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北山庙会

庙会作为民间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节日,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人通过将部落族人聚集在一起举行仪式、演奏歌舞等方式,来向祖先和自然界神灵祈福,因此庙会也被称为“社戏”或“庙会戏”。庙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且内容、风俗各异,像妙峰山庙会、晋祠庙会、吉林北山庙会、泰山东岳庙会、武当山庙会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影响较大、每年农历四月开始举办、有着“千山寺庙甲东北,北山庙会胜千山”美誉的吉林北山庙会。
  百年北山千年景
  
  北山之名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说北山起初名为九龙山,因地势蜿蜒,状如游龙,又有9座山峰而得名。作为大清龙兴之地的东北,在清代帝王的眼中有着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怀。据说康熙皇帝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吉林乌拉(今吉林市)时,望着眼前蓝天碧水、青山巍巍的壮丽景色,看着当地百姓回归自然的风土习俗,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人为子孙后代辛勤劳作的画面,顿时感触颇深。这时有一个精通堪舆之学的随驾官员对康熙皇帝说:“此地有王气凝结,想必是藏龙之地。”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却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为了大清江山永固,爱新觉罗氏能永享天下,他下令宁古塔将军破坏了九龙山的9座山峰,又将九龙山旁的“九龙口”作为刑场,试图断了乌拉王气,毁其风水。但是这些举措仍旧没有令康熙皇帝安心,多年以后他又下令在九龙山修建关帝庙,来镇压九龙山的风水。因为九龙山位于吉林将军府的北面,故而又改名为北山,乾隆时期修建了玉皇阁,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玉皇阁山。传说毕竟是传说,虽然风水观念时过境迁,早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历史的情景也无法再现和还原,北山景色别致、山清水秀却是真实存在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当今的北山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时期,当地政府依托玉皇阁这一别具含义的寺庙建筑,于1924年在此兴建了北山公园。公园中的卧波桥近水远山,走上此桥仿佛整个人都在丹青画卷之中。泛舟湖中,不仅能近距离感受着碧波潋滟,还能在荷花盛开之际亲身体会“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惬意。如今这个以寺庙风景著称的园林公园已经成为当地百姓业余生活中的重要场所,青山鸟瞰,峰峦叠翠,漫山亭台,暮鼓晨钟,外加清水一泊,“北山双塔”“药寺晚钟”“德辉夕照”等景观应接不暇,虽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因庙而精彩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的关帝庙是北山寺庙群中修建年代最早的庙宇,关帝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大清江山永续。关帝庙由正殿、澄江阁、地藏殿、灵仙堂、三菩萨殿、翥鹤轩、戏楼、鼓楼、暂留轩、松风堂等建筑组成。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时曾御笔亲提“灵著幽岐”的匾额,嘉庆年间的两江总督、著名书法家铁保又题字“文武圣神”“泽被松江”。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羽是一个特殊的神灵,他集忠、孝、节、义等形象于一身,被儒、佛、道三教所供奉推崇,儒家称其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佛家称其为伽蓝菩萨(护法神);道家称其为三界伏魔大帝、荡魔真君。也许正是基于此,现今关帝庙中供奉着“武圣”关羽的同时还供奉着佛教的三世佛、四大菩萨以及诸多民间神明。这种将代表着不同文化的神明共祀的方式,已经成为北山庙会的特色,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共祀并不正规,但正是这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缔造了北山庙会的与众不同。之后,关帝庙经过多次扩建、重修和补修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每年农历五月十二、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就是传统的老爷庙会(即关帝庙会),人们会在这时来到庙里焚香磕头祭拜,祈求保佑。据说农历五月十三是鲁肃邀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所以正殿对面的戏台上会上演“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古城会”等戏渲染气氛,以此种形式颂扬关公的忠孝节义。戏台两侧挂有“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的楹联,可谓字字珠玑、妙语横生,让人回味无穷。著名书法家那致中先生的一联“入殿仰神庥,如何乃公成大帝;升堂参圣宇,当思夫子亦犹人”,更是平添了几分韵味。
  
  与关帝庙相邻的是修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药王庙,它在吉林北山东峰之上,起初正殿供奉三皇(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又称三皇庙。之后因正殿两侧配祀“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以及历代名医(右侧: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左侧:雷公、淳于意、葛洪、陶弘景、皇甫谧)而得名药王庙。药王庙正殿挂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盛京将军都尔嘉所题“民生永赖”的匾额,东西各配有廊庑3间,正殿西南为眼药池,西为春江山阁,旁边是胡仙堂。
  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庙会的日子,关于这个日期,民间流传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天是药王孙思邈的生辰,有人认为这天是《千金方》的成书之日,还有人认为孙思邈妙手回春,医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公主,李世民于此日下旨封其“药王”……这些都是传说,早已无法考证,但是无论何种说法,都可以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孙思邈的崇敬之情。《吉林通志》载:“二十八日,北山药王庙会,男女出游,演戏旁设茶棚会馆尤众。妇女为亲病许愿,从山下一步一叩直达其巅。游人掣酒盒,聚饮林中,兴尽始返,亦一盛会也。”可见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如约而来参加药王庙会,到此处上香叩拜,求得药王的保佑,祈求无病无灾。
  药王庙中有一尊丑陋不堪的神像,此像以清朝靖海侯施琅第二子施世纶为原型,又称“十不全”。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康熙帝称他为“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传说只要身患疾病之人向他虔诚地祈求,他便会帮助人们消除病痛,不过他的治病方式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即通过把患者的疾病接转到自身,使有疾病的人痊愈,因此“十不全”才如此丑陋。如今人们每每看到“十不全”的神像,都会遵循风俗去参拜,以此表示对他的尊敬,这也许就是“十不全”虽身处角落,香火却异常旺盛的原因吧。清末江南诗人沈兆禔在记述清代药王庙会盛况的诗中就写道:“士女如云北岭趋,药王庙购纸葫芦。不知新旧年年易,觅得金丹一粒无?”除这两座庙之外,还有一座在整个北山庙群中最大的建筑——玉皇阁。走进这座宏伟的寺庙,抬头就可以看到正门横额上“天下第一江山”的字样,牌坊东侧为祖师庙,里面供奉着佛、道、儒三教始祖,这种供奉方式不仅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魏晋以来“三教合一”思想的直接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共祀的现象在我国的寺庙建筑中能得以体现实不多见。老郎殿内则供奉梨园祖师唐明皇、武财神、文曲星,如此不搭调的安排使人们乍一看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一想,这种规则不也正好体现了东北地区祭祀的随意性和创造性吗?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老郎庙会之时,都会有许多从事文艺工作的人前来拜祭,在过去只要到了老郎庙会之日,文艺戏曲行业都要象征性地停演一天,以表示对神灵的尊崇敬畏。朵云殿作为玉皇阁的主体建筑,一直不乏文人墨客的题字赞美,吟秋阁中的一幅楹联“泰华西来云似盖,大江东去浪淘沙”就是由清东三省总督、民国时期的总统徐世昌所题,而“朵云殿”“万缘轩”等匾额均为吉林书法家成多禄亲题,可见北山庙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之大。
  从严格意义上讲,北山庙会自清初修建庙宇之后就已出现,主要有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日、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只不过后来佛诞日和娘娘庙会的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及药王庙会和关帝庙会,加之当地人为了热闹应景,又把关帝庙会同药王庙会放在一起举行;因此现今所说的北山庙会,一般是指药王庙会。每年庙会举办之时,各地民众都会慕名而来,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重要风景。
  庙会的与众不同
  传统上北山庙会于农历的四月初八就开始了,佛家认为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故称作佛诞节或浴佛节,一般此日入庙焚香的多是佛教信徒,不过这个时间只是相对于规模较大的庙会而言的,在北山还有许多小规模的庙会。如农历三月初三的胡仙堂会(西天王母娘娘蟠桃会),一般信奉民间俗神的民众会在此日进庙焚香。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涅 日,这3个“十九日”皆是观音菩萨的重要法会,且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祀程度早已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佛诞日。旧时的吉林市只要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都要在观音古刹里举办隆重的水陆道场并放焰口,因此这日入夜,就会在北山看见千朵莲花灯一个个地悬起,百姓们也有的在松花江河畔放河灯,信佛的人吃斋祭祀祈福,普通民众观赏灯景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北山庙会中有两个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即“跳墙”和“烧替身”。这种混合满汉文化的传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在文化传承上的直接体现。所谓跳墙,就是指家中若是有体弱多病的孩子或是生辰八字不利于孩子健康平安成长,家长应将孩子带到寺庙中祈祷,将孩子放在寺庙中当和尚;等到孩子长到六七岁时,再选一个良辰吉日举行跳墙仪式(小孩从长凳上跳过),届时庙内德高望重的僧人将为其剃发,并在庙内放一个长凳以代替庙墙;剃发之后,僧人会用木棍敲打小孩的头,高声说出“滚出庙门,不许回头”之类的话语,小孩子就会立即从长凳上跳过去,只有这样才算是躲过灾病。所谓烧替身,就是家长做一个布玩偶来代替自家孩子,在娘娘庙前烧掉以祈求孩子健康平安,传说患病的小孩本是娘娘身边的小侍童偷偷跑到人间,娘娘生气了要招回侍童,所以才要另做一个玩偶替身以保平安。不过如今这两种风俗已不是十分流行了。
  逛过北山庙会的人还会发现,这里随处可见纸葫芦和文明棍。纸葫芦有红和黄两种颜色,大小不一,每年药王庙会时,人们将去年的旧葫芦烧掉,再买些新葫芦带回家中用以驱病降妖。据说葫芦是药王盛灵丹妙药用的,旧社会时,江湖医生一般都背着药箱、挎个药葫芦行走四方,就连药铺门前也是高悬一只大药葫芦,到后来就演变成凡是到北山赶庙会的人,都会买纸葫芦悬挂家中,这样可以求药王赐以灵丹妙药,驱病安康。
  
  关于文明棍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据说1917年时,三道码头一家铁匠铺的少掌柜从东洋留学回来,带回来一根铁文明棍,他的邻居看这东西既美观又实用,便依葫芦画瓢做了一些,拿到庙会去卖,不想销路很好;到了解放前夕,北山地区已经开了很多做文明棍的店铺,文明棍的样式品种也多达40余种,年产量20余万根,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责任编辑】王 凯
走进吉林北山庙会
走进吉林北山庙会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