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兽科幻:恐惧与敬畏

自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巨兽便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存在,已经跃升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不再把它们视为梦魇。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先祖们的确曾经跟剑齿虎、猛犸象这些史前巨兽们同行,甚至一度因为这些巨兽的存在而濒临灭绝。于是乎,对于巨兽的恐惧和敬畏,被保留在了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结晶之中。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在其名作《地心游记》中便描写了一个被巨兽统治的地下王国。自此,巨兽题材成为科幻的一个重要母题。
  金刚:
  西方世界的巨兽典范
  然而,单靠作家的生花妙笔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仍旧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巨兽形象的渴望。许多电影人看到这一契机,将巨兽元素引入科幻电影的拍摄之中。1933年,美国导演梅里安·库珀运用当时所能运用的所有先进技术手段,让一头来自非洲原始森林的巨型大猩猩在银幕中攀上了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这便是科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刚》。
  影片中,一个来自纽约的电影摄制组漂泊到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岛,活捉了岛上的丛林之王巨型大猩猩并送到纽约供人们取乐。但金刚却挣脱了枷锁,为了寻找心爱的女演员,与人类大动干戈。最后,爬上帝国大厦顶端的金刚被美军战斗机击落。
  后世的研究者常常把金刚的跌落看作是殖民主义和科技文明合谋获胜的象征。但事实上,金刚所代表的可能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与神秘力量的恐惧,这与19世纪末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进步主义的乐观情绪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因而,《金刚》不仅在当时引起了众多观影者的共鸣,还成为此后众多怪兽电影群起效仿的对象。它的影响不仅遍及美国,连日本和印度的宝莱坞也曾拍摄过以“金刚”为主角的电影。
  哥斯拉:
  核阴影下的东方巨兽
  1954年3月,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附近,一艘作业的日本渔船遭受由美国氢弹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辐射,其中一名船员在半年后不治死亡。这一真实事件使人们关注并思考核辐射的危害,而且竟催生了日本科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巨兽形象——哥斯拉。
  根据日本作家香山滋的科幻小说改编的哥斯拉系列首部电影,于1954年11月上映。片中的巨兽哥斯拉被设定为一种曾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的罕见海栖爬虫类和陆生兽类的中间形态生物。由于核辐射的影响,这种生物的残存个体化身为更具破坏力的恐怖怪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被设计为人类世界破坏者的哥斯拉,却在电影不断翻拍的过程中,变成了亦庄亦谐的存在,甚至开始充当人类的保护神,帮助人类与其他怪兽和邪恶的外星人对阵。这样的角色变化,除了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对强力的崇拜等因素外,也有对哥斯拉所象征的“原子力”的看法转变。日本民众对于核武之伤有着切肤之痛,但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核能发电却又在日本战后复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造就了哥斯拉这个双面核巨兽。
  恐龙:
  史前巨兽的现代演绎
  说起经典的巨兽形象,在科幻作品中版本最多、出镜率最高的无疑就是恐龙了。作为真实存在过的史前生命,恐龙受到了中外科幻作家和科幻迷们的喜爱。
  熟悉“科幻惊悚小说之父”迈克尔·克莱顿的人,都知道他的名作《侏罗纪公园》其实是有“科”与“技”两个核:在技术层面,作者探讨了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制造出已经灭绝的史前生物的可能性,这也是后来改编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中十分吸引观众的部分;而在科学层面上,作者要探讨的是基于牛顿力学的经典控制理论在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混沌理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致命缺陷—当你以为尽在掌握,其实一切早已失控。电影中的那句经典台词—生命会寻找出路(Life finds a way),正是对此种窘境的真实写照。
  但是,中国科幻作家宝树的巨兽新作《跨时空角斗》讲的却是另外一回事。小说中的史前动物园里汇聚的是来自不同年代的猛兽,堪称史前巨兽的“饥饿游戏”。异曲同工的是,原本一切尽在掌握的事态突然失控了,人类主角面临着与恐龙的生死对决。只是这一切竟然另有玄机:主角本以为人类是公园的主人,但这一切似乎都在1亿年后的智能生物的操纵之下。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著名科幻电影《黑衣人2》的经典桥段—K在车站的储物箱里安置了一个外星人族群,而在影片的结尾处,人们却被告知我们的世界也不过是装在外星人车站储物箱里的物件罢了。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