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黎恩怨何时了?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的剧烈爆炸中身亡,联合国立即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调查工作,调查期间黎巴嫩国内不时发生骚乱和爆炸,首都贝鲁特在3月初的一个多星期内连续发生三起爆炸事件,安全形势出现恶化。同时,黎巴嫩国内和国际社会敦促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而联合国在10月份“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中称哈里里的死是经过精心筹备的谋杀计划,叙黎高官和叙利亚情报部门难脱干系;黎巴嫩反对派也指责叙利亚是暗杀哈里里的幕后操纵者,黎巴嫩人反对叙利亚的情绪更加高涨;同时,美国与叙利亚的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法国、以色列也要求叙利亚立即、全面从黎巴嫩撤军。这一爆炸事件使叙利亚成为了中东地区新的热点。

  为什么叙利亚会在黎巴嫩驻军?为什么黎巴嫩要反对叙利亚?叙黎两国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相同 文化相异

  

  历史上,叙利亚和黎巴嫩同属西亚地区、一个国家,曾经历过相同的历史命运。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叙利亚就有原始的城邦国家存在。公元前2000年,叙利亚和黎巴嫩均为腓尼基的一部分。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统治时期建立了夏姆国,夏姆就是今天叙利亚的别称。当时的夏姆国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夏姆国被巴比伦、波斯、罗马、拜占庭帝国侵占或统治。公元7至16世纪初,叙利亚和黎巴嫩作为一个地区并入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作为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王朝,其首都就建在今天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公元1517年,叙利亚、黎巴嫩被奥斯曼帝国占领,黎巴嫩隶属大马士革省。

  虽然两国有着很多相同的历史渊源,但是无论是从地理区位还是民族构成及文化认同感,两国还是彰显着迥然相异的风格。

  叙利亚位于北阿拉伯地区,是仅次于伊拉克的大国,与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相邻。不仅如此,叙利亚还处在亚欧之间的重要商道上,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小麦产区,叙利亚人以阿拉伯人和库尔德、切尔克斯等其他穆斯林民族为主,是伊斯兰教的笃信者,因此叙利亚属于明显的西亚文化从而对峙于西方文化。而黎巴嫩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00多万,与叙利亚在北、西两面接界,南部与以色列毗邻。在地中海东岸的三个国家中,叙利亚与西方的关系最远,以色列与西方的关系最近,而处于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的黎巴嫩与西方的关系则刚好居中。纵贯南北的黎巴嫩山脉将西部平坦的沿岸地带与东部的山地分开。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黎巴嫩传统的活动更多的是面向地中海,与西方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因而也一直有容纳外来文化的传统。罗马帝国后期和拜占庭时期,信奉基督教的各位皇帝都将黎巴嫩划归己有。后来,黎巴嫩陆续接纳了信奉基督教一性论的基督教异端马龙派和起源于埃及的伊斯兰教封闭宗派德鲁兹教派。在十字军东征时期,黎巴嫩又成了欧洲人的重要据点,受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影响很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黎巴嫩演变成中东的一个非常独特的阿拉伯国家: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虽然是官方语言,但通用法语和英语。在如今的黎巴嫩,50%以上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0%左右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教派林立成了黎巴嫩长期受外部势力干预和内战不已的重要原因。

  

  大国介入 分裂无奈

  

  19世纪,奥斯曼帝国逐渐趋向瓦解,英、法两国积极介入中东地区。此时,正值黎巴嫩的马龙教派和德鲁兹教派冲突,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在法国等压力下被迫将黎巴嫩作为保护基督教徒的山地教区与叙利亚分离。1916年5月,英法在沙俄的赞同下达成了瓜分中东地区领土的“塞克斯—皮科”秘密协约,根据这项协定,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地。一战结束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彻底崩溃,英法以胜利者自居,法国以履行委任统治为由派兵进驻大马士革。与此同时,麦加酋长谢里夫·侯赛因发动阿拉伯大革命,其三子费萨尔在1918年10月在叙利亚建立了费萨尔王朝并组建了大马士革政府,号召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要求完全独立。二战期间,法国向德国投降,但是趁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它组织了“自由法兰西军”进驻叙利亚和黎巴嫩。1941年,“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宣布结束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1943年,叙利亚成立了自己的政府。1946年4月17日,英法从叙利亚撤军。1943年11月22号,黎巴嫩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全部撤离黎巴嫩。这样,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便被强行分裂成了两个国家。

  独立后的叙利亚虽然经历过政权的更迭,最终复兴社会党领导人阿萨德掌管了叙利亚,而黎巴嫩则是命途多舛。独立后最初十几年中,由于总统、总理和国民议会议长分别由马龙派基督徒、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担当,黎巴嫩的政治发展一度比较顺畅,经济也较为繁荣。从1958年起,黎巴嫩局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由于巴勒斯坦难民的大量涌入,黎巴嫩的穆斯林认为自己的人口增长得快,应该比基督徒掌握更多的国家政权,一度发动了一场试图夺取政权的暴动,但在美国军队的帮助下被中央政府镇压了下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70年将总部从约旦迁到黎巴嫩后,多次越过边境向以色列北部发动攻击,但由基督徒控制的黎巴嫩政府却试图遏制巴解组织在黎巴嫩领土的军事行动。因此,巴解组织便在黎巴嫩内部冲突中支持穆斯林。

  到1975年,黎巴嫩的内乱升级为以本国穆斯林和巴勒斯坦人为一方,以基督徒为另一方的公开战争。叙利亚认为,两国的安全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现在的两个国家全都是殖民主义的错误,叙利亚有义务帮助黎巴嫩维护国内和平。 因此在黎巴嫩内战中,3.5万叙利亚军队于1976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扩建了导弹基地等军事设施。1981年叙利亚与以色列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导弹危机。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武装入侵,虽然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但美国介入撮合黎巴嫩有关方面和以色列达成协议,将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当作是以色列撤军的先决条件。叙利亚立即采取行动,支持黎巴嫩穆斯林民兵进攻基督教区,炮轰黎巴嫩政府,迫使其放弃了黎以协定,转而求助叙利亚调解国内的教派冲突。

  1988年,黎巴嫩总统选举失败,国内出现了以胡斯为首的穆斯林政府和以奥恩为首的基督教政府并存的局面,国内政治再次陷入危机。这一次,国际社会和阿拉伯联盟介入调停,达成了塔伊夫协议,以奥恩为首的基督教政府被解散。但奥恩对塔伊夫协议耿耿于怀,时常在黎巴嫩的统一问题中作梗,1990年黎巴嫩在叙利亚的帮助下突然对奥恩发动袭击,迫使其最后投降。1991年4月,黎巴嫩各派纷纷交出武器,内战终于结束。

  

  风云变幻 未来莫测

  

  2000年,叙利亚的阿萨德总统去世后,黎巴嫩国内反叙力量要求叙利亚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子承父业的巴沙尔总统加快了叙利亚对黎政策的调整步伐。2001年~2002年,叙利亚先后三次重新部署驻黎部队,从黎巴嫩城市的闹市区、市政府等显眼地区撤往山区、边界等偏远地带。2003年2月,叙利亚再次撤出4000人的部队,重新部署到叙黎边境的贝卡谷地。到2005年初,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军队仅剩1.4万人。

  尽管叙利亚采取了措施,但它始终不愿意承认黎巴嫩的独立,仍然“沉迷”于两国的“特殊关系”。叙利亚明白,要和黎巴嫩关系正常化,美国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因此它长期重视发展和美国的关系,但是因为美国在中东奉行的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把叙利亚列在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国家的黑名单中,对叙利亚处处限制。尤其是9·11后两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分歧明显增多,2004年美国又伙同法国在安理会表决,通过1559号协议,要求所有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矛头直指叙利亚。哈里里被暗杀后,美国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叙利亚全面、迅速撤军。美国的举动大大加剧了叙利亚的压力,以色列也积极配合美国,和美国一唱一和,这更加助长了黎巴嫩国内的反叙力量,使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

  为了缓解压力,叙利亚在裁军问题上大做文章,叙始终强调将根据塔伊夫协议等处理裁军问题,并允许根据安理会1559号协议撤军,因此做出了分阶段撤军的计划,对此,美国表示谨慎欢迎;同时叙利亚大做黎方工作,否认自己和哈里里被害事件有关,强调哈里里是叙利亚的朋友,损失最大的是叙利亚,它还积极安排黎巴嫩总统拉胡德访叙,以争取平息事端。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叙利亚和黎巴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冲突的缩影,也是不同文明冲突的缩影,还是世界大国矛盾与冲突的缩影,大国始终对叙利亚保持戒心、敌视打压。当今国际政治变数颇多,叙黎关系演变还处于迷蒙的风云变幻中,前景未卜。

  【责任编辑】林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