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部与清白室

清王朝作为一个能够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处理与其他各民族的关系的方法,是很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研究清代皇室的史料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一般皇后和级别比较高的妃子都是出自蒙古的科尔沁部,除了皇子之外,皇族的其他成员也多娶科尔沁部女子。有学者统计,有清一代,皇族成员共娶蒙古各部之女163人,其中娶自科尔沁部的就达57人。

  我们不禁要问,科尔沁是一个什么样的部落?为什么它能得到清代皇族的垂青以至于有如此众多的女子嫁给了这些天潢贵胄,甚至荣登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宝座?

  

  科尔沁部的由来

  

  科尔沁是蒙古部名,由于音译的不同,在明代和清代的一些史料中亦作“火儿慎”、“尔慎”、“好陈”、“好儿趁”、“廓尔沁”等等。据学者考证,蒙语“科尔沁”的意思是指成吉思汗时皇帝卫队中专门披弓挂箭的战士,也就是弓弩手。当初这个弓弩手卫队由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这位勇猛善战的弟弟辅佐着哥哥,在统一北方草原的战争中,建立了骄人的军功。在1206年斡难河源聚会上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赐予哈布图哈萨尔4500封户,封地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随着成吉思汗对黄金家族的分封,“科尔沁”逐渐演变成了对哈萨尔部及其后裔的称谓。

  科尔沁部最初游牧的地区是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元朝灭亡以后,蒙古分裂,其中比较强大的是察哈尔、喀尔喀、卫拉特3个部落。明洪熙元年(1425年),科尔沁部为卫拉特所破,一部分科尔沁人避居嫩江,称作“嫩江科尔沁”或“嫩科尔沁”。

  在后金崛起并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科尔沁部曾与后金发生过冲突和战争。明天启四年(1624年),为部族利益考虑,首领奥巴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科尔沁部由此成为了最早归附于清朝的蒙古部落。两年后,努尔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明崇祯九年(1636年),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哲里术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至此科尔沁部基本形成并长期保持。可以说,科尔沁部的稳定是从与后金部落结盟开始的。为了促成结盟,双方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而联姻是重要手段之一。

  

  与清朝皇族的姻盟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为了进攻明朝,迫切需要壮大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此他对蒙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尤其争取与察哈尔有隙的科尔沁部。为了建立与科尔沁部的联盟,努尔哈赤利用满洲与科尔沁接壤、风俗文化相近以及二者祖先有过交往的历史等各种条件,施展招抚、和亲的手段来拉拢科尔沁部。其中在清朝与科尔沁部的交好中尤其值得称道的就是科尔沁部与清朝的联姻。清朝人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记》中记载了乾隆皇帝巡幸科尔沁部时所写的一首诗:“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嗣徽彤管著,绵泽砺山申。设候严喧沓,清尘奉狩巡。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这首诗表明了清朝皇室与蒙古科尔沁部密切的联姻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几乎伴随了清王朝的始终。

  最初的联姻是在1612年,努尔哈赤遣使前往科尔沁部,提出想要聘女为妃、结为姻戚,结果是科尔沁部明安将其女儿嫁给努尔哈赤。两年后,明安的弟弟莽古斯又将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此女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又过了一年,努尔哈赤又纳科尔沁部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妃。而到了1625年,莽古思的儿子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也将女儿嫁给了皇太极,此女起初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后来则成为孝庄文皇后。1634年,庄妃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被封为关睢宫宸妃。这就出现了明安、莽古思两兄弟将女儿分别嫁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孝端、孝庄、宸妃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极一夫的情况。虽然这种婚嫁在汉家看来不合乎礼仪,但是对当时的满蒙礼俗来说则完全正常。到1651年,宰桑长子科尔沁部卓里克图亲王乌克善之女、孝庄文皇后的侄女,又被清世祖福临封为皇后(后降为静妃)。1654年,宰桑之孙科尔沁部镇国公绰尔济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福临。其中姐姐被封为皇后——孝惠章皇后,妹妹被封为妃——淑惠妃。推算起来,这两姐妹又都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了。

  在整个清代,来自蒙古族的皇后共有6位,而其中有4位出自科尔沁部,分别是上述的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清世祖废后和孝惠章皇后。这不能不说是清王室对科尔沁部的莫大恩宠与垂青。

  与科尔沁部公主嫁入清宫相对应,清皇室的公主、格格也多有下嫁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者。《清史稿》记载,崇德到嘉庆年间,6朝共有12位公主嫁往科尔沁部。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代共有432位公主、格格和宗室女下嫁到蒙古各部落,其中嫁往科尔沁部的就有106人。

  为使这种联姻关系逐代延续下来,清王朝还特地建立了“备指额驸”制度。额驸为满语,相当于汉语的驸马,是对公主和格格的丈夫的称呼。清廷规定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巴林、喀喇沁、奈曼、翁牛特、敖汉等归顺较早的13个札萨克旗内,在王公贵族的嫡亲子弟及公主格格的子孙中,挑选15岁以上20岁以下、聪明俊秀者,将其姓名年龄注册登记,于每年十月报送中央理藩院备案。这些已报送备案的蒙古青年,由其父兄于年节向皇帝请安时各自带到京城,以备清朝皇族为公主格格们选婿。通过这种备指额驸制度,清朝皇族与蒙古王公巩固了特殊的姻戚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200余个札萨克旗中,被指定实行备指额驸制度的仅有13个旗,其中科尔沁部即占5旗。可见在备指额驸制度下,科尔沁部仍然是得天独厚,倍受偏爱。至道光年问,仅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就达到2000余人。由此可见双方通婚频繁给科尔沁蒙古王公带来的是何等浩荡皇恩了。

  实际上,满蒙通婚联姻是清朝统治者笼络蒙古各部落的怀柔政策之一,并非对科尔沁部独有。但因为在蒙古各部中科尔沁部归附最早,双方通婚从一开始就在最高层连续进行,科尔沁部的武力又为清朝所倚重,所以清朝对科尔沁部历来最为重视。

  正如《清史稿》所记载,联姻使“科尔沁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首。有大征伐,必以兵从”。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科尔沁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与清军一起披坚执锐,横刀跃马。驰骋疆场。科尔沁战士在刀光剑影中所向披靡,科尔沁王公也“以其功冠”得以加官晋爵。联姻关系中的清朝皇族所娶科尔沁部之女和清朝皇族下嫁科尔沁部的公主格格们,对于稳定清朝统治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前面提到的庄妃,她身历清初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在儿子福临、孙子玄烨均年幼继位、宫廷政局不稳的关键时刻,周旋于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成功地巩固和加强了儿孙们的皇权统治。

  此外,清廷的一些相关规定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规定下嫁的公主格格们10年才能来京一次;公主居住期限为60日,郡主以下逐级递减10日;若非奉旨宣谕,不得随意来京等。这些措施使公主格格们要与她们的科尔沁蒙古额驸们长时间地生活在一起,对这些蒙古王公起了一定的羁縻监督作用。这种满蒙联姻的怀柔政策推而广之到蒙古各部落,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康熙帝曾说:“本朝不设边防,恃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这种化敌为亲、屏藩溯漠的政策,比土石筑起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北方广袤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始终没能联成一体来举族叛清,实为中国历代王朝中少有的现象。

  

  科尔沁蒙古的民族风情

  

  科尔沁蒙古族人淳厚朴实,心地善良,豁达乐观,同时又注重礼仪,热情好客。由于久居草原,逐水草而牧,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衣、食、住、行、婚丧、礼仪、娱乐、节庆等方面的独特的习俗。

  科尔沁部古代住在蒙古勒格日——蒙古包,是一种适应游牧生活用毛毡搭制的圆锥形的住屋。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尔沁蒙古族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住水泥、砖石结构的平房或起脊房的居多。他们的食品可分为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最为讲究的是“红”、“白”食。“红食”指肉类食品,“白食”指乳类食品。

  清代以前,科尔沁部男女习惯于穿用布料、绸料、皮张缝制的长袍,款式为肥大不开衩、袖长领高、腰带宽厚,适宜高寒、多风的气候。到了清代,服装款式渐渐受满、汉等民族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服装日趋多样化。

  科尔沁蒙古族的婚姻继承了蒙古族古代婚俗精华的同时也拥有了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其程序大致包括:“小酒宴”、“订婚酒宴”、“送彩礼”、“报日期”、“新郎启程”、“闭门礼”、“新郎拜岳父家的火神”、“女婿认亲”、“连盅酒”、“沙恩图宴”、“给新郎更衣”、“回报姑娘家的恩情”、“请名宴”、“送姑娘”、“抢新郎帽子”、“请压辕亲家下车”、“小迎亲宴”、“大迎亲宴”、“新郎新娘拜天地”、“新娘认亲”、“结婚中心宴”、“交姑娘”、“饯行送亲车”等20多步固定情节,程序比较繁琐。

  综观科尔沁部的发展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其与清王朝统治者的关系史。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发展,双方通过联姻化干戈为玉帛,从原先的冲突争斗转变为互相倚重互相支持。这种联姻造就了满蒙血缘上的纽带,同时也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以及大一统的民族认同感,科尔沁部就是在与清朝皇族的联姻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