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

“太阳出来照山坡哟,喊起那号子把船拖哟,齐心协力往前走哦,船到码头把酒喝哟,朝天门码头酒好多哟,两江三岸汇战歌哟……”2015年米兰世博会期间,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川江号子《船到码头把酒喝》《川江酒歌》在联合国馆响彻穹窿。精彩的演出使到场的观众流连忘返,第二天,川江号子又在米兰的华侨城再次奏起。具有4000多年古老历史的川江号子在时尚之都——米兰城大放异彩,在异国他乡吼出别样的巴蜀风情。

长江魂魄

  长江上游自四川宜宾经重庆流淌至湖北宜昌,全长1000多千米的江段俗称川江。川江号子正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了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进而合唱的一种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自古以来,巴蜀境内山峦叠嶂,江河纵横,交通不便,素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称,避山走水就成了货物流通、客运往来的主要选择,所以巴蜀仰赖舟楫之利;但川江航道艰险异常,险滩星罗,礁石密布,水流湍急,在葛洲坝兴建之前,重庆至宜昌区间的660千米航道上就有险滩311处,这些险滩或为石岸崩塌所致,或为石梁巨礁构筑。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过往川江险滩时都留下了诗文墨宝:唐代白居易赋诗西陵峡险滩“黄狗次黄牛,滩比竹节稠。路穿天地行,人续古今愁”;元代周巽吟诵有“滟预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明代许景樊挥毫书写“永安宫外是层滩,滩上行人多少难。潮信有时应自至,郎舟一去几时还”;清人龚维翰赞誉到“蜀道愁述百八滩,滩滩险处觉心寒。骇人最是三峡石,乱掷金钱乱打宽”。在这些险滩中,最著名的当属崆岭滩。民谣有云:“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川江航道由此被人们视为畏途。
  近代重庆开埠前,川江航道上没有动力船,只有木船。木船上行的动力主要靠风吹白帆、船工摇橹、艄公掌舵、纤夫拉纤来解决。行船中有时还需先卸下船中货物,空船过滩之后,再装货上船前行。有的地方岸上还没有绞关设备,由七八个乃至十数个人一齐用力才能绞船上滩。每当船过险滩或溯江航行时,无论是拉纤、摇橹,还是推桡、绞滩,船工们在与凶滩恶水的殊死搏斗中,为了大家步调一致、协调动作、一齐用力,以确保木船逢凶化吉、顺利前行,他们高喊号子,或协调用力,或鼓舞情绪,或消除疲劳,川江号子由此应运而生。
  伴随长江船运而兴,川江号子日渐发展并绵延至今,已历经四五千年。早从部藩联盟时代,巴人首领务相凭借陶制土质舟船,赢得了部落联盟首领“廪君”地位,就有了驾船劳作而吼唱的号子。入主江州之后,发展成木制舟船,世代厮守川江的巴人受本地民歌影响,即兴喊唱,合力拉纤、推桡,以江河地形、水流缓急和推拉要求而变换,时喊时唱,并在船上配有号子工人,在航行中领唱号子“呀、嘿、嗬一嗨(咳)嗨”,一人呼喊,众人应唱,时起时伏,时高时低。
  这些简朴、粗犷的号子声给古代文艺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诗云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唐代诗人王建在《水夫谣》中描述纤夫“逆风上水万斛重”“齐声腾踏牵船歌”;明代杨慎作《瞿塘行舟谣》“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并注有“蜀江三峡,最号竣急,四月五月大险,故行者歌之”;清人龚维翰更是诗赞“凌晨水映月如钩,打浆推桡客路愁。一十六只飞燕子,号声吼破蜀江秋”……
  川江航道,尤其是长江三峡的险、幽、奇,给了川江号子以苍凉、绚丽与豪气,奔放豪迈的川江号子给古老的长江注入了更多的人生悲怆和生命活力。作为长江航运史上独特的一部分,船工们攀崖涉水,连绵数里,用血、汗、生命唱响的川江号子是他们奋起拼搏的心灵呼喊,是勇斗恶浪险滩的英雄赞歌,是这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水的不朽魂魄。

巴蜀风情

  川江号子是中国江河独特、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长江文化的活化石”。它像一卷巨幅画卷,囊括了川江两岸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和人间冷暖,融合了川江流域的多种文化,演绎了浓郁的巴蜀风情。
  据当年的老纤夫介绍,川江号子大致有26种词牌、百多首唱词,根据水势的缓急、险滩的难度、纤路的特点以及纤夫的心情来决定所唱号子的名称和腔调。“下滩号子”“抢滩号子”“平滩号子”是川江号子的三大支柱曲牌。每当木船顺水而下,面临激流险滩、随时碰礁的危险,这时给船夫们鼓劲的精神领袖——号工高唱一曲沉重、阴郁的“下滩号子”,指引着船只在惊涛骇浪中安全行走。号工一般都积累了丰富的航行经验,懂得川江的水文气象,牢记沿江的明礁、暗礁、水路、流水。“抢滩号子”是逆水而上时喊出的号子,抢滩时要求所有人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发扬团队作战精神。此时的号子速度较快,旋律简单有力,节奏急促紧张,有时甚至出现呼喊。最悠闲、最抒情的当属“平滩号子”,这是通过险滩后喊出的号子,此时大家已熬过生死关头,号子曲调开始变得舒展、悠闲,声音也变得轻快,富于歌唱性,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唱词也显得丰富多彩。
  这些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风趣的转换,既是对动作协调的统一指挥,也是对船工苦闷生活的有效调节,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音乐化了的号令、是美化了的号令”,从而成为巴蜀民歌的一个缩影。川江号子作为历代巴蜀船夫在长期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歌谣,其唱词质朴、优美,独具地方特色,内容包
  括川江两岸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古迹物产等。
  《白龙滩不算滩》反映的是船工们不畏困难、战滩斗险的劳动风貌:“白龙滩,不算滩,捏起桡子使劲扳。千万不要打晃眼,努力闯过这一关。扳到起,要把龙角来扳弯,众家兄弟雄威显,拉过流水心才欢。龙虎滩,不算滩,我们力量大如天。要将猛虎牙拔掉,要把龙角来扳弯。”
  《船工生活真悲惨》反映的是旧时船工的凄惨生活:“我们船工生活真悲惨,风里来浪里去牛马一般;拉激流走遍了悬岩陡坎,头老打头老骂血汗吸干;衣无领裤无裆难把人见,生了病无人管死在沙滩;船打滥葬鱼腹尸体难见,抛父母弃妻儿眼泪哭干。”《今天出门好灵光》反映的是船工男女的情爱,情趣诙谐:“今天出门好灵光,看见幺妹洗衣裳,手里拿根捶衣棒,活像一个孙二娘,打得鱼儿满河跑,打得鱼虾钻裤裆。唯独对我眯眯笑,惹得哥哥我心慌,莫非幺妹笑我丑,我又不是武大郎;莫非幺妹笑我老,我又不是八贤王。要是你想嫁给我,算你命好眼法强……我在河边喊号子,等你回来就拜堂。”
  当然,还有反映川江风光、赞美家乡河山的:“川江工人放声唱,那川江呀两岸好风光,滔滔的江,悠悠的河,巫山云雨哟也含情。”曾经,一曲《纤夫的爱》唱遍了大江南北,孰不知这首名曲正是从川江号子改编而来的,原词是:“大姐坐在船舱口,哥哥拉起遍河游。南京好耍南京走,北京好耍北京游。”除此之外,还有反映民间神话传说、祖国壮丽山河,颂扬英雄好汉,劝人务正业、惜时光,以及时政类、风趣幽默、向往新生活等内容的号子,甚至有一部分川江号子并无唱词,唱的全是“嘿、呦、嗨”等语气词,因其节奏和气势而别具一格。
  川江号子是一首韵味无穷、美妙无比的“诗歌”。它就像航行川江的吟游诗人,运用赋、比、兴的文学手法,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地将所见、所想融入歌中,振奋着船工的精神,鼓舞着纤夫的斗志,融化着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

“非遗”明珠

  川江号子因川江航运而兴旺,也因川江变化而衰亡。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道被大力疏浚整治,大批险滩、暗礁被炸毁,机动船也逐渐代替了木船,船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很多人从此告别了“脚蹬石头手扒沙,风里雨里走天涯”的船工生活,川江号子随之落寞。如今三峡筑大坝,高峡出平湖,川江成坦途,响彻千年并见证了三峡航运巨大变迁的川江号子在它的母亲河——川江,再难寻觅,已成绝唱。
  挽救川江号子已迫在眉睫。从小生长在川江边的“川江号子王”陈帮贵率先喊出,“川江号子应成为重庆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主角”,在川江号子的发源地重庆及长江流域的诸多地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第八届重庆三峡旅游节暨首届世界大河歌会上,川江号子作为歌会序曲的背景音乐,为自己的“申遗”之路拉开了序幕。 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川江航道纤夫拉纤时情景

  川江号子这朵华夏江河文化的奇葩,也开始从现实生活走上艺术舞台。音乐家们通过艺术再加工,使其更加雄浑、激昂、简洁和流畅,富有浓郁的“巴蜀风味”;以往行走在川江航道上、下里巴人吼出的号子,开始登上“大雅之堂”。1954年,宜宾船工罗志清赴东欧各国演出川江号子,赢得了中国“伏尔加河船夫曲”的美誉;1955年,四川省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川江号子,一举荣获金奖;1987年,川江船工登上法国巴黎阿尼翁艺术节,赞誉不断;2008年奥运会,川江号子从朝天门唱到了天安门;2010年上海世博会,川江号子从长江头唱到了长江尾;2015年米兰世博会,川江号子更是从中国山水之城唱到了世界时尚之都。
  如今,川江号子这颗“非遗”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正在世界音乐长廊中散发着更加耀眼的艺术光芒。
  【责任编辑】王 凯
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