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谁更幸福?

在当今中国,什么人感觉最幸福?影响幸福的关键因素有哪些?2012年3月7日,在对10万公众进行了相关调查之后,“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公布了结果:影响百姓幸福感因素第一位的是收入水平,第二位是健康状况,第三是婚姻或感情生活状况。但收入、房屋等等其实都是人外在的因素,难道我们今天的幸福与自己的心灵无关了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幸福729倍。”认为独裁者虽然拥有了权力和财富,但却不是最幸福的人。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幸福包含着很多金钱和权力买不到的东西。

  1972年,不丹国王旺楚克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治理、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即幸福指数指标,并且提出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的发展目标。从此,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纷纷效仿跟进,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也开始计算“幸福指数”;英国创设的“国民发展指数”(MDP)包括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来计算国民幸福总值(GNC)。2005年12月,美国公布的最新幸福指数调查显示,东亚国家幸福指数普遍低于西欧及美洲国家,最快乐的亚洲国家新加坡也只排名第25位,中国则排名第48位。2009年英国又出炉了名为《幸福星球指数》的报告,其中中国人的幸福程度排到了第31位。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进行了中国人自己的幸福指数研究。2004年4月,首次对中国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测试表明,6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从各城市之间来看,人均月收入与幸福指数没有直接关系,上海人均收入最高,幸福指数排倒数第二位;成都人均收入最低,幸福指数排第二位;杭州人均收入居中,幸福指数最高。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之间,富有城市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更幸福;但同一城市里,富人比穷人幸福;在收入不高的城市,大部分人相对更容易获得幸福。这说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是相对的。

  U型曲线

  早期的幸福研究者通常认为,年轻、已婚及收入水平较高的人比其他人群更能获得幸福。但是,美国学者在2000年~2006年,通过对包括美国和欧洲的50万个样本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幸福感与年龄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40岁中后期的幸福感最小,而老年人的幸福感更高。这个结果已经在世界上大约50多个国家中被证明,尤其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数据,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德国、西班牙和瑞士。

  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之所以递增,是因为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和希冀拥有的东西之间的差距缩小了,比如老年人对住房或饮食的要求在逐渐下降。不过老年人在有些领域的幸福体验较低,如健康、丧偶和收入。

  幸福与经济收入

  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认为,虽然富人通常比穷人更幸福,但是,一旦一个人越过了贫困线,那么更多收入带来的幸福感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大了。原因是我们能非常快地适应了更有钱的日子,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

  2007年6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表明,收入高的人更多的时候感到情绪低落。更多的财富能够带来更多快乐的理论只对那些低收入人群起作用。在美国,对于年收入12000美元的人而言,收入增长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美国中等家庭年收入在5万~9万美元之间,他们的幸福感和年收入超过9万美元的富裕家庭是差不多的。

  成功反而使收入高者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是他们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达到目的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原来的期望根本不存在。

  幸福与人格特质

  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人,不论其收入水平如何,也不论与强势群体相处还是弱势群体相处,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总是处于愉悦水平。美国曾在1983年对5000名成人进行调查,10年后,即1993年,再次对他们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尽管这些成人的工作环境、居住条件和家庭状况发生了各种变化,但是,当年报告感到幸福的人,10年后报告仍然感到幸福。

  研究表明,喜好社交活动、精力充沛的人容易产生积极情感;而带有焦虑、担忧等人格特质的人,则容易产生消极情感。外向型的人容易提高主观幸福,而神经质者则降低主观幸福。外向者对奖励更为关注,而内向者对于惩罚较为敏感。正因如此,外向者更为快乐。

  幸福与生活目标

  当代研究中指出,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争取经济上的独立,赢得社会承认,学业上的名列前茅等,由于体现的只是作为外部需求的目标,所以与个体自身的主观幸福呈负相关;而满足个人的阶段性需要,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甚至具有个人情感和爱好的成功经历,却与主观幸福呈正相关。

  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之中

  活动成因理论认为,主观幸福产生于活动本身而不是目标的实现。例如,恋爱活动的过程要比恋爱的结果(结合或分手)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愉悦,这就是“流溢论”,认为幸福实际上是一种“幸福流”。

  这一理论认为,期望过高,与个体的能力差距过大,会使个体丧失信心,反之会使个体产生厌烦。就期望影响主观幸福而言,期望的过程要比期望的实现更为重要。具有适度期望的人,尽管当前状态离目标状态相去甚远,也会因为处于趋近目标的过程之中而感到满足。

  总而言之,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幸福的关键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更多的是源于自身健康的心态。龙年春晚小品《今天的幸福》中一句台词颇值得玩味:“其实幸福很简单,别老想着自己没啥,要老想想自己有啥。”这也许就是得到幸福的最简单方法。

   【责任编辑】林 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