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名家给孩子们的“悄悄话”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与刘慈欣、周文武贝等科普科幻界人士座谈。李源潮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讲,对美好未来的想象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科学幻想因其源于现实生活、激发新奇发现、放飞自由想象,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科普科幻创作肩负着展现中国梦的时代责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激发全民族实现中国梦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坚持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相统一,既超人超物超史,又合情合理合法,把科学幻想与人类情思、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增强全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小灵通漫游未来》

  就在今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斩获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之誉的雨果奖,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科幻是青少年读者获取知识、激发兴趣的一片重要园地,而读者年轻化正是中国科幻发展的巨大优势与空间。为此,《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特别邀请到10位著名科幻人士,与青少年朋友共同分享他们对科幻的感悟。
  1. 您是如何走上科幻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哪些科幻作品对您影响颇深?如果有孩子想学着写科幻,您有什么建议?
  叶永烈:在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前,那还是1959年年初,19岁的我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上二年级。当时,我刚刚走上科普创作道路,编写了第一本科普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从各大报刊及国外杂志中收集了许多科技新成就,然而罗列科技新闻太枯燥、太乏味,遭到退稿。这本书虽然没有出版,但是为了写这本书,使我熟悉了许多当时的科技新成就、新动态。1959年暑假,我写出了化学小品集《碳的一家》,受到出版社的欢迎,并接着应邀参加《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克服《科学珍闻三百条》一书的缺点,我决定把它写成一本科学幻想小说。我设定了一位耳聪目明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市进行一番漫游,报道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通过这样穿针引线,把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粒粒珍珠串在了一起。讲每条科学珍闻时,我不是直接讲,而是通过形象化的幻想故事来写。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小灵通先后再版18次。我总结这本书之所以经久不衰,还是归功于当时以“大孩子”的童心写作,贴合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对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进行全景式展现。而且由于科普书稿的编辑经验以及偏爱童话书的阅读兴趣,使我在讲故事的同时知识基底也非常过硬,对这本书的问世非常有帮助。

科幻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各种科学设想的构建,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产生一个设定,然后用某些推理方式,把这种设定向前推导,不断推翻重来,直到推导出很震撼很有意思的故事,那就能写出来,这是我创作科幻小说的基本过程。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这是很艰难很缓慢的过程。并不是说只要努力,就会有写作的创意和灵感。我喜欢宏大叙事,喜欢像《战争与和平》那样全景式地推进,就像克拉克的经典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一章,10亿年时间百亿光年空间在作家笔下挥就,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要进行科幻创作,就必须要有科幻的思维方式。首先,科幻作家要对宇宙的宏大有一种敬畏感,渴望用有想象力的触角,来超出有限的生活,触摸那些我们无法触及的那些很遥远、很伟大的存在。在时间上,你可以用想象力去触摸过去和未来,有这样强烈的欲望,这种渴望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状态,就是科幻创作的一个精神基础。有了这样的精神基础,才能谈得上别的方面。
  王晋康:我开始科幻创作大体有三个原因,一是偶然的原因,儿子喜欢听故事,我就想给儿子讲点故事,也因此创作了我的处女作《亚当回归》,结果获得了1993年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渐渐地,我就走上了科幻文学的创作之路。但任何成功都没有巧合,这部作品之所以能一击即中,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对科学的深厚情结,从小我就非常注重感受科学的震撼力,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着的非常精巧的秩序,我把这种对科学伟力的领悟融入我的科幻小说创作之中。另外,我对文学比较喜爱,上大学的时候也练过笔,大量阅读过国内外的文学小说,这对于我的科幻创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夏笳:我生活在理工科氛围的家庭中,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爱科学,小时候读物特别少,而《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为数不多且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我就抱着反复读,从而记住了叶永烈这个名字。后来,我知道叶永烈还写科幻,就慢慢读起了科幻,从他又读到郑文光。打开了科幻这扇大门,我渐渐爱上科幻,能找到的科幻杂志书刊都被我收集来……长大了一些,我也开始尝试编写一些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踏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
  我相信,每个孩子天生都有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在我小时候,阅读就像“吃字”一样,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娱乐。然而时代不同,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有太多信息需要获取,这些信息又良莠不齐,因此优秀的儿童科幻作品更显其可贵。

《校园三剑客》系列之《吃人电视机》

  2. 您认为孩子们应该如何学习科学知识,怎样从科幻中汲取科学养分?科幻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在哪里?吴岩:科幻对孩子们最主要的贡献是满足孩子的梦想。每个孩子都有对未来世界的向往,科幻会告诉你未来是怎么样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梦想,喜欢点石成金的魔术,科幻可以将那些神奇的画面展现出来。
  王晋康:我认为科幻对孩子的影响大体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比较“硬”的科幻会使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背景,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触科学。另一方面,经常接触科幻的孩子,从小就化解了对科学的疏离感,树立起对科学的爱,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由于这样的兴趣存在,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可能很大,比如有学生说过:“我就因为喜欢看《三体》,我才爱上学物理。”
  周文武贝:在我所从事的科幻电影事业中,有许多科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会使青少年对很多科学现象及其内在原理产生兴趣,进而去研究,从这一层面上说,科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孩子学习科学的动力。而对于科幻作品的创作,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想象力,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广大中小学生可以尽情释放,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和元素,在这个知识结构下发挥想象,创作出一些崭新的作品。
  张之路:我认为一个人在学习科学的时候,不但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一种科学的思维。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好的科幻作品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想象是有力量的,想象力就是一种创造力!对于想走上科幻创作道路的青少年,我建议要理解和注意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科幻作品既要写科学,也要写人,要记住科学也是美丽的。
  3. 您认为哪些科幻题材较为适合孩子看?怎样的科幻作品更符合儿童科幻市场的定位?
  杨鹏:现在的科幻市场上,适合孩子看的科幻小说还是比较少,家长们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找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孩子心理的儿童科幻书,以此来做启蒙,我现在就主要在做这件事,针对孩子的口味创作一些易读易懂的科幻读物。

神奇的科幻世界

  当然,如果不了解儿童科幻市场,就不可能写出儿童喜欢的读物,写出来也不会畅销,所以有的时候,科幻作家要充分考察、把脉市场走向,有可能比研究科幻的专家还要了解科幻的前沿趋势。创作《校园三剑客》时,我仔细考察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阅读需求:他们渴望主动阅读,渴望扮演的不再是受教者而是能够参与和改变社会的主人;渴望他们中间出现英雄,出现他们自己的偶像;渴望超越现实。因此,我的《校园三剑客》和孩子们的这些渴望高度契合。
  对于儿童科幻作品,我觉得是有一定的标准的,第一,是孩子喜欢,适合孩子读,所以我坚持读者本位的思想;第二,要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不能写老生常谈的东西;第三,还是要坚持科学精神,不要有科学上的硬伤,不要有知识点的马虎、过时或者错误;第四,一定要有文学性,有文学性的东西,才有灵性,才是活着的文字。
  近年来,我一直在将自己的科幻作品推向产业化,就以《校园三剑客》系列作品为例。在我写《校园三剑客》的时候,还是个大学生,没有想得那么长远,但那时就已经开始了对科幻产业化的学习研究,随着《校园三剑客》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我的作品就慢慢开始走上了除图书发行外,兼有动画片、舞台剧、广播剧、微电影、漫画改编的全方位开发之路。
  4. 很多科幻故事最后都变成了现实,您觉得科幻可以预测未来吗?
  夏笳:科幻可以“预测未来”,且特别有志于把故事放在未来视野中叙写。然而,预测准确并不是它的目标,其本身的思考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不仅是那些被事实验证的才凸显其价值,有些被证明特别离谱的预测,也常常包含特别有趣的东西。虽然说现在有许多未来学家在积极地预测未来,然而未来是充满变数的,不可计算的,预测未来本身是一种思想试验,获得一个思考的乐趣是最重要的。比如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他预测的弹道角度、着落地点都和后来的火箭发射非常相似,然而他预测的大炮发射是美中不足的,但他并不是因为犯了错误或者知识不够才预测失误,而是一方面考虑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对当时军事俱乐部滥用大炮的讽刺,他用最有趣的载体展现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是文学作品与科学论文的不同之处。因此,科幻可以“预测未来”,但并不是预测对了才是好科幻。
  刘兴诗:我认为真正科学性很强的科幻作品,是具有预见性的。我是学地质学出身的,曾考察过七八百个洞穴,其中涉及很多地下瀑布,我的第一篇科幻作品《地下水电站》(1961年)讲的就是利用地下瀑布建设水力发电站的故事。我的另一篇作品《北方的云》(1962年)是国内最早的气象科幻作品。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浑善达克沙漠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我当时就预测它的起沙有可能对北京造成影响,会产生雾霾。
  杨鹏:我认为科幻作家谈不上能预测未来,只不过比别人多了解一点知识,比如我在写电脑科幻的时候,那时好多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不知道电脑是干什么用的,而科幻作家可能只是掌握了比较前沿的科学资料,这是科幻作家预测未来的一个基本点。由于现代科技比较发达,给我们留出的预测未来的可能性不太大了。像一百多年前的科幻作家,很多预测都变成了现实,那是因为他们把想象力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预测出冷冻术、潜艇等五花八门的科学技术。总的来说,我觉得科幻作家“预测”未来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占有资料、信息,站在别的科学家高瞻远瞩的基础上预测;二是要有超常的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 作为一名资深科幻编辑,您怎么筛选适合读者口味的科幻读物?
  姚海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科幻编辑筛选出的读物要在自己的喜好和读者的喜好之间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更多地以读者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作品为主。科幻读物的筛选大概有三个标准:第一,一定是一个好故事;第二,要有一些原创的想象成分存在;第三,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读完科幻作品一定要能引人思考。
科幻名家给孩子们的“悄悄话”
科幻名家给孩子们的“悄悄话”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