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蹭网”会导致被“黑客”入侵,用吹风机可治百病,用爽身粉会致癌,吃盐多了长雀斑,在手机里下个APP就能驱蚊……这些流言真的有道理、讲科学吗?让我们和专家一起,通过3月的“科学流言榜”来看看其中的真相。
  1.公共场合的WiFi风险大?
  
  流言:有人通过试验发现,如果在公共WiFi环境下使用打车、订餐、购物等APP,会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暴露出来。使用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究竟有多大风险?
  真相: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马严教授认为,无论是家庭无线网络,还是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都存在信息被截获的可能;但显然,那些没有密码保护的公共场所WiFi更加危险。用手机在WiFi环境下收发信息,这个环境是开放的,就像在办公室里喊一声,周围的人都能听到一样,黑客可以进入该开放环境,轻易截获重要的信息。
  其实,黑客的成本很低,甚至一台手机就能制作一个和你所在公共WiFi环境相似度极高的WiFi。通常来说,黑客窃取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假WiFi,克隆域名;另一种是直接监听。
  但只要养成好的习惯,网络环境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不安全。当然,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选择来路不明尤其是不需要密码的免费WiFi。免费“蹭网”确实可以省下一些流量费用,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密码的公共WiFi风险系数很高,其背后有可能存在“钓鱼”陷阱。在不确定环境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网购等重要操作时,最好关闭WiFi并通过数据网络进行,以保障资金安全。
  2.吹风机是“治病神器”吗?
  
  流言:近日,不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吹风机能治病”的相关文章,声称用吹风机吹鼻子、吹脚丫、吹肚脐,能治感冒、冻疮、鼻塞等症。吹风机简直成了“治病神器”。
  真相:吹风机的热风可能对缓解某些症状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依靠它治病显然不靠谱。如果操作不当,甚至会引起烫伤和灼伤等副作用。如果出现了病症,最好还是先到医院检查,对症实施更有效的治疗,否则盲目使用吹风机,可能导致病情拖延甚至加重的情况。此外,有一些炎症还会因为受热而发散、加重,甚至使得病情更不容乐观。
  3.使用爽身粉能致癌?
  流言:有报道称,美国一女子因患卵巢癌去世,使其患病的重要因素就是在长达35年时间里持续使用爽身粉,因爽身粉中所含的滑石粉导致了癌症的发生。爽身粉这一防汗“利器”,怎么成了“健康杀手”?
  真相: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王珂介绍说,爽身粉有很多种,并非所有的爽身粉中都含有滑石粉,市场上销售的爽身粉中,部分会含有滑石粉成分。滑石粉是由氧化镁、氧化硅、硅酸镁以“结合”形式组成的无机化合物,其中的硅酸镁——即人们常说的石棉,是一种容易诱发癌症的物质。王珂认为,从女性身体结构来讲,盆腔尤其是内生殖器都与外界相连通,滑石粉的细小颗粒的确具有通过阴道进入腹腔进而附着在卵巢表面导致长期炎症的可能。
  据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滑石粉有可能导致卵巢癌,随后的多个流行病学观察结果也表明,经常使用爽身粉的女性,卵巢癌发病风险高于从不使用爽身粉的女性。但同期也有研究证明,二者并无相关性。最新的、更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女性会阴部使用滑石粉,并不会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外阴、卫生棉垫与阴道隔膜中,滑石粉的持续使用与卵巢癌发生也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公众不必盲目恐慌。
  4.加热后的酸奶更好喝?
  
  流言:在一些旅游区,有商贩推销“热着喝”的“老酸奶”。酸奶不都是通过冷藏来保存的吗?怎么能加热呢?加热后的酸奶口感会更好吗?
  真相:酸奶是由鲜奶加入菌种后发酵而成的。在市面上使用的酸奶菌种不少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40~42℃是这两种菌的最佳繁殖温度。酸奶接种是在牛奶杀菌后将其立即降温到45℃左右进行的。因此,40℃左右的温度不会杀死这些有益菌种。
  加热酸奶,最好是用50℃左右的温水慢慢加热。一旦温度超过50℃,有可能杀死菌种,影响酸奶质量。因此,不能用开水加热酸奶,用微波炉加热的方法更不可取。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酸奶都适合加热饮用,譬如凝固型酸奶,一旦加热,就可能在其表面产生一层液体。这是酸奶中的乳清发生了析出,会影响到酸奶质量。这种情况下的酸奶,最好就不要喝了。
  5.蘑菇中毒,是因为食物相克?
  流言:在微信朋友圈中曾传过一则食用蘑菇中毒的消息。有人称,蘑菇不可和茄子、小米、大黄米等同吃,否则会产生毒素。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真相:我国食品专家曾多次对民间广泛流传的相克食物组合进行研究论证,结果证明,所谓食物相克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从以往案例看,食用蘑菇中毒的原因,多是由于误食了有毒蘑菇而并非所谓食物相克。
  6.“吃蛋清,无大便”是真的吗?
  流言:最近,流传着一个十分好笑的说法:由于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接近100%,所以,如果吃鸡蛋清,就不会排大便。这种说法对吗?真相:鸡蛋确实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但人体对它的吸收率不可能达到100%。消化与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吸收率如何,既跟食物本身的属性有关,又因人而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吸收情况。无论消化与吸收状况如何好,总会有一部分食物变成残渣,进入结肠。结肠是消化道末端最后一个具有吸收能力的器官,它一方面通过黏膜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分;另一方面,通过细菌对食物残渣进行发酵。肠黏膜也好,肠道细菌也罢,跟人体所有的组织一样,是有新旧交替的,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的死亡细菌、钙镁等盐类,共同组成了粪便。所以,“吃蛋清,无大便”是不可能的。
  7.盐吃多了长雀斑?
  流言:有人借医生的话称,食盐吃多了,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身体组织的水分会减少,排出身体的水分会增加,不利于皮肤的保水,且造成面色暗黄和长雀斑。这是真的吗?
  真相: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仪器。不管是细胞,还是细胞内的酶类等,都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比如稳定的渗透压。这种较为稳定的环境被称为稳态。为了实现稳态,生物进化出了有效的调控系统。假如食用的盐过多,就会激活调控系统。吃盐多,并不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
  雀斑主要受遗传影响,也跟日照有关。所以,高钠饮食虽有很多危害,但雀斑这个“黑锅”,人家真不背。
  8.“声波驱蚊”APP靠谱吗?
  
  流言:如今出现了一种“声波驱蚊”APP,开发者称该驱蚊器模拟雄蚊飞行时振动翅膀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来吓走已经受孕并且不想重复受孕的雌蚊,进而达到驱蚊效果。
  真相:这得从蚊子的习性说起。大部分种类的蚊子在破蛹后的几天内会组成一个雄蚊军团——想必夏日常到湖边转悠的人都见过这样的繁殖群体。雌蚊个体会被大群雄蚊翅膀发出的声音所吸引,进入群体中寻找配偶。包括蚊子在内的所有雌性昆虫的生殖器官中有一个叫作受精囊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一次正常的交配后受精囊内储存的精子足够其一生所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种类的雌蚊都会拒绝多次交配。所以,“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因此,驱蚊还要使用老法子:蚊帐、蚊香、驱蚊水,方法虽然老套、简陋、麻烦,然而有效。
  9.个头大的草莓往往打了激素?
  流言:近来有关识别“激素草莓”的文章风靡一时。文章称,那些大个头的草莓多是打了激素的。这是真的吗?
  真相:专家对此解释说,有一种“大个头”杂交选育草莓——“幸香”,本身就是“大个头”,根本不是“打激素”催成的。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表示,网上盛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并不科学。他解释说,激素是植物体内本身就存在的,如果其自身激素量不足,可以适量人为增加,以调整其生长状态。然而,注入激素是有严格要求的,过量注入会导致水果卖相和口感变差,影响商业价值,果农一般不会这么干。所谓空心草莓,其实是“大果型”草莓品种的特性,这也跟施肥有关,温度过高,肥水过大,也容易造成空心。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授粉不均造成的。
  10.郁金香真的有毒?
  
  来源:近来,“郁金香有毒”的说法随着郁金香盛花期的到来在网络上悄然热传。郁金香真的有毒吗?
  真相: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专家刘夙介绍说,郁金香所含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两类:凝集素和郁金香素。它们都是不能挥发的。只要不是长时间与郁金香(特别是植株有伤口的郁金香)有直接的皮肤接触,就不会中毒。曾有报道称,极个别敏感体质的人在郁金香花棚中待过之后引发了鼻炎和结膜炎,这可能是郁金香分泌的某种挥发物质所致。只有在皮肤有损伤,又正好接触到郁金香汁液,有毒物质进入伤口且达到一定量级,才会引起中毒。因此,只要在注意不让小孩、老人和宠物误食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安心尝试种植郁金香。
  【文稿】柏 珂
  【责任编辑】赵 菲
  (以上内容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生活》周刊、蝌蚪五线谱、《百科知识》杂志、《新民晚报》以及《北京晚报》等媒体)
科学流言榜
科学流言榜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