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纪行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雄鸡,那么呼伦贝尔就是雄鸡冠上的一颗明珠。

  

  精致的满洲里

  

  我们于傍晚到达满洲里火车站,随即登上了伴随全部旅程的大巴车。汽车在满洲里市的街道上徐徐穿行,不一会儿,一个不容置疑的概念便形成在大家的脑海里:满洲里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国家魅力城市”。

  满洲里街道不宽,路上车辆很多,在交叉路口看不到红绿灯,也没有看见一个警察。原来,这里的街道全是单行线,车辆都朝一个方向开,只要前车不出事故,交叉路口也能畅行。由于是单行,行人过马路也安心多了,只要看清左边来车,即可大胆信步通过。

  街边的建筑是城市的主体。这里所有楼房都是崭新的,仿佛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俄罗斯、哥特、法国古典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等风格的建筑雕梁画栋,鳞次栉比,给人一种摩登、高雅、洁净、秀美的感觉。街边也有一些低矮的房子,多是典型的古老俄罗斯风格的木刻楞,是用圆木叠垒、手斧嵌刻而成的建筑,有楞有角,非常规范,非常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这些木刻楞房较处于乡间的大多数木刻楞房高级得多,墙裙用的是大理石石料,窗檐、门檐处都有雕刻和彩绘,像一个彩色雕塑,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满洲里的广场很多,市政广场、音乐喷泉广场、站前广场以及和平之门广场、火车头广场、战斗机广场等,其中套娃广场最有特点。该广场的主体建筑是一个高30米,上面绘有中、蒙、俄三国美少女的巨型套娃,堪称世界之最。套娃内部是高档的西餐厅和演艺大厅。主体套娃四周有上百个世界名人和代表不同国家形象的套娃以及几十个俄罗斯彩蛋,广场中央还有音乐喷泉和各种雕塑。夜幕降临,在变幻的灯光衬映下,广场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非常漂亮。

  晚上8点,步行街上已是华灯四射,人头攒动。小贩们支好地摊友好地用俄语叫卖,街边的所有商店、酒吧都是双语(中文、俄文)招牌。顾客自然大多是金发碧眼、高眉深目的俄罗斯人。俄罗斯小伙儿高挑精干,姑娘苗条婀娜,他们有的手拉着手在步行街上闲逛,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走进酒吧,昏暗灯光下的就餐者全是俄罗斯人,一幅悠闲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此情此景,不禁使我们觉得来到了异国他乡,来到了俄罗斯人的美好家园。

  满洲里的夜景更是出奇的绚丽,所有街边的楼房都装有霓虹灯,设计讲究的装饰灯把本来就洁净、美观的建筑物打扮得更加辉煌而亮丽。那些俄罗斯游客和跨境做生意的商人们十分活跃,他们离开餐桌,伴着欢快的节奏跳舞、蹦迪,他们的舞步豪放,他们的热情燃烧着满洲里的不眠之夜。

  

  庄严的国门

  

  走出套娃广场不久,我们便到了边境国门。辽阔的原野上,中俄两座国门相对而立。我国的国门高大一些,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鲜红的大字方正庄严。俄罗斯国门上是一行俄文和一个俄罗斯双头鹰国徽。

  国门的历史见证了中俄之间的友谊。从20世纪初直到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王明、李立三、邓恩铭、邓中夏、张闻天、周恩来等人都先后从这里出境。他们从前苏联捧回了革命圣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还在莫斯科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铁路路基下的涵洞,残破的俄罗斯马车以及一条在原野上无限延伸的印有深深车辙的土路……眼前的一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创业的艰辛,慨叹着这条“秘密通道”的历史作用,体会到革命胜利的确来之不易。

  国门旁有一个值得留影的建筑——“41号界碑”,这是1994年8月中俄两国勘界结束时立下的,碑高1米多,花岗岩材质。界碑面向中国一侧是大型的中俄边贸城和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北国第一门及其他漂亮的建筑,而俄罗斯那边只是一处由低矮、破旧平房组成的小镇。

  

  海拉尔的今昔

  

  清晨,我们朝呼伦贝尔市府所在地海拉尔市进发。

  海拉尔建城于清雍正年间,清政府为阻止沙俄东侵,在呼伦贝尔地区建城。考虑到作战需要,城市建在海拉尔河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建城时命名为呼伦贝尔城,由于该城处于海拉尔河边,日伪时期改名为海拉尔城。近年改制设市,又改回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变为该市隶属的一个区。

  由于战略地位重要,日本关东军沿中苏边境修筑了14个军事要塞。我们参观的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是其中最大的一处,要塞为钢筑混凝土结构,面积1万平方米,诺大的工程全由中国劳工施工。工程结束时,为了保密,日军将劳工分批枪杀或活埋。所以,这里是日本侵华残害中国人民的又一历史见证。当我们逐级下到深达30米的地下工事时,寒气袭来,不得不穿上棉大衣。

  如今的海拉尔已今非昔比,显示出一幅雍容华贵、悠然和谐的景象。夜晚华灯灿烂,成吉思汗广场熙熙攘攘,五彩喷泉此起彼伏。清晨,伊敏河畔到处是晨练的人们,还有两队英姿飒爽的中老年人,神情严肃极其认真地在打太极拳和太极扇。

  

  呼伦湖和呼和诺尔湖

  

  呼伦贝尔之美还在于水,呼伦湖和贝尔湖像两姊妹分立南北呵护着草原,并成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标志。

  呼伦湖方圆800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人们站在呼伦湖边就像驻足于大海之滨,湖水荡漾,烟波浩淼,茫茫水天成一色。清初,牧民称其为“达贲诺尔”。“达贲”蒙古语意为“海”,“诺尔”意为湖,“达贲诺尔”就是海一样的湖,故呼伦湖亦称“达赉湖”。

  早就听说呼伦湖是鸟类和鱼类的天堂,这里有天鹅、海鸥、鹤、鸭、鹭等200多种珍稀鸟类和多种鱼虾。呼伦湖水呈深灰色,是现在国内难得的不受污染的淡水湖,当地人开玩笑说:“湖水就是矿泉水!”在这样的湖水滋养下,鱼虾的鲜美自是不言而喻,能在湖边的饭店里品尝一顿丰美的“全鱼宴”,可是行程中最大的享受了。牧民们以“全鱼宴”招待远方的客人,清蒸、侉炖、煎炸,各种做法一应俱全。我们在这里敞开胃口,尝到了新鲜的鲤鱼、鲇鱼、白鱼和小白虾,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之后,我们朝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的呼和诺尔草原中的呼和诺尔湖开始行进。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绿草如茵,河水弯弯,牛羊成群、蒙古包点点,起伏的山峦映衬着蓝天白云延伸到天际……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壮美一览无余,令人心醉。不知不觉中,呼和诺尔湖便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它静静地躺在大草原的怀抱中,湖水清澈,波光潋艳,显得十分秀美可人。人们高兴地在湖中泛舟,在岸边骑马,还在蒙古包内摆开了“宴席”,品尝草原风味“全羊宴”。手扒肉、烤羊脖、烤羊腿、烤羊肉串、爆羊肚等应有尽有。最可口的要数那香甜的奶茶,大家一杯接一杯品味着草原主人的盛情,蒙古包里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室韦俄罗斯民族村

  

  从海拉尔向东北方向走,我们来到处于祖国版图鸡冠处的边境小镇室韦俄罗斯民族村。室韦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是成吉思汗母亲家族的故乡,还是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决胜之地。成吉思汗正是从这里跨上铁骑,走出河滩,走出草原,开创了蒙古大帝国。这里还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的地方,从1689年以后,流经室韦的额尔古纳河就成为中俄两国的界河。

  小村地处额尔古纳河东边,河对岸是俄罗斯奥洛契小村。明媚的阳光下,俄罗斯绿色的哨所和哨所边的房屋清晰可见。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我们中国军人的边防哨所,瞭望哨楼建在山坡上,白墙红顶,在绿色的山峦衬映下显得庄严醒目。

  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以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为主体,俄罗斯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42%。虽然经过数代的繁衍生息,还是随处可见混血特征很明显的村民。那手持木杈在装满牧草的大车上叉草的男子,那手挥皮鞭赶车的青年,还有村路上往来的行人,都操着一口东北腔,讲着我们听得懂的汉话,长相却酷似俄罗斯人,让我们感到很新鲜。

从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俄罗斯人源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前苏联十月革命时期流落到此的富农及家属,另一部分是来此地淘金的人。额尔古纳河里盛产砂金,遂有许多的山东人也到这里淘金,黄皮肤善良的小伙子和蓝眼睛热情的姑娘一拍即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室韦俄罗斯乡。2005年,该乡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全国200多个参选城镇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个中国魅力名镇之一。

  

  莫尔道嘎的欢歌

  

  走出俄罗斯民族村不久,我们来到大兴安岭深处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俗话说,“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树枝树叶交织在一起,莽莽苍苍雾气蒸腾,如同大海的波浪。这里的森林却是一派北国风光,各种树木都高大挺拔,威风凛凛,一副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800年前,成吉思汗祭祖路过这里时,看见林海茫茫,云凝峰峦,霞光四射,一派吉祥,于是发出巨吼:莫尔道嘎(蒙古语:骏马出征)!莫尔道嘎由此得名。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它犹如美女静卧在浩瀚无垠的大兴安岭林区的中段。这片森林里的树种主要有3种:白桦树树皮乳白,树干上眨着许多大眼睛,柔情蜜意地注视着过往的游客;落叶松树干颜色发暗,叶子似线如针,好似精干的小伙子。这两种树时常交织着生长在一起,犹如一对孪生兄妹不离不舍。獐子松材质尚好,是世界稀有树种,腰以上的树干呈橘红色,仿佛留住了金色的阳光,由于其树形挺直婀娜,树冠伸展摇曳,被当地人冠以“美人松”的雅号。我们在茂密的白桦林中漫步,呼吸那清新自然的空气;我们在落叶松林中俯拾野生红豆,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我们在亭亭玉立的獐子松下留影,希望像獐子松那样健美长寿;我们还在凌晨5点起床,登上龙岩山顶,瞻仰成吉思汗骑马持枪的雕像,俯瞰小镇风景,领略大兴安岭林区无限风光……

  

  加格达奇的历史与风情

  

  我们向东穿越大兴安岭约640千米路程,来到当年鄂伦春人狩猎的地方——加格达奇,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长有獐子树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数万铁道兵将士披荆斩棘开出了这片处女地,从此,北山山顶林海中耸起了一尊纪念碑,昭示着人民对铁道兵的景仰和怀念。当时这里野生动物特别多,用铁道兵的话说:“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鸡飞进汤锅里”。当地的青年导游还教我们唱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烈马一人一杆枪,狍子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斗转星移,如今气象大变,野生动物不多了,鄂伦春人即使重拾猎枪,也很难维持生存了。

  鄂伦春旗所在地阿里河镇距离加格达奇很近,那里有鄂伦春博物馆和著名的嘎仙洞——鲜卑人发祥地。从嘎仙洞归来,大家都觉得增长了历史知识,增进了对鲜卑民族的理解与尊重。过去我们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鲜卑族民歌中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个鲜卑民族,此行发现鲜卑族竟然是如此伟大的古代民族。他们从这样仙境般的大山里走出来,艰苦奋斗,逐鹿中原,建立起一统北方强大的北魏王朝。不仅如此,他们还敢于否定自己,尽量吸收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穿汉服,说汉话,行汉制,主动实现多民族融合,他们的精神和气度很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短短几天,我们的行程紧凑而奔波、丰富而愉快。在号称“中国后花园”的额尔古纳、在林海茫茫的大兴安岭、在波光粼粼的呼伦湖畔、在万马奔腾的呼伦贝尔草原、在风情万种的名镇室韦、在北疆第一门的满洲里……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身影和歌声,也留下我们悉数不完的对呼伦贝尔的依恋之情。

   【责任编辑】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