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慈济功德会

1966年4月14日,在台湾花莲县秀林乡的一座寺庙里,一个名叫“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后改名“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组织成立了。

  组织的发起人证严法师是一位在当地清修的比丘尼,与寻常出家人依附施舍的生活方式不同,证严法师一直坚持不受供养,而是靠自己种地、织毛衣、缝布鞋、做蜡烛等方式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贫苦,证严法师却从未放弃蒹济天下的理想,“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便是在这样一种信念中间世的。所谓“克难”,是指通过一针一线、一角一毛去“克服困难”、凑足基金,而“慈济”则取义“慈悲为怀,济世救人”的良好愿望。

  慈济功德会建立之初仅拥有会员寥寥数人,首月募得的捐款也只有数百元,只够救济非常有限的贫困个案,但经过30余年的不断努力,今天,慈济功德会的会员已遍布日本、北美、南美、南非、澳洲等38个国家和地区。

  慈济的“四大志业”

  “四大志业”是慈济功德会主要事业领域的概称,包括“慈善志业”、“医疗志业”、“教育志业”和“文化志业”。

  “慈善志业”

  慈善救济工作是慈济功德会开展最早也是目前最基本的活动,以募款和赈济为主要工作内容。依托其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台湾社会乃至海外庞大的募捐网络,慈济一年所募得的救济款项曾一度是当地政府发放救济款金额的8倍。慈济功德会的募款之所以能够得到海内外社会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得益于它对于募款来源与使用的公正、透明。早在慈济功德会建立之初,证严法师便创立内刊(《慈济月刊》),每一笔募款进行账目公开,并确立了“专款专用”和“重点、尊重、直接”的募捐救济原则。

  慈济功德会所募善款的主要用途包括:对低收入户的长期财物救济、医疗及医疗费用补助、抗灾物资救助等。慈济功德会发展至今,其救济援助的脚步已踏遍全球,自创立以来,慈济功德会已累计救助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受灾民众,横跨欧、美、亚、非、澳5大洲。

  “医疗志业” 在推动慈善事业的过程中,证严法师认识到台湾贫苦民众“贫由病生”、“贫病相依”的生活现状,1986年,证严法师和她的慈济功德会从这个根源出发,发起筹建“慈济综合医院”。随着慈济医院的落成使用,慈济功德会的医疗事业以此为起点,在海内外不断发展:1993年,慈济功德会成立骨髓捐赠资料中心;同年11月,美国南加州慈济义诊中心成立;1996年,慈济功德会在巴西开展义诊活动;1997年5月,夏威夷义诊中心成立;1999年,慈济脐带血库成立;进入新世纪以后,慈济骨髓捐献中心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把救治对象扩大到老人失智症和帕金森患者,慈济骨髓库也已成为全球仅次于欧、美的第三大骨髓库。

  “教育志业”

  如果说,慈善与医疗更多是为了“济贫”,那么投身教育事业则是慈济功德会回报社会、教化大众的宏远目标。慈济功德会投身教育事业起初是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稳定和医护质量的不断提升,以支持医疗志业的健康发展。1989年9月17日慈济功德会创办成立慈济护专学校,后者于1999年8月1日升格改制成慈济技术学院,并为原住民就读提供便利条件。继慈济技术学院之后。慈济功德会又于1994年10月创立慈济医学院,并顺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人文社会学科建设。1998年8月,慈济医学院改制为慈济大学,下设生命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传播四个学院。

  “文化志业”慈济功德会在其1992年的年鉴中曾经写到:“推行慈善、医疗、教育三项志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提升品位、净化人心、光明人性,并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慈济功德会文化志业早期以佛教文化的传播为主要内容,随着慈济功德会会员的多元化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慈济的文化志业也走出宗教,走向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慈济已经从最初的佛教慈善组织逐渐转型成社会公益组织,它以一个个切实的文化公益行动,为其在台湾社会的深厚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慈济的组织架构:

  

  在台湾社会,有这样一个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现象,每当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伤亡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在救灾现场的往往是慈济功德会的志愿者们。在1999年的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发生后仅48秒,慈济功德会就迅速作出了救援反应,在生命和时间的赛跑中为灾民抢得了先机——如此之快的反应速度,甚至让当局的救灾队伍喊出了“一定要赶在慈济前面”的口号。

  慈济功德会是怎样实现如此快的救援反应的?这一切都归功于它健全的组织形式和广布的成员网络:

  如果说慈济功德会在创立之初主要依靠证严法师的个人魅力感化大众,那么如今的慈济则更多依托其不断完善的组织架构推动各项“志业”的有序进行。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简要了解慈济功德会的组织结构:

  慈济功德会的董事会主要负责各项计划、预算和决算的审核,7位董事均由推荐产生,以董事会为决议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董事会并非慈济功德会组织机构的核心,这是慈济区别干其他公益机构和基金会的主要特质,慈济功德会的主要职能落实在职员和志愿者两大群体上。

  职员,包括各地分会的工作人员、所属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行政人员,所属教学机构的教师、行政人员等,他们负责功德会机构的日常运作。而志愿者则是更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从初期的追随者发展至今,慈济功德会的志愿者不分宗教信仰、不论国籍已经达到数百万人,这些志愿者不领取任何薪酬,百分之八十为女性,他们长期投入时间、金钱和所长,服务于各项活动。

  其中,志愿者分为一般志愿者和委员,一般志愿者组成“外语队”、“合唱团”等团体参与各项志愿活动,其中男性志愿者还组成“慈诚队”服务于各项活动的安保工作。委员则是慈济功德会各项志业的核心人物,主要职责包括:劝募善款、走访低收入户(旅费自理)、组织救助受灾民众、慰问病员、协助举办慈济功德会的各项会议等。委员又包括正式委员和幕后委员,后者类似于“实习委员”,需要募得一定数目的善款并由正式委员推荐才能成为正式委员。

  慈济功德会发展至今共有数万名委员,分布于海内外各地,组成了一个信息沟通流畅、应灾速度极快的组织网络。而正是得益于严密健全的组织体系,慈济功德会才能将“四大志业”的憧憬惠及更广大的民众,其创始人证严法师也因慈济功德会的成功和对于慈善事业孜孜不倦的奉献,先后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奖”、“艾森豪国际和平奖”、“亚洲最杰出女性奖”、日本“庭野和平奖”等诸多表彰。

  后证严时代的慈济功德会

  然而正当这个庞大的“慈善帝国”向世人展示它无以伦比的慈善魅力的同时,2010年,“慈济内湖基地案”却将慈济功德会推上了质疑的风口浪尖。慈济功德会曾于1996年购买了台北市内湖区的一块土地,在10余年的时间里,慈济功德会对于该土地的使用方案几经推敲,最终的定案却由于可能造成潜在的生态环境破坏而饱受争议。有评论认为,慈济功德会的这次“危机”表面上或许只是一次“失误”,但却揭露了其庞大组织下日益浮现的发展问题。

  面对如此庞大的组织体系,如何保证机构体制的有效运转成为慈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算慈济的精神支柱证严法师继续事必躬亲,恐怕75岁的她如今也是力有未逮——虽然证严法师极力避免自身的过度“被神化”,强调人人皆可慈善的普世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其功绩的卓著和良好的慈善形象,证严法师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必须扮演着慈济功德会这一庞大体系的维系纽带。

  【责任编辑】林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