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起舞的飞天

在中国,飞天应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佛教艺术形象之一了。那些面容丰润、身材曼妙、缠挂璎珞的青春女子,脚踩青云,衣带飞扬,翱翔于空中。或手提瓶篮,播洒鲜花;或拨弄琵琶,歌乐悠扬。无论是出现于壁画中,还是舞台上,飞天都以其神秘的气息和美丽的风姿,引人无限叹赏。

  

  何谓“飞天”

  

  就和其寄身的佛教一样,飞天原来也是出自异域。最早佛教所谓的飞天其实就是天人,也称天众,梵语Apsara。佛教把众生居住的地方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常说的三界。天人就是居住在欲界、色界之天界的众生,也简称“天”。他们与欲界之人界和四恶趣中的众生区别开来,拥有广大的神通,实际上就是天神。天人飞行于虚空之上,故称飞天。

  西晋时期敦煌高僧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卷四中说到,悉达多太子一心出家,有飞天为之捧刀来,帝释帮他落发。这里的飞天应该指的就是飞翔的天人。这也是汉译佛经中第一次出现“飞天”一词。飞天常常聆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心生欢喜,演奏天乐,播散天花,供养礼赞,所以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形象多作散花或奏乐状。佛典以外,中土典籍中最早说到飞天的是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书中记载当时洛阳的景兴尼寺中有一驾“金像辇”,就是载有佛像的车辆,离地三尺高,上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上面装饰着“飞天伎乐”。既称“伎乐”,显然就是指歌乐舞蹈中的天人。

  

  飞天形象的起源

  

  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形象,又以乾闼婆和紧那罗出现的最多。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飞天就是起源于此二者。乾闼婆和紧那罗两个神灵原来都是出自于印度神话,佛教把他们移植过来,改造成为护法神,属于天龙八部的成员。乾闼婆,梵语Gandharva,又作健达缚、犍闼婆等。意译为香神、香音神等。佛经中说他不食酒肉,只以香气为食;又善弹琴,能演奏种种雅乐。新疆克孜尔石窟有一幅乾闼婆的画像,就是一个长相英俊,衣着华丽,气质高尚的王子形象。

  紧那罗,梵语Kimnara,又作紧捺洛、真陀罗。因为此神外形似人,却又头上有角,似人又非人,所以意译为疑神、疑人、人非人。紧那罗声音悦耳动听,善作歌舞,所以又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紧那罗画像在印度的阿坚塔石窟的十七窟中,是一位身着华装,婀娜美丽的少女。这是公元5世纪的作品。唐代僧人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说,紧那罗分男、女,男神马首人身,善于歌唱;女神端正美丽,善于舞蹈,并且多嫁给乾闼婆为妻。所以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逐渐演化成一对配偶神,并成为飞天的代表之一。当佛说法讲经、出巡游行,或者显现神通的时候,天空中常有他们的身影,歌乐舞蹈,散花播香。按照敦煌石窟壁画描绘的情景来看,飞天播散天花,新的飞天即由其中诞生,所谓化生。

  最早的飞天诞生于印度。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印度的桑淇(Sunchi)大佛塔的北门有一个《释迦涅槃》的石雕。这个石雕属于阿育王时期,上面雕刻的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信徒围绕佛塔献贡礼拜的情形。在佛塔的周围就飞翔着四个飞天,每个飞天都有一双翅膀,脸和手臂都比较丰腴,双足与鸟相似。这一飞天形象体现着强烈的印度色彩,和我们今天印象中的飞天形象相去甚远。

  

  敦煌飞天

  

  飞天进入中土以后,也和佛教一样,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演变。佛教先经西域,后入中原。两者间的枢纽就是现在甘肃的敦煌。佛教文化在敦煌地区有着集中而丰富的体现。飞天也是这样。据敦煌学家常书鸿、李承仙统计,仅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就有270多个洞窟中画有飞天,总计有4500余身。在全世界范围内,敦煌也是保存飞天形象最多的地方,飞天已经成为敦煌的一张“名片”。

  敦煌石窟从公元4世纪创窟时起,即存在飞天形象,可以说是中土最早接受、传播飞天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早期的敦煌石窟中,飞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西域色彩。这一阶段大概是从十六国到北魏,持续170多年。期间的飞天形象大多具有明显的异域特征。从容貌来,脸型多为椭圆,鼻直眼大,口耳宽大,身形粗短,肤色黝黑。服饰上,头束圆髻,或戴印度五珠宝冠,并常有佛、菩萨一样的圆光,双耳有环踏。一般上身赤裸,肩披太巾,腰缠长裙。这与西域地区如龟兹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极为相似。这一阶段的敦煌石窟中的飞天主要还是西域飞天的移植、摹仿,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敦煌飞天。

  飞天在敦煌石窟中,一开始就“入乡随俗”,和道教的仙人混融,被称为飞仙,抛弃了最早的依靠翅膀飞行的形象,只要凭借本身的神力,就可以自由翱翔于天空。十六国时期到北魏的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形象已经没有了其“出生”时的双翅。

  大约从西魏到隋代的80年间,飞天的中国化过程加快,进一步和中土传统以道教为代表的仙人形象融合,中国特色逐渐明显。敦煌石窟壁画中乾闼婆、紧那罗的职能开始混同不分,两者都能散花、奏乐、歌舞。大概也是从此时开始,他们成为了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的代表。

  北朝自北魏孝武帝开始,君主多推行汉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多推崇南朝,以汉文化为效法对象。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形象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额宽,颐窄,嘴小,五官匀称而清秀。不少还失去了头上印度式样的圆光和宝冠,戴上了道冠。身材修长,衣裙飞扬,姿态飘逸。很明显是受到了南朝造型艺术中“秀骨清像”特征的影响。其演奏的乐器如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琵琶、阮弦、箜篌等,很多也是中土原来就有的。此时的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的特点,但已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等到了唐代;飞天形象的中国化基本完成。敦煌石窟中的飞天也最终成为了中国式样的飞天,即所谓敦煌飞天。这一时期的飞天形象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最为完美的程度,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唐人有“菩萨似宫娃”的说法,敦煌石窟中的唐代的飞天以女性形象为多,其面容更为中国化。与唐人对待女性的审美标准一致,这一时期的飞天大多体态丰腴,脸圆颐丰,活脱脱唐代仕女的形象。唐代的飞天大量地出现在经变画,特别是净土变中。在庄严、美妙的佛国中,众多的飞天衣带轻扬,环佩叮当,自由飞翔于空中。或盘旋,或徘徊,或上升,或下落,仙乐飘飘,天花如雨。其姿态更为丰富多样,妩媚动人,曼妙轻盈。这一时期,飞天的主体在形象上已经离弃了原来天人的“神”性和源自其诞生地的异域色彩,而变成了中国化、人间化的飞天。以后的飞天形象基本上是奉唐人式样为圭杲,延续、模仿之。

  今天,通过敦煌学者、艺术工作者的努力,飞天又开始频繁出现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如电影《丝路花雨》、舞蹈《飞天》等艺术作品,重新焕发了艺术生机,展现着神秘的魅力。

  

  [责任编辑]刘婵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