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北京城

黄和绿是北京的典型色调,黄代表尊贵,金碧辉煌的故宫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绿是北京的灵魂,遍布大街小巷和四合院里的绿树,组合成大片绿色,给北京城的春天带来无限活力和生机,并留下大批以树命名的街巷胡同和地名。初步统计,北京城区以树为名的街巷胡同竟有123条,它们像一幅幅充满文化韵味的画卷,展示出绿色北京的悠久历史。

  古树是城市的名片,在北京市区以树命名的123条街巷胡同中,也以槐柏命名的最多,计38条;以此类推,以枣树命名的14条,以椿树和榆树命名的各13条,柳树命名的10条,樱桃树命名的9条,松树命名的8条,桃树命名的5条,棕树命名的3条;此外,还有以葡萄、梅竹、核桃、海棠、铁树、杏、百果等命名的街巷。

  

  铁树斜街没铁树

  

  铁树产于亚洲南部,别名苏铁、凤尾蕉,性喜阳光充足的温暖气候,只能在北京的花房里生长。但在大栅栏西街西口,却有条东北西南走向、以铁树命名的铁树斜街,岂非咄咄怪事。原来铁树斜街在明朝时只称斜街,从未种过什么铁树。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铁锅的棚铺很有名,于是就有了李铁锅斜街的名号,拐和锅只是一字之差,到清末便谐音为李铁拐斜街了。李铁拐斜街东通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西经五道街通虎坊桥,为大栅栏地区交通要道。明嘉靖年间,已形成大栅栏商业区,外地人员往来不绝。铁树斜街以南的大片无名胡同也因妓院有了隐讳的名号,统称“八大胡同”。过去梨园界大都住“八大胡同”一带,这里也逐渐形成京剧发源地,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便出生于此街。1949年前,该地曾繁华一时,有护国观音寺、留香大饭店、远东饭店、清真饭庄同和轩、同益轩等。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改称铁树斜街。

  铁树斜街左近有相互连通的樱桃斜街、杨梅竹斜街和棕树斜街,均为东北西南走向。杨梅竹斜街在大栅栏西边,长490米,宽5米,东连煤市街,西通樱桃斜街和东琉璃厂。明朝时称斜街,据说胡同里住着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故清时称杨媒斜街,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杨梅竹斜街为传统文化街,东口路北有乾隆御赐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第“清勤堂”,街内有酉西、和含两会馆,现代文学家沈从文曾住酉西会馆。民国时期,开有开明、正中、世界、广益、环球、大东、大众、中华等著名书局。

  棕树斜街东北起自大力胡同西口,西南止于石头胡同中段,东南侧分别与棕树头条、棕树二条相交,清代称王寡妇斜街,系“八大胡同”之一,清末谐音为王广福斜街,1965年改称今名。

  

  靠人和马走出来的斜街

  

  北京的胡同大多呈东西或南北走向,但受地形影响,比如前门外的西河沿、东河沿,也会因河流形成斜街。不过铁树斜街和周围这几条斜街可是特例,它们全是靠人和马走出来的。

  原来在金朝以前,北京称中都,在今北京城的西南部,那时铁树斜街周围还是农村。1215年,蒙古军攻陷中都,从1267年开始在中都东北营建大都城。1285年修完大都城,称北城或新城,原中都城称南城或旧城。明朝攻陷元大都后,将北城的北墙南移五里,现在德胜门外土城便是过去大都北城墙遗迹。永乐十七年(1419年),拓北城的南墙二里,把南城墙从今长安街南,南移至今前三门一线。从元朝到明初,南北两城的人为通行方便,从骡马市大街到繁华的前门外,选择了西南至东北的斜向捷径,历经200多年人走、马行、车轧,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北京外城时,已经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斜街。

  

  以树命名最早的胡同

  

  北京有13条以椿树命名的胡同,除丰盛地区有椿树巷外,其他12条都在宣武门外。广外有椿树馆街,广内有长椿街,煤市街有小椿树胡同。在椿树地区,自南而北顺序排列着椿树上下、头二三条胡同,东侧有东、西、北椿树胡同。

  椿树胡同形成于金代,因广植椿树而得名,是北京以树命名最早的胡同。115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下令迁都燕京,派人按北宋汴京(今开封)制度增扩燕城,将旧城的城郭向东、西、南各扩展约三里,把椿树胡同、北柳巷、南柳巷等包揽在东城垣内,遂改名为中都。近年,对金中都城考古勘察发现,今北京宣武区的故金中都城东部,即宣武门外大街及其东部的一些南北方向的胡同,如椿树胡同、北柳巷、南柳巷、魏染胡同、果子巷等均为金中都遗留至今的街道和胡同。明嘉靖年间,椿树胡同列入南城宣北坊,名椿树胡同三条。

  清时的汉族官员多住在宣武门外,随着琉璃厂的兴起,大量外官、举子纷纷住到琉璃厂附近。与此同时,云集在前门外的名伶也向椿树转移,仅有的3条椿树胡同已无法承受众多住房要求,于是扩充出大、小椿树胡同等。到光绪年间,椿树已从3条扩充到8条胡同,先后住在椿树胡同的名人数不胜数。

  

  以柳树命名的街巷

  

  北京的柳树很多,阳春三月,柳絮纷飞,形成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北京城内的大片柳树犹如城市的名片,至今留下10多条以柳树命名的街巷,如宣武门外椿树地区的北柳巷、南柳巷、北柳夹道等。在宋人宇文懋昭所著的《大金国志》里,提到了以柳命名的街名——“南柳街”。

  1211年2月,成吉思汗自克鲁伦河发兵南侵金国。12月11日蒙兵前锋顺利到达中都,攻打南顺门。金国守将完颜天骥诱敌深入,在南柳街密设拴马桩,使得蒙古骑兵纷纷落马无法前进。完颜在巷战中又使用火攻计,纵火焚烧两旁民屋,街狭屋崩倒,北兵死伤甚众,被迫退军。这段历史指明了南柳街在南顺门内,可惜在金中都城的12个城门里面,却没有南顺门的名字,这就给寻找南柳街带来困难。

  南柳街的所在地,一种可能在今西三环上的丽泽桥处;或在今南横街西口南侧,那里曾种植大片柳树;另一种可能,“南顺门”指中都城东北子城的南门。金朝在中都城的四周保留有4座辽代建筑的子城。在蒙兵攻打南顺门前,金主命京城富室迁入四子城,各分守兵两万御敌,充分发挥了子城的作用。1213年春,成吉思汗攻入中都城北的子城,久围中都城不下,改道分兵三路攻打山东诸州。1214年春,成吉思汗率蒙古军再围中都城,驻跸在中都北郊,最后人困马乏,同意和解。后两次战役,史书上都明确注明发生在城北,如果“南顺门”是中都城东北子城的南门,中都城东北城垣内的“南柳巷”很可能就是《大金国志》提到的“南柳街”。

  南柳巷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南口连魏染胡同。明代属南城宣北坊,名柳巷儿永兴庵。永兴庵供奉观音大士,在今南柳巷45号,寺门朝东,清代称永兴寺。寺门外原有河道,柳树成行。清乾隆京师图,寺前标十间房,原柳巷儿琉璃厂西门北标为北柳巷。清宣统京师图,寺前十间房改为南柳巷。

  时光茌苒,这些以树为名的街巷默默无语地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变化。

  

  【责任编辑】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