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风至小暑来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汉语里,暑为热,小暑也即小热。此时暑热之气未达极盛,因此得名“小暑”。小暑节气期间,有六月初一、六月六、入伏等传统的一些时间节点。在这些节点上,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节候表征
  
  在古人的观念中,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月初为小暑,月半为大暑。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暑有三候:“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壁;又五日,鹰乃学习。”一候“温风至”,取意于“温热之风至此而极”;五天之后,蟋蟀出现在墙壁之上,在古人看来,蟋蟀似蝗而小,季夏羽翼稍成,居于墙壁之穴,因此二候为“蟋蟀居壁”;再过五天,鹰开始学习搏击,古人认为小暑之前,鹰性慈柔,小暑之后,阴气渐生,鹰感阴气而学习搏击,因此三候为“鹰乃学习”。《夏小正》说六月“鹰始挚”。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描述:“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诗人写小暑时的“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也写竹暄、雷鸣、户牖、阶庭,动静结合,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江南风情画卷。
  小暑节气之末,是传统“三伏”之始。“夏至三庚数头伏”,古人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全称“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或十天、或二十天。
  气温高、降水多是小暑及此后的大暑节气期间我国南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点。对此,农谚多有反映:“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小暑打雷,大暑破圩”“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等等。
  农事活动
  根据古人“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的划分,小暑是六月上半月的节气。此时,北方谷、黍等春播作物开始抽穗吐秀,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秀”之说。“看谷秀”透露出民众丰收在望的喜悦,此时虽然已忙过了夏收、夏种,但农作物田间管理的任务并不轻松。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六月“趣耕耘,毋失时”。在河北滦县,“六月,旱禾已含秀,冒暑锄田,挥汗如雨,为农夫最苦时期”。在江苏吴中,“妪起晨炊翁出户,牵牛前向踏车亭,当午耘苗汗雨蒸,夏畦无处觅凉冰”。
  
  为了巩固丰收成果,人们还要祭祀虫神和土地。在辽宁辽阳,六月六这一天,农民要到谷子地里祭祀庄稼的保护神——虫王(虫神)。祭祀时,除了焚香,还要供上黏米饽饽。在山东滨州,人们在庄稼上挂上纸马,谓之“挂地头”,当地人称此举是为了“报地功”。
  小暑之时又逢“三伏”之始,民间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的谚语,讲究不违农时,才能有所收获。萝卜、白菜是旧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每年秋天,北方人家多会腌制一大缸咸菜,以作漫长冬季的副食佐餐。其中,萝卜、白菜是最主要的食材。
  小暑节气里,人们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浙江,小暑日西南风,主久晴;小暑日雨,谓之“倒黄梅”。谚云“小暑一声雷,依旧做黄梅”,意思是说梅雨季节已过,如果小暑日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在山东,小暑日雨,主水;东南风及成块白云聚集,则主退水秋旱。
  民间习俗
  小暑之时,新米收获,南方的客家人有“食新”的习俗。食新,即品尝新米,时在小暑之后第一个辛日,也称“食辛”。先以米饭祀神、祭祖,之后人们饮酒食新。俗语讲“小暑吃黍,大暑吃谷”。除了食新,人们也吃藕。传统医学认为,暑天吃藕有益于健康,“藕,生者甘寒,能凉血止血,除热清胃”。另外,小暑前后,人们还有吃黄鳝的习俗。此时的黄鳝体壮而肥、肉质鲜美,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六月初一,在一些地区人们要“过小年”。在山东,人们这一天要吃饺子。在河南,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上摆上供桌,供上枣馍、瓜果和新麦,焚香燃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全家人吃上一顿用猪肉、青菜、粉条等做成的“杂烩菜”。
  六月初六,是中国人传统生活中的节日。据《宋史》记载,宋真宗以为这一天有天书再降的祥瑞,因此将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天贶,意为“天赐”。民间传说讲,唐玄奘西天取经,过河时经文被水浸湿,于这一天晾晒经卷,也称为“晒经节”。又说,这一天是龙王晒鳞的日子,此日下雨,就要闹水灾,“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民间也因此称这一天为“洗晒节”。关于此节,各地还有一些别样的称呼,如在江苏徐州一带,人们称这一天为“曝阳节”,连云港称“亮宝”,扬州称“晒龙袍”,镇江称“晒红绿”,苏南则称“晒霉”,等等。
  
  虽然称呼有异,但“六月六”的节俗多与洗、晒有关。旧时,这一天皇宫要晒銮驾,寺院要晒经卷,民间也要晒日用物什,“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除了晾晒,人们这一天也要洗澡,“六月六,洗白肉”。人洗浴,也要给猫犬洗浴,谓可避虮虱。男孩子这一天要剃头,据说,旧时监狱里这一天要给犯人剃头,民间选择六月六这天给男孩子剃头,是为了让男孩子避开灾祸。人们还在这一天汲水造曲、做酱,认为可以经久不腐。
  除此而外,各地六月六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如在晋南,出嫁的女儿这一天要归宁,称“回娘家节”;蓄养牲畜的人家,这一天要祭祀畜牧之神,还要招待雇工酒肉,称此节为“牛羊节”。
  汉族过“六月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过“六月六”。如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同胞,“六月六”是他们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届时,家家打糍粑、杀鸡宰猪,在自家田边焚香化楮,祭祀五谷神。隆重一点的村寨,还要举行“扫田坝”的仪式:家家户户制作白色三角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自家田边;同时,集体出资买一头猪,在村寨的“神庙”前宰杀,举行仪式祭祀寨神、五谷神和土地神。据说,这样做能驱除旱魔、涝鬼和蝗虫等妖怪,确保庄稼丰收。
  小暑节气逢入伏之时,我国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传统认为,“伏”“福”谐音,饺子形似元宝,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寄寓。江浙一带,此时适逢新火腿上市,也是童子鸡和隔年陈的母鸡交易的季节,因此,民间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之说。金银蹄是用火腿、鲜蹄髈放在一起炖出的一道汤菜,民众认为伏天体力消耗大,吃了这些节令食品,可以预防疰夏之疾。
  除此而外,在我国南方地区,六月还有祀灶的习俗,时在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一月之中要“祀灶”3次。《礼记·月令》中就有“夏祀灶”的记述。据清末袁景澜撰《吴郡岁华纪丽》记载:“今吴俗于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比户用素簋祀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于清醮’。祀时,以粉团、素馐,与腊月二十四日用荤异。”清醮,是指道士、和尚为禳除灾祸所设的盛大道场。
  
  上述小暑节气期间的这些习俗,大致包含了如下3个方面的内容:六月乃一年之半,此时夏收、夏种已过,人们忙中偷闲,“过小年”以示庆祝;虽然已能“看谷秀”,但最终的收获仍然是个未知数,因此才有祭虫神、祭祖先、祭灶神等祈愿活动;暑热的天气可以晾晒物什,但对于人们的健康是个考验,这才有饮食上的诸多讲究。这些习俗有农耕民族的无奈,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责任编辑】王 凯
温风至小暑来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