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始末

1968年8月20日下午,两架苏联民用客机在飞临布拉格上空时,以突发技术故障为由要求紧急降落。得到允许后,机上乘客藏带武器进入机场,并于当晚11点乘捷方不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机场各要害部门。原来,这些声称“飞往南斯拉夫”的不速之客,竟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苏军突击队员。两架故障飞机随即成为活动雷达,指挥着苏联巨型运输机一架接一架地在机场降落。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全副武装的苏军,在苏驻捷使馆派来的“向导”带领下,立即开进布拉格,控制了全市重要地区,并包围了捷共中央驻地党中央大厦。同时,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等华沙条约缔约国军队也涌入并占领捷克。21日清晨,苏军逮捕了杜布切克等捷共主要领导人。
  苏联为何出兵捷克?这次军事突袭有什么样的政治社会背景?
  “布拉格之春”
  苏联的出兵和“布拉格之春”有关。
  “布拉格之春”,是指捷克斯洛伐克于1968年1月开始的一场突破苏联模式、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规模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走出斯大林体制的误区,从捷克自身国情出发,创立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社会”。1968年4月5日捷共中央通过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捷克正式进入被称作“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阶段。它在政治、经济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政治上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改革以党代政的领导方法;经济上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市场机制;在对外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强调捷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主张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共处政策;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取消新闻审查制度,恢复新闻自由,确保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并为在大清洗中的牺牲者恢复名誉,等等。
  这些改革政策无疑给了苏联当头一棒。改革的“重头戏”——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恰恰是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可想而知,《行动纲领》和随之到来的“布拉格之春”引起了国外尤其是苏联的密切关注。
  那么,为什么1968年会出现这场剧烈的改革?这还得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自1967年实施新经济体制以来,捷的经济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知识分子指责国内极端缺乏民主,认为党践踏文化的发展,压制自由,甚至威胁到民族的生存。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的矛盾,也是捷共中央的一个死结。自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两个民族生活在共同的国家之中。根据匹兹堡协议,斯洛伐克族享有自治权,事实上却一直被迫接受着布拉格的统治,60年代初其地方权限又被大幅度削减,民族主义情绪重新激越起来。
  1968年1月4日,捷共出现重大的人事变动,诺沃提尼下台,由杜布切克接任党中央第一书记。耐人寻味的是,杜是由诺提名接任的。诺出于什么动机提名让自己的“反对派”接任,我们不得而知。历史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新领导人在国内掀起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突破苏联模式,以及最后夭折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的历史战略选择
  苏联反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这一点还必须从冷战格局下苏联与东欧、苏联与美国的关系上进行考量。
  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形成。凭借着反法西斯战争中共产主义在东欧的影响力,苏联在战后将东欧拉入到与西方阵营对抗的阵线。从地理位置上看,东欧扼欧亚交通的要冲,是雅尔塔体系的板块“交合线”。历史上,东欧对于沙俄乃至后来的苏联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代沙皇只要有机会就积极参与对东欧的角逐,包括赤裸裸的武力吞并和打着各种旗号的武力控制。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均在欧洲本土,它的很多核武器也储存在东欧领土上,它必须控制东欧。它把东欧纳入世界冷战体系, 作为与西方斗争的工具和砝码,为自己的全球战略服务,所以,当改革的春风正在吹醒布拉格时,苏联却感到丝丝凉意——如果改革向整个东欧蔓延开来,东欧将会变成什么样?苏联怎么办?
  为了保证东欧能为苏联所用,苏联不仅将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输入到东欧,还以“维护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的名义要求东欧听命于苏联。
  人们不会忘记,1956年苏联出兵镇压匈牙利改革的先例——平素以兄弟相称,一旦涉及国家利益不惜兵戎相见,这是苏联的行事风格。所以,当捷克提出改革,苏联就将其定性为帝国主义煽动社会主义阵营分裂,是帝国主义阵营打入社会主义阵营的阴谋,并最终利用华约对捷采取了军事行动。
  不过,从反对改革到军事入侵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苏联并不是单独行动,而是紧紧拉住其他几个华约成员国。这是苏联唯一一次利用华约对其成员国采取的军事行动。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被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大家庭安全的高度,对其干涉和侵略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华约成为苏联推行这一政策、控制东欧的工具。
  6月27日,捷克的知识分子们发表了《两千字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捷共和社会主义制度,号召警惕苏联干预内政的可能性。正当苏联在军事制裁与政治解决的十字路口徘徊观望时,宣言的发表极大地刺激了苏联,促使苏在军事制裁的道路上加快了步伐。但苏联也心存顾虑:如果对捷采取军事行动,美国会采取什么态度?华约已卷入这场漩涡中,北约又会做出什么反应?
  为了摸清美国的底牌,苏联于7月间通过外交途径得到美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的明确保证:“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捷克问题不感兴趣;美国认为,捷克问题是华约组织、首先是苏联的事情。”之所以采取不干涉政策,主要是因为东欧在当时的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一方面,美正忙于越战及东亚事务;另一方面,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和美苏差距的缩小,也促使约翰逊政府把寻求美苏之间的缓和放在首要地位,不愿为了捷和苏联大动干戈。而且如果美支持捷,西德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从而引发新的“柏林危机”。实际上冷战格局下的美苏虽然在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领域都处于对峙状态,但在处理重大事件如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时,双方都尽量保持克制和谨慎,虽剑拔弩张但不兵戎相见,不轻易使用武力特别是核武器,避免双方的直接对抗。美国的不干涉态度扫除了苏联的后顾之忧,一切都在按既定计划进行着。20日午夜11时,华约5国军队分南、北、东北3路共计24万大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出兵队伍中,苏军16个师,约17万人,其中10个师来自苏联本国,6个师是驻东德的苏军;波兰3个师,约4万人;东德2个师,约15000人;匈牙利2个师,约15000人;保加利亚1个师,且不满员,约5000人。从军事上说,5000人的保加利亚军队是无足轻重的,让保也参加行动,只是出于华约联合行动的政治考虑。
  此时的捷共中央,正在举行主席团会议讨论十四大的筹备情况。午夜11时45分,国防部长楚尔打来电话,告知5国军队已进入捷境。杜布切克等人都很震惊,但还是得面对现实。他们一致决定:一切合法成立的机构及其领导干部都必须坚守岗位;决不能在武装干涉下成立新机构,搞新任免。关于是否号召军队和人民,会议认为武装抵抗不可取也不现实。且不说军队毫无临战准备,军事指挥机关早已全被苏军控制——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防御体系”中的子体系,捷军从上到下的重要部门都有苏联“顾问”。当时,捷克人民军有4个坦克师、8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伞兵旅,约14.5万人;500架作战飞机、4万空军部队,要想仓促上阵和苏军对抗,简直不可能。为避免给苏联造成“反革命叛乱”的口实,捷共也不敢贸然发动民众抵抗,只让人民保持平静。21日夜至22日清晨,在杜布切克等领导人被逮捕后,十四大秘密召开并通过了《告全国人民书》,抗议5国入侵对捷克主权的践踏。
  震耳的坦克轰鸣声也惊醒了沉睡的捷克人民。在听到《告全国人民书》后,人民自发拥上街头提出抗议。在布拉格等几十个城市的大街上,市民纷纷把苏军坦克和苏军士兵围起来,阻止他们前进。墙上到处贴着反对入侵的口号标语。苏联坦克被画上希特勒法西斯党的徽记,“俄国人滚回去”的呼声振聋发聩。22日,捷全国同时举行一小时的总罢工以示抗议。全民抵抗给莫斯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苏军不敢轻举妄动,只得和捷重回谈判桌。23日苏捷会谈,苏声明盟军不干预捷内政但不撤军,捷则尽量避免冲突,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撤销讨论捷局势问题。10月16日双方签署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的条约》,规定部分苏军暂驻捷境内,但不得侵犯捷主权、干涉内政;其他4国军队同时撤离。
  在苏联的压力下,杜布切克被排挤出主席团,胡萨克上台。他首先否定了1968年的改革,之后又开始进行党内清洗。包括杜布切克在内的50余万共产党员遭此浩劫,占全党总人数的1/3。全国70%的各级领导人被撤换,200余万人遭株连,约20万人被迫逃亡西方。
  面对“布拉格之春”,苏联采用强硬的手段予以压制,说明苏联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已难以维护华约的整体性了。布拉格事件为日后苏联东欧体系的总崩溃埋下了一颗新的炸弹。此后数十年,僵化的苏联体制不仅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步步走入死胡同。到戈尔巴乔夫时代,想要调整却已无能为力了。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一个昔日的超级大国——苏联成为历史。由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成为接替苏联的一个过渡组织。这是冷战时期遗留的产物,但已然不再像前苏联一样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而是各成员国进行多边合作的一个平台。昔日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也随着1989年东欧剧变纷纷改变了体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阵地——华约则于1991年7月1日最终解散。
  【责任编辑】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