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建筑大师

贝聿铭(1917年生),美籍华裔建筑师,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安藤忠雄(1941年生),日本著名建筑师,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是目前特有影响力、极为活跃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那是山里的一座寺庙。少年贝聿铭陪同重病在身的母亲于此静养,没有玩伴,百无聊赖,四周沉寂得可怕。只是,天快要亮的时候,会听到一种嘎吱嘎吱的古怪响声,那是一只只春笋破土拔节时发出的声音。这之后不久,母亲的生命之旅走到了尽头。年仅13岁的贝聿铭立于床前,眼泪汪汪地聆听她最后的嘱咐:“要照顾好弟妹,做他们的好榜样。”
  
  又过了几年,从香港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贝聿铭,见识了另外一种新奇:正在建造的国际饭店一天天往上“冒”,越“长”越高。他感到很有意思,甚至不可思议,心想:今后当个建筑师,造这么高的楼,也许挺不错的吧。
  可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早就替他“规划”好了前程,希望他从事金融业或者去学医。贝聿铭觉得这并不是自己要过的理想生活。1935年8月,他自个儿拿主意,远渡重洋,到美国学建筑,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贝聿铭的建筑事业起步于纽约。他领导一个由75名设计师和建筑师组成的小组,为一位房地产开发商工作。12年之后,也就是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接设计既具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他做的一些项目很受工薪阶层欢迎,并因此被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1961年,贝聿铭承接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设计、建造项目,迎来了自己建筑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作品广受赞誉,被称作贝聿铭“沉思几何学”的早期样板。他则说自己通过这个项目,“第一次有机会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这同时也标志着他的设计主题转向了巨型公共建筑物。
  自此以后,贝聿铭佳作连连,很快便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他设计的美国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成为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他主持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改造工程,特别是他别具匠心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外形,当时虽饱受争议和怀疑,但后来却更进一步成就了他的美名。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自称是一个“西方建筑师”,但又坦承:“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他为故国设计的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同样风格独特、声名远扬,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三个主要特点,即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具匠心、建筑材料选择考究与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不愧是“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安藤忠雄:从拳击手成为建筑高手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寒,成绩也不咋样,名次都是从后面数起来比较快。对于他来说,真正的学校其实是老街生活中的市井。起初他学过一阵木匠手艺,沉醉于制作东西的体验;后来,他又迷上了拳击运动,并在17岁念高二那年拿到了职业拳击手的执照。当时他的“战绩”还算不错,比赛通常都是胜七败三。不过,在观摩了一位明星同行的训练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人家那般境界,便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抉择。
  高中毕业后,安藤忠雄以打工的方式开始了工作。此时他还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又能做什么,只是隐约意识到自己对制作东西感兴趣,很喜欢书院、茶室、数寄屋等日本的传统老建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找了一份室内设计工作,几经努力拿到了第一笔设计费,跨出了崭新的一步。
  当工作视野逐渐扩大时,安藤忠雄也曾考虑过进大学建筑系读书,但家里生活仍不宽裕,他只好放弃了这个念想,决心从头摸索着自学。一开始,他先潜入无法就读的大学,偷偷旁听建筑系的课程。随后,又到处收集、购买大学建筑系用的教科书,趁打工的午休时间边啃着面包边读书。有时候,还跑去听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函授课程,上设计学的夜校,间或也接了许多与建筑相关的琐碎繁杂的工作。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位于美国西海岸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市,靠近印第安民居遗址,建筑群的色彩、质感与辽阔的大山背景浑然一体。

  在自学了建筑学和设计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并攒下一点钱之后,安藤忠雄便萌生了出门亲自去观赏、体验建筑世界广阔空间的想法。他首先进行了一趟属于自己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借此遍览、研究了散见各地的古老建筑。一年后,他又去欧洲进行了以建筑行脚为目的的自由观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建筑与风土所蕴含的人文“世界”。
  旅行最后行经印度,24岁的安藤忠雄看到恒河里有许多人在沐浴,火化的遗骸竟在一旁顺水流过,他不禁追问自己:究竟活在这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呢?
  1969年,28岁的安藤忠雄拥有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刚开始可以说几乎没有活计,因为没人上门来委托事务,唯一的工作就是参加国内外的建筑设计比赛。他在自传中回忆:“每天都在事务所的地板上打滚,边望着天花板边读书,天马行空地幻想着不存在的设计。”
  但是,从接手小规模城市建筑设计起家,“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的安藤忠雄,不久就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春天。大阪的住吉长屋成为他的成名作,这是用很少的地面建起的“大”房子。然后,神户的六甲教堂、北海道的水之教堂,还有一些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陆续问世。大阪的光之教堂更让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这样评价他:“安藤忠雄属于那种罕见的能以一种仅依靠个体方式将艺术和理性感悟结合起来的建筑师。”
  梁思成:中国文化古迹的忠诚卫士

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于2002年完工,它体现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简单的几何图案,融入自然的环境以及极简的材料选择。

  1948年冬,人民解放军进逼北平(京)城。那一阵,有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整天站在清华大学校门口向南眺望,倾听远处的炮声,不时还焦虑地自言自语:“这下子完了,全都完了!”
  可是过后不久,就有几位化了装的解放军代表找到那个中年人家中,恭请他在一幅军用北平地图上,标明需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文物所在地,以便解放军在攻城时特别留意。
  这位中年人深为感动,心里一阵惊喜:古城有救了,共产党人真了不起!于是,他把北平重点文物的位置一一标出,并拿出他整理的《全国建筑文物简目》,一并交给了来客。
  就这样,那张北平军事地图变成了《北平重点文物图》。遵照中央首长的指示,参加攻城的部队在演习训练中,被要求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炮火避开各重点文物。
  那个中年人名叫梁思成,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和贡献,全国一大批文化古迹得到了保护,没有损毁于炮火之中。
  梁思成于1901年出生于东京。他的父亲是“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晚清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受父亲的陶冶和影响,梁思成终生好学不倦,且怀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1915年,14岁的梁思成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学习期间,他下足了“笨功夫”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参加了专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法式部主任。其间,他参与了多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为我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奠定了基础。尤为可贵的是,梁思成在吃饭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带病调查了全国50多个县的建筑古迹,并完成了我国第一本以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做法的读物——《清式营造则例》。

梁思成设计的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于1973年建成,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作为中国建筑学术体系的主要奠基者,梁思成对祖国建筑的热爱无与伦比。在他看来,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曾说过:“建筑是一本石头的史书,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座落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设计建造的第一件建筑作品,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
  1988年,梁思成和他所领导的集体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这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凝望建筑大师
凝望建筑大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