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东南 维为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送走春天、迎来夏天的节气。立夏之“立”有立即、开始之意,因此,立夏也即夏天来了。此时,在北方的夜空下观察,北斗星的斗柄开始偏指东南一隅,因此古人说“斗指东南,维为立夏”。立夏之时,古代有帝王迎夏的仪式,民间也有称人、尝新等习俗。
  立夏来了
  先秦之时,立夏日就已经是古人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这一天,周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大夫们到南郊迎夏。迎夏之前,天子要斋戒;迎夏之后,天子还要颁赏群僚。除了立夏迎夏,周天子也在立春日迎春、立秋日迎秋、立冬日迎冬,以顺应节候、祈求丰年。

  延至东汉初年,周天子郊外迎接四季的礼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所谓五郊迎气,是指帝王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以及立秋前18天分别对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与黄帝的祭祀活动。其中,立夏日的“迎夏”,按东汉蔡邕《独断》中所言“南方之神,其帝神农,其神祝融”,是迎祭赤帝与祝融。赤帝即炎帝,也即神农氏;祝融是火神,也说是炎帝的火师。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礼在唐宋时仍有存续,明清以来则废弛不举。
  作为开启夏天的节气,立夏有三候: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意思是说:立夏之日,蝼蝈(蝼蛄)开始鸣叫;5天之后,蚯蚓从地下爬出;再过5天,王瓜(又称土瓜,栝楼属多年生藤本植物)的藤蔓开始生长。此说早见于《逸周书·时训解》。《逸周书》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的个别篇章可能经汉人改易或增附。
  立夏的节候特点也见于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唐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诗,其中有“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之句。“仲吕”本是古代音律之名,古人认为音律与节候相关联,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因此以“仲吕”代称四月。古人又有“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之说,以“朱明”代称夏季。诗句“仲吕启朱明”,意思是四月开启了夏天。王菰即王瓜,后两句诗则呼应了立夏“蚯蚓出”“王瓜生”的节候特征。
  立夏之时,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所讲,四月立夏节后,是收获芜菁、芥菜、亭历、冬葵、莨菪的时节,也是种植生姜、黍禾、豆子、胡麻等作物的最佳时令。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农事节奏并不相同:在浙江乌程,“立夏前五六日,农夫播种,三四日即发芽。夏前播之,谓之‘夏前秧’,夏后便减收矣”。在浙江新登,“立夏,蚕大眠,桑叶先期议价,谓之‘定叶’。后即贵贱相悬,莫敢违约,谚所谓‘桑树底下莫点头’也”。而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此时则是小麦田间管理的重要时节,农谚讲“立夏三天遍地锄”。
  立夏之日,民众也占验农事。在北方的小麦产区,农民盼雨,农谚讲“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下雨,犁耙高挂起”。在南方的蚕桑产区,立夏日有雾,主桑叶价贱,谚云“立夏三朝雾,老叶换豆腐”,等等。
  立夏称人
  立夏之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有以传统的杆秤称人体重的习俗。有的悬秤于户外的大树上,男女皆称,尤以称量老人与孩子的体重为主;有的挂秤于屋内房梁之上,只是妇女之间互相称量,“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为了便于称量,往往在秤钩上挂一箩筐或拴一藤椅。
  称量时,司秤人还要根据不同的称量对象口颂吉利话:称小孩时会说“称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称姑娘时则颂“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而称老人时则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等等。

  民间传说讲,此俗的起源与三国蜀国后主刘禅(阿斗)有关。一说:孟获归顺蜀国后,按照之前对诸葛亮的承诺,每年立夏都要去看望阿斗。蜀国灭亡后,阿斗被司马炎掳走。孟获照例于立夏日去看望阿斗。每次去,孟获还要称量阿斗的体重,看他是否被虐待,以决定是否反晋。为了迁就孟获,立夏这一天,司马炎都会命人做阿斗爱吃的“五色饭”。这样一来,阿斗的体重都会比上一年重几斤。又一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曾让赵云送后主阿斗至江东,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称量阿斗的体重,并书信告知诸葛亮,以示诚意。
  关于称人习俗,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述。如民国江苏《相城小志》记载,“立夏日权身轻重,可保一年平安,曰‘秤人’”;又如民国浙江《乌青镇志》记载,立夏节“男女以秤权轻重,云可不疰夏”,等等。疰夏,又称苦夏、夏痿,据元代医学家朱震亨《丹溪心法·中暑》所言:“疰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倦者是。”可见,疰夏是一种多见于春夏之交的季节性疾病,呈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的症状;此病多见于潮湿多雨的江南水乡,发病者以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由此看来,防疰夏、保平安应该是称人习俗存续的根本。
  这种防疰夏、保平安的美好寄寓在称人习俗的一些讲究上也有所体现:称人时秤砣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动,也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称的斤数若是九斤,就必须再加上一斤,因为九是尽头数,不吉利;给儿童称重时,口袋里要放一块石头,既企盼着增重,又有长寿之寄。
  食俗与其他
  在民众的观念中,称量人的体重可以防疰夏,饮食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在浙江周庄,立夏日人们要饮烧酒,食樱桃、梅子、麦仁、海蛳,认为可免疰夏。而在浙江于潜,人们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笋、蚕豆,也可以防疰夏。除了预防疰夏,人们于立夏这一天要吃不能切断的细笋,名“健脚笋”,据称此举可以健脚筋。
  立夏还有“尝新”之俗。尝新,也称尝鲜,也即品尝新鲜的食物。俗言“立夏尝三新”,“三新”也说“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由于各地食材不一,“三新”的内容并不一致:在江苏苏州,“三新”是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在上海地区,“三新”则指糖梅子、酒酿和咸蛋。“尝新”之前先要“荐新”,即以时鲜食品祭献祖先。祭过祖先,人们才能吃。
  在浙江的一些地区,立夏日邻里之间要聚在一起吃“七家粥”、饮“七家茶”。所谓七家粥,其实是用邻居们杂凑的米豆,加上黄糖熬成的一锅杂粮粥。立夏日,大家聚在一起分食,称为吃“七家粥”。据说吃了这种粥,邻里关系会更融洽。在杭州,立夏又有聚饮“七家茶”的习俗。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
  立夏日,儿童也不闲着,要“烧野饭”。据清代浙江《武康县志》记载:立夏日,“儿童作野灶,竞以蚕豆、笋和米炊之,曰‘烧野饭’”。食材取自乡邻田间所种,当地有“立夏饭,不算偷”之说。在杭州,“立夏日,儿童席地为炊,薪、米、豆、肉皆乞诸人,其状绝似丐者,或亦厌胜之意”。另外,儿童于立夏这一天还吃上几颗鸡蛋,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之说。
  立夏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在江浙地区,立夏这一天忌坐门槛,如果不小心坐了门槛,据称就会患上疰夏之疾。破解的办法是:或以艾火一点炙于门槛上,或以“清明”所留蓬米果泡汤饮之。在闽南地区,立夏日,出嫁的女儿多备办猪肉、猪肚、猪腰、鸡蛋面线等物送给娘家父母,称为“补夏”,借此表达对父母的孝心。
  【责任编辑】王 凯
斗指东南 维为立夏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