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章鱼正名

美国西雅图水族馆的生物学家罗兰·安德森最近在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域第一次发现了自然界活着的雄章鱼。科学家们测量发现,这只章鱼只有2.4厘米长、0.25克重,而雌章鱼通常身长80厘米,体重3千克,在这位娇小的袖珍章鱼先生面前简直就像一座“肉山”。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雌章鱼身长近2米,重达10千克,比一般的雄章鱼重4万倍,

  

  恶名由来

  章鱼并非鱼类,而属于软体动物的头足纲,因为头部长有四对长腕,所以又称八爪鱼。章鱼栖息海底,靠腕爬行或划行,以底栖的小鱼、虾类和贝类为食。我们的脑海里都有这样的恐怖印象,一旦被章鱼的长腕缠住,便厄运难逃了。这一印象的得来源于文化。在妖魔化章鱼的影视产生之前,很多的书籍已经强化了这样的概念。甚至连维克多·雨果也加入其中,在他的《海上劳工》一书中,就描写过人和章鱼搏斗的惊险场面,说章鱼的长腕能把人拖住,它的吸盘将人活活吸干,令人毛骨悚然。就这样,章鱼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可怕的海底凶神,居心叵测、诡计多端、血腥残忍等罪名都一股脑加在了它的头上。

  其实,章鱼分泌的毒汁才是最危险的,即使是被手掌大小的兰圈章鱼咬一口,也足以使一个成年人丧命。现实中章鱼的这一杀手锏很少用,有时它们宁可忍气吞声,也不轻易伤害于人,所以极少听说有人被章鱼毒死了。

  章鱼的恐怖的确被夸大了,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它缺乏了解。它那8条长腕宛如人类灵活的胳膊,一只身粗不过15厘米的章鱼,腕手却可伸展达8.5米,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人类对违反常态、自己不熟悉、或是无法理喻的事物,总会产生排斥和恐惧心理。

  章鱼的腕虽长,却很细,末端如丝线。章鱼性情温良羞怯,以致它逃避的技能远胜过进攻的本领。遭遇天敌追赶时它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变成与周围环境的颜色一致,借以降低危险系数。境况异常凶险时,它还可以像乌贼一样喷出墨汁,趁黑逃脱。当无法脱身时,章鱼宁愿将触手舍弃给天敌,以保全性命。一只30厘米的章鱼,可以从只有1.5厘米的小洞溜走。真可谓苟全性命于海底呵。

  科学家证明,超过10千克以上的章鱼已经是巨章了,能给渔船甚至潜艇带来麻烦的上吨重的章鱼根本是不存在的。与章鱼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章鱼不但对人毫无恶意,反而喜欢与人玩耍,并对人的一举一动产生强烈的好奇。

  

  游戏高手

  早在公元3世纪,罗马的自然历史学家克劳迪亚斯·睾廉纳斯在关注过章鱼的习性后,就曾写道:“很显然,搞恶作剧和玩弄诡计是这种生物所独有的特征。”而如今的潜水员对八爪章鱼沿海底行进的复杂线路更是惊讶不已,并诧异于它们竟有那么强烈的好奇心。一些章鱼见到潜水员时并不逃走,而是像闭塞之地的孩子突然见到陌生人一样,充满了好奇。从观察、接近到与之游戏,并逐渐地成为朋友。它们会拽他们的面罩和氧气调节阀。即使相隔两三个月再次相见,它们也能很快认出不同的面孔,如果是老朋友,它们不用审视马上就会与你接近。这说明它们具有脊椎动物才有的记忆力。

  美国西雅图水族馆收养的章鱼个个都会恶作剧,因为科学家对它们钟爱有加,所以称它们是游戏高手。一些刚来的章鱼藏在隐蔽的地方会向看护者或科学家的脸上吐唾沫。而另一些则将水泵拆掉,堵住排水管,造成水的大量浪费,这一切都是在极其隐秘的情况下干的,从来不会被发现。它们要是看谁不顺眼,专找你聚精会神的时候,突然收紧它们的触须,然后猛地弹出,碰撞水族箱上了锁的盖子上,发出“嘭”的一声,着实把人吓出一身冷汗。还有一些隐藏更深的家伙,半夜悄悄从它们的水柜里溜出来,潜入其他展馆,在那里大肆吞食其他鱼类,然后又偷偷摸摸地潜回自己的水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然而,遗留在墙壁和地板上湿漉漉的痕迹暴露了它们的行踪。

  罗兰·安德森每次来水族馆总是先与他的章鱼朋友们打招呼。性格开朗的史蒂夫会将5尺长的触须伸出水面去碰他的手,那半张半闭的大眼睛如影随形地看着他。在将吸盘从肩膀移开时,顺便伸进他的西服口袋,因为那里面有带给它的礼物。只演示一次,史蒂夫便牢记住口袋里可能装有美味,所以每次见面都不忘记翻看一下。胆小孤僻的杰瑞又是另外的样子。招呼它好一会儿,它才慢慢地将触须在安德森的脖子上划了一下迅速收回。接着就像危险即将陶临一样,躲到水柜的一角紧紧团缩起来,原本光滑平整的皮肤褶皱起来,好似月球表面一样坑坑洼洼,颜色也从斑驳的褐色变成铅红色,眼神和表情都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难道这些长相怪异的软体动物,真的具备只有脊椎动物才有的智慧和个性吗?

  

  智慧根源

  章鱼和它们兄弟姊妹,如乌贼和鱿鱼,这些头足类动物都是进化上的矛盾体:它们是有大脑的无脊椎动物,能够感知和行动,且会表达情感,而这些特征曾被认为是更高级的脊椎动物才具备的特征。传统认为,智能是从鱼类和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早期灵长类动物直至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这些头足类动物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提出了挑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比较心理学家詹妮弗·马瑟用深水摄相机拍摄到这样一组镜头:大西洋中一种最普通的章鱼抓到几只螃蟹后,返回自己的洞穴吃掉它们。而后,它从洞里出来,弄了四块石头,把它们搁在洞口。经过这样的防护之后,才进去睡了个安稳的午觉。这种策略表明它具有我们原本认为不可能出现在较低级动物身上的素质;预见、策划乃至工具的使用。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马瑟又揭示出章鱼个性的由来。她以实验室的56只加州章鱼为研究对象,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它们“性情特征”出现的阶段。结果发现,它们的性情变化相当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发展阶段。与哺乳动物一样,马瑟喂养的章鱼在幼年更活跃,也更具攻击性,这样,当它们长大成熟后,也就更能提防危险,这就证明它们的行为是学来的。

  解剖学结果对科学家的研究予以佐证,按其身体比重计算,章鱼比大部分鱼类和爬行动物的脑部都要大。虽然章鱼的大脑与典型脊椎动物的大脑不同,是盘绕食道而生,而不是长在头颅里,但是它也有一些脊椎动物大脑的典型特征,如褶皱的脑叶(一种复杂性的标记)和明显的视觉和触觉记忆中心。它甚至还具有相似的脑部生物电传导方式。仪器监测发现,章鱼脑中有类似于脊椎动物的缓慢脑波存在。章鱼的脑电图与人、海豚的脑电图很接近,不同之处只是稍显弱些。

  据此,马瑟认为章鱼的智能是其生存环境造就的结果,在变化多端,险象环生的环境中必须形成一系列的猎食和自卫策略。而这就需要高超的智能。

  

  待解谴团

  首先,作为头足类动物,章鱼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1至3年,活过4年的章鱼十分少见。按照传统的生物学理论,只有寿命较长的哺乳动物才会有相对复杂的大脑,而短命的软体动物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一般的哺乳动物都有较长的童年期,他们会在父母的指导下更好地学习。复杂的大脑也是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而这对于章鱼来讲全无必要。章鱼是独居动物,孵化出世后父母已相继去世,完全要靠自己独立生存。既然如此,何必还要费尽心机地变得那么聪明呢?

  近日又发现章鱼具有无脊椎动物根本没有的睡眠行为。因为睡得很沉,它们的眼睛向上瞪着,目光呆滞,呼吸变得缓慢而轻微,并且对轻轻的碰触也没有反应。有睡眠就会有快速眼球运动,那它们会不会做梦呢?

  考古研究发现,软体动物的祖先是在大约12亿年前从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与鱼虾一样是人类的远亲。在据今2亿年的中生代,硬骨鱼和多刺鱼的出现致使大量软体动物灭绝。为了生存和繁衍,乌贼和章鱼的祖先果断脱去笨重的外壳,以适应险恶的生存环境,这很可能就是它们开发智慧的最早动力。

  罗兰·安德森最近发现,章鱼与早期人类不仅捕食时间基本接近,甚至连生存状态也颇相似。早期人类分享食物后围着篝火歇息;章鱼除了短暂的捕猎,就蜷缩在自己的洞穴里沉思,也不知它们用如此聪明的大脑想些什么。

  [责任编辑]张田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