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改变人性吗?

你是否想过,善恶之间的界限牢不可破吗?今日温文尔雅、和善可亲的好人明日是否会变成面目可憎的杀人狂魔?我们是否会受他人趋使做出某些暴行?一个心理学家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实验,没想到却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后果。这个实验后被改拍成电影,即《死亡实验》,它有两个版本,德国版和美国版。
  美国版《死亡实验》是笔者近年来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电影。对于人性善恶的思考与讨论几千年来从未停止,影片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披露了人性中罪恶的、暴力的一面,给观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以及对善恶的深度思索。
  影片中,一个心理学家找来了26个身心健康、无暴力倾向的普通人参加一项心理学实验。26个人被分成狱警和囚犯两组。狱警和囚犯必须按照规定来行事,他们的行为会被监控和录像,如违反规定,则实验结束,所有人都拿不到酬劳。实验刚开始,所有人都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其中,但随着实验的进行,一些狱警渐渐投入角色,实施霸权,对不服从命令的囚犯进行虐待,发泄情绪。囚犯也渐渐出现服从与反抗的矛盾心理。狱警的暴力和囚犯的反抗逐渐升级,最终引发了狱警与囚犯问的拼杀,导致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影片的最后,暴力的实施者以及实验的组织者均被起诉判刑。人性的挑战:斯坦福实验
  这部电影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改编而成。这个实验是由菲利普·津巴多主持实施的。1971年,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一座大楼的地下模拟设计了一座监狱。24名身心健康的学生自愿参加实验,并被随机分成狱警和囚犯。在模拟监狱里,充当狱警和囚犯的学生逐渐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狱警们对待囚犯越来越严厉。一开始只是语言上的侮辱、嘲弄,逐渐地他们开始严厉惩罚“不听话”的囚犯们,剥夺他们的睡眠,不给他们饭吃,扒光他们的衣服,极尽所能地行使狱警的职权。囚犯学生也逐渐融入到囚犯的角色中,或反抗或顺从,就连津巴多也沉浸在典狱长的角色中不能自拔。直到旁观者克里斯蒂娜看到监狱的暴行并斥责了津巴多,津巴多才清醒过来,终止了实验。
  斯坦福实验本来是为了考察特定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津巴多也未曾料到实验会把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普通的学生,变成残忍冷酷的“狱警”以及无法忍受监狱生活歇斯底里的“囚犯”。他深切地感受到外在环境对人的个性的影响,这一实验也成为了轰动世界的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
  津巴多提出了角色对人的塑造和影响,特定的角色会促使人按照角色的特性来行事,正是狱警的角色促使学生产生了暴力的行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普通员工升职为领导,就会不自觉地拿出权威姿态来对待曾经是同级同事的下属,关系变得极其微妙。普通人一旦被冠以警察、医生、教授的头衔,其个性也会随着角色发生转变。
  是什么改变了人性
  斯坦福实验结束20多年后,津巴多将这个实验以及他多年来对实验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曾经是高贵的天使,但后来堕落成邪恶的魔鬼撒旦,津巴多以此来比喻好人变成坏人。路西法效应主要讲述情境对人性的影响,即好人如何在特定情境下变成坏人。
  津巴多认为对权威的顺从。以及想要进入核心团体、不被排外的渴望有可能使一个善良的人做出邪恶的事情。密尔格莱姆的服从实验可以证实这一观点。1963年,密尔格莱姆实施了服从实验,充分显示了普通人对权威的服从。在实验中,40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被要求“高压电击”素不相识的人,结果65%的人服从了这个命令。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会为了服从命令,而失去道德伦理和同情心。
  津巴多还提出了去个性化和去人性化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不把一个人看作人,而将他形容为野兽、烂人,人们就很容易对这个人产生攻击行为。1994年卢旺达的大屠杀震惊了世人,几个月的时间约有80万~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杀害。而胡图族人杀害的这些图西族人并不是陌生人,而是他们的邻居、熟人甚至是朋友。一些胡图族人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到:“我们不再一个一个去看他们(图西族人),我们不再停下来辨识他们以前的样子,甚至不再想和他们共事……”“把图西人逼上绝境的时候,我们不再把他们当成人类。”可见,当一个人不再将他人看作人,暴力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人生而具有攻击性
  不同于津巴多的观点,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生而具有死本能或攻击本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弗洛伊德目睹了人类恐怖的屠杀行为,使得他感到人性中具有侵略的本能。他认为人性包含两个方面:生的本能或爱的本能;死的本能或攻击本能。前者为善,后者为恶,人性中善恶并存。死亡本能有两种形式:向外投射时表现为攻击性、侵略性或挑起战争;向内投射表现为自我毁灭、自我痛恨。那么在斯坦福实验中,有没有可能是这些普通学生身上压抑的攻击本能被激发并向外投射,从而导致他们渐渐变得残暴?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人性产生了怀疑了呢?如果人生而具有攻击性,如果环境可以使善变成恶,那么善恶岂不是只在一念之间。但请注意“大恶行”一般都是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极端反应(比如监狱、战争)。一般来说人有爱的本能,而且在一般情境下能够抵抗外在压力,并且能理性客观评价外在环境。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不乏善行的身影。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冒着生命的危险营救了上百名犹太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的光辉,而且历史上也确有其事。
  津巴多认为恶并非是无法抵挡的,他提出了抵抗恶行的10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对自我清醒的认识,保持独立的人格,充分运用自我的智慧;对外在环境客观评价、理性思考,反对不公正的系统。总之,我们要相信人性中黑暗与光明并存,但黑暗永远遮不住光明,因为只有光明才能带来快乐和幸福。
  【责任编辑】张小萌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