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薄葬?

丧葬风俗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思想的反映,从中国丧葬礼仪的演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的变化。是厚葬?还是薄葬?自古以来这种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俗曰: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人死之后的礼仪。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丧葬风俗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厚葬、薄葬之风交替变更。

  

  丧葬礼俗的缘起

  

  丧葬礼仪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中的凶礼。民俗研究者认为,丧礼是人生四大礼仪之一。中国丧葬礼仪体现了古人对人牛的思考,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积淀。

  中国的丧葬礼俗起源于何时呢?据资料显示,最迟在旧石器晚期,小国出现了丧葬礼俗。考古发现表明,当时最为常见的习俗便是在死者身上或身边撒些赤铁矿粉,希望死者重生。这种风俗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葬礼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现了许多生产工具,人们希望死后的人能够继续使用,灵魂不灭的思想进一步发展。

  夏商周时期,丧葬中的孝道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厚葬高潮,人殉、人牲习俗登峰造极。丧葬礼节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大致在周代已经完成。有学者指出,“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丧礼成为古代“五礼”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仪逐渐形成。这种儒家丧葬礼仪形式隆重繁琐,等级森严,其基本程序有32项。此一时期,坟丘墓和“陵”逐渐兴起,棺椁制度进一步发展,墓上建筑和陵园规划制度进一步完善,更加丰富了丧葬礼仪的内涵。自此,中国丧葬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确立下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历代王朝都很重视的制度。

  

  厚葬之风盛行时代

  

  人体而言,中国古代历经了几次厚葬之风盛行的阶段:秦汉、隋唐、明清。

  中国山现第一次厚葬是在秦汉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厚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帝王陵墓最为壮观。秦始皇陵依山而建,气势磅礴。这个开帝王陵墓之先河的皇陵占地约2.5平方千米,坟丘呈方形,边长350米,高43米,陵园两侧,有秦始皇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埋葬陶俑、活马的从葬坑,以及摹拟军阵的兵马俑坑等,更有上百座的刑徒墓陪葬。至两汉时期,丧葬礼仪有了进一步发展。墓穴中增添了艺术色彩。汉代,烧窑技术特别发达,砖或石头代替了先前的木料,成为墓室修建的主要材料。权贵之家,多在坟墓前坚立墓碑,上刻墓主生平事迹。随葬品中有实物,也有仿制品的“明器”,少数财阀也把大量的金银、艺术品(如金缕玉衣等)埋入地下。马王堆长沙国丞相车大侯利仓墓和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便是典型。秦汉时期,随着儒学地位的确立,儒家提倡的3年之丧制度也得到推广,随后各代基本沿袭这一制度。

  隋唐时期,民间盛行厚葬之风,七七斋、风水、归葬等习俗流行。丧葬礼仪在这一时期逐渐被制度化、等级化、法制化,趋于完备和成熟。隋唐墓葬的高贵等级往往与墓主身份贵贱高低成正比。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往往放有彩绘陶俑,墓壁上绘青龙白虎,墓穹顶上绘口月星辰。唐后期,随着战争与社会动乱,这种豪华排场的墓葬便消失了,墓道改为竖穴,墓室规模缩小。唐代的社会思想、社会文化杂糅周边民族文化,兼容并纳,形成“大唐精神”。少数民族的丧葬受唐风俗的影响,有汉族的丧葬礼仪模式,但也不乏有自身的礼仪风俗,如叶蕃的大葬,回纥、南诏的火葬等。

  明清时期的丧葬礼俗基本沿袭了唐宋的风格。据史料记载,明代丧葬礼仪的制定依据《仪礼·士丧礼》,参考了唐代的《开元礼》和南宋的《朱子家礼》,确定了官吏和庶民的丧礼程序,颁行天下。清代丧葬礼仪与明代相仿,没有大的变化与起伏。但满族保留着某些本族葬俗,至清末,随着民族融和,满汉丧制基本趋向一致。这一时期,自帝王至民间,丧葬中都透露出一种奢靡之风。明万历帝定陵耗银800万两,清雍正帝的泰陵耗银240万两,慈禧太后的定东陵耗银227万两。随葬品更是不计其数。民间丧葬亦有奢靡之风。清乾隆时,杨锡跋在《陈明米贵之由疏》中讲到丧葬之风,铺张现象不仅出现在通都人邑,连荒郊僻山的农民也染上此习。民间厚葬、堪舆风水、佛事等大为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儒家孝道观的加深,明清时期的丧葬礼仪逐渐从注重地下设施转为注重地上装饰,追求美观的效果。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民间普通百姓的随葬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要超过唐宋时期。”

  

  薄葬思想的推广时期

  

  俗话说:物极必反。在厚葬风气盛行时代的空隙中,还穿插了那些反对厚葬礼俗、注重社会实际的思想。薄葬思想在战乱的岁月里尤为突出。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经济遭到破坏。厚葬之风止,薄葬盛行。曹操和曹丕成为薄葬之风的先行者。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后,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不死后,皆按照曹操的遗令进行薄葬。晋沿袭曹魏之风,崇尚薄葬。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皇室的葬礼基本实行薄葬。在帝王的带动下,士大夫间遗命薄葬蔚然成风。

  魏晋时代的薄葬风气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有关。频仍的战争和政权的短暂性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讲,薄葬风气是当时的世人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薄葬风尚还与当时的薄葬思想有关。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流行于世,形成了典型的魏晋风度。许多名人雅士想超脱世俗,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风范。人们的思想异于以往,力求通脱。薄葬思想是对先前厚葬思想的一种“反叛”。随着薄葬的盛行,相墓术、佛事、虚葬、招魂葬、归葬习俗盛行于世。

  据有关学者考证,在社会经济相当繁荣的宋代也出现了薄葬的社会风气。宋代的丧葬习俗,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相对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佛教、道教和民间迷信习俗的影响,再加上正在形成体系的理学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前朝有所不同。虽然处在太平盛世,社会财富相对富足,但“薄葬”之风成为时人倡导的士流风俗。宋朝士大大,如宰相王旦、范仲淹、宋祁、欧阳修、司马光、程颐等,均极力反对厚葬。南宋官府制定的“丧葬令”,规定棺椁内不得安放金宝珠玉,不准用石板作为棺椁和建造墓室。

  宋代薄葬思想也促进了“火葬”这一丧葬形式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有宋一代是我国火葬最为盛行的时期。北宋的汴京及河东、南宋的两浙路等地都是火葬流行的地区。火葬的流行与当时佛教世俗化、贫民少地或无地的社会现象有关,也与当时的佛、道思想及周边少数民族思想有很大关系。火葬形式省钱、省时,省力。虽火葬对于儒家丧葬礼仪有很大冲击,但始终没有超越土葬的程度。大量的纸币和纸质的明器在宋代丧葬和祭祀仪式中山现,代替了部分实钱和陶瓷明器。

  

  丧葬礼仪的淡化

  

  清末民初,随着相对文明的西式丧礼的传入,中国丧葬礼仪受到严重的冲击,民国时期的丧葬习俗呈现新旧杂糅、中西杂用的特点。这一时期,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一些新式的丧葬礼仪逐渐被世人接纳。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的冲突,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丧葬礼仪电呈现由繁到简的趋势。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丧服制度逐渐消亡,黑纱代替了衰服。火葬和公墓正在成为现代丧葬的主要形式和场地。与古代相比,现代世人的知识和思想发生深刻变化,无神论的观念使人逐渐注重生前的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对身后之事无暇思虑。

  事实上,丧葬礼仪的隆重与否是根据死者的贫富、地位而定,厚葬薄葬之风不仅受当时社会经济的制约,也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约束。丧葬礼仪不仅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更能反映随着科技发展而带来的人性心理的变化。如果说古代世葬礼仪是古人对死者所尽的一种孝道,那么现代人把这种孝道更加表现在生前,而非死后。

  

  [责任编辑] 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