。尽管已失意,风光不再,但吴佩孚的气度未改,他去成都参观昭觉寺时曾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英雄不避杀身凶,何况空门老梵宫。偏有青丝难遽断,双行血泪洒秋风。”

  

  晚节可嘉

  

  1931年秋,吴佩孚离开成都,定居北京东城的什锦花园,靠“世侄”张学良救济一点“补助费”维持生计。在他的客厅中悬挂着他亲撰的一副对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字里行间流露出吴佩孚一生的心境与情操。

  吴佩孚虽然身有血腥,但尚知坚持民族立场,他的气节有目共睹。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曾多次通电反对签订有损于中国利益的《巴黎和约》,支持学生运动,颇得舆论好评。现在人们一提起那场全民族的思想解放运动,把赞誉多给了学生,捎带也夸一夸蔡元培等觉醒人士,至多也就是提及商界、工人的罢市罢工,唯独对军界的良好表现不置一词。其实,运动一爆发,吴佩孚就旗帜鲜明地站在风口浪尖,他郑重宣言:愿为祖国“敢效前驱”,这多少让人感怀不已。

若没有日本人的入侵,吴佩孚原本是要在北京城里颐养天年的,可是,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打断了他的残梦。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用尽一切办法收买汉奸为其服务。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中心人物自然成为日本特务的焦点。日本竟然在北平、汉口分别设立主要对吴佩孚进行策反活动的大伯机关和竹机关。

  对日本的罪恶侵略,吴佩孚是深恶痛绝的。即便流落四川有东山再起之意时,日本特务头子荒木代表日本愿奉送“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但他拒而不受。就在张学良到北平火车站来迎接他时,他质问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为何不抵抗。不久又通电揭露伪满洲国成立的本质:“伪称满洲独立国,实际为日本附庸,阳辞占领之名,阴行掠夺之实。”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汉奸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愤然拒绝道:“自治者,自乱也。”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要他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他也俨然拒之。1938年,日本侵略者决定把华北伪政府和伪南京政府合并为一个汉奸政权,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又要拉吴佩孚做“中国王”,吴佩孚说:“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日本人越俎代庖地在什锦花园为他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尚未开口,中外记者们已经读到了打印好的“吴氏对时局的意见”。一身中国绅士装束的他,放下打印稿,一字一句地说:“惟‘平’乃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惟有3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当得知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后,为表示抗议,他整整绝食一天。

  

  吴佩孚之死

  

  1939年12月4日,戎马半生的吴佩孚因牙疾复发,高烧不退,请日本牙医看病后猝死。人们普遍认为吴佩孚死得蹊跷,但由于缺乏资料的佐证,吴佩孚是自然病亡还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个谜。

  对于吴佩孚的一生经历,董必武在《日本企图搬新傀儡》一书中作出了中肯评价:作为军阀,吴佩孚“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