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城隍信仰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庙是供奉城隍神的神圣空间。在传统中国上至京城下至地方各府州县都有城隍庙祀,城隍神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传统中国社会秩序,有两套体系加以保证:一套是现实的社会行政体系,以实际的政治运作,通过大大小小的官吏实现对社会的控制;一套是象征体系,以形形色色的神灵信仰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二者一外一内,一刚一柔,从而将广大社会成员纳入既定的社会秩序之中。城隍是神灵象征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守护与管理城市事务为职责,它与乡村的社神一样,有着安定地方的神性。

  

  从守护城池到抵御灾害

  

  城隍神从起源上说,它来自于上古城池之神水庸。水庸是护城河神,在《礼记》中列为八蜡祭祀之一。“城隍”一词,最早见于正史《后汉书·班彪传》,“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这里的城隍指的是城池的本义。据说,三国时代在芜湖就有了城隍庙,但真正见诸正史记载的城隍神祠是在六朝。在《北史·慕容俨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当时北齐与梁朝在荆州一带对抗,北齐大将慕容俨镇守郢城,梁朝军队水陆两路围攻,情况危急。当时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慕容俨顺应士卒心愿,向城隍神祷告,果然不久就风涌波翻,冲开了梁朝军队的水上封锁线。“如此再三,城人大喜,以为神助”。

  北齐至唐朝城隍信仰已渐扩大,城隍庙遍及江南地区。“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在唐朝初年,城隍尚未列入国家正祀。李阳冰在担任缙云县令时,曾因天旱,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到本县城隍庙祈雨,作《缙云县城隍神记》,文中说:“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水旱疾疫必祷焉。”水旱疾疫是威胁人类社会群体生存的重要灾害,人们在现实中常常束手无策,只好寄托于神灵:人们在水旱疾病发生时向城隍神祈祷,可见城隍在唐代职司已经扩大,它由以前单一的城池保护神,扩大升级为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的重要神灵。杜甫诗中有“十年过父老,几日赛城隍”之句。大约唐中叶各州郡皆有城隍,也有按时祭祀的仪式活动。唐末五代时期,城隍已经有了各种封号,如杭州城隍神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城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阐王,鄂州城隍神为万胜镇安王。城隍神地位的上升与当时动乱的时局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们乞求城隍神灵的庇护。

  

  兼管亡灵户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造神时代,在帝王的表彰与提倡下,神灵信仰笼罩社会。传统的城隍信仰,在宋代已列入国家祀典。朝廷出于捍卫地方的目的,对城隍不断赐封名号,以示尊崇。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杭州),临安的城隍庙,在吴山之上。朝廷赐城隍庙号为“永固”,其借重城隍神力保护偏安的意图十分明显。城隍神在屡次加封美号之后,名为“辅正康济明德广圣王”。城隍神位居祠祭的山川神灵之首,“圣王”之封足见朝廷的重视。

  宋代遵循传统的人神祭祀原则,能捍大患,能御大灾,功德昭著者,被推为神灵。宋代城隍大多由忠臣烈士充任。苏缄在邕州殉节,后来交趾人入侵,看见有大部队从北边开来,有人高呼“苏城隍来了”,交趾人惊惧撤走。范旺守城牺牲,居民在城隍庙设像,岁时祭享。历史上一些功勋义士,如前代彭越、萧何、英布、张骞、灌婴、纪信、周苛、范增等都被宋人奉为城隍神。另外,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在宋代被姑苏人奉为城隍神。春申君做过楚相,后被封于江东,他将吴国故墟重振为著名都邑,因此被后人追念。

  城隍对外捍卫城池安全,对内职掌人民福祉。宋代城隍依然主管“岁之丰凶水旱,民之疾病祸福”,人们“祈而必应”。宋代城隍还成为对应人间官僚系统的阴间职官,城隍开始主管冥籍(亡灵户籍)。在传统信仰中,人的寿命长短早有定数,城隍只是负责按时取命登记。宋人庄绰在《鸡肋编》中记载了一则关于城隍审理亡人的传说,说泰州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到城隍庙游逛,看见一个泥塑妇人身戴枷锁,旁边有一狱吏正展开有关案件的文书。年轻人玩心顿起,他脱去妇人的枷锁,在案牍上写了一个“放”字。这天晚上,年轻人梦见自己到了庙中,狱吏很不满意地对他说:“这妇人尚未审理终结,你竟然将她就放走了,你要代我再去将她抓回。”年轻人与之争辩,狱吏上前抓住他的手臂,年轻人已觉酸痛。狱吏又敲打他的背部,更觉痛苦不堪。年轻人求饶说:“我能背诵《金刚经》,请您原谅。”由此,年轻人逃过因自己儿戏而惹来的灾祸。这一传说说明宋朝城隍庙,俨然一阴司衙门。

  元朝沿袭宋朝制度,至元七年(1270),在元大都建好后,元朝立即在大都城西南“建城隍之庙,设像而祀之”,城隍被封为佑圣王。还令道士段志祥在旁边居住,世代守护城隍庙。大都城隍庙是大都官民上下共同礼拜的场所,“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不仅帝都如此,即使是偏远郡县城隍庙也是所在多有,“今自天子都邑,下逮郡县,至于山夷海峤、荒墟左里之内,无不有祠。”

  

  监察社会人事

  

  明清时期在帝王的提倡下,城隍神地位显著提高,并构建起完整的城隍信仰体系。城隍除了传统保障地方、祈福禳灾的功能外,又赋予他监察社会人事的新职能。明洪武初年,封京师的城隍为都城隍,又封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滁州、和州二州城隍皆为王,正一品;各府封为公,正二品;州为侯,正三品;县为伯,正四品。各级城隍的袍服冠饰各有规定。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对神灵的封号进行整饬,“各神俱存本号”。因此去掉城隍封爵称号,只称城隍之神。以都城隍神“统各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并且规定不许立真身塑像,只立神主。其实,这道命令不久就失效,地方上城隍庙仍沿袭着前时封号。如山西榆次县城隍在洪武二年(1369)被封为“监察司民显祜伯”,在其后殿宇的改扩建中,依然保留着显佑伯的称号。城隍不仅有塑像,还配有夫人。

  城隍在明代成为协助官方、宗族约束庶民、整顿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对于忤逆不孝、不敬六亲、奸盗诈伪、不畏公法、欺压良善、躲避徭役等不良之人,“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让官府惩办。如果事情没有败露,也“必遭阴遣”。如果行为忠孝,“神必达之城隍,阴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序。

  明清的城隍神同样由故去的政声清白忠臣义士充任,如文天祥、杨椒山被奉为北京的城隍,铁面御史周新被奉为杭州城隍。上海的城隍神原本是汉朝大将军霍光,明初,朱元璋特别赐封秦景荣为城隍,这样上海城隍庙在明清时期供有两位城隍。据说城隍秦景荣在明末显灵,使上海免于清兵的屠戮,得到人们的衷心拥戴。晚清江南提督陈化成在保卫上海与英军作战中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市民将他请进了城隍庙,这样,陈化成成为上海继霍光、秦景荣之后的第三位城隍。

  

  城隍祭祀的悠久传统

  

  明清时期城隍祭祀的日期一般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这是明太祖钦定的。据说明太祖在洪武二年(1369)三月初一,在朝阳殿梦见一位自称是东莞城隍的人,奏称:“东莞岁中致祭无祀,一次不敷。乞敕有司,递年三次,庶幽魂得以均沾。”太祖梦醒觉得奇怪,使封东莞城隍显佑伯,赐印。下诏,“东莞及天下无祀者,岁中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致祭,著为令。”城隍祭祀次数的增加是为了安抚众多无祀的幽魂,以显示帝王对亡魂的恩惠。当然各地还有不同时间的城隍诞辰庆祝活动,人们利用城隍诞辰开展商业交易。城隍祭祀在明清时期更多地作为岁时节会。例如北京的城隍庙会是城市商业的重要交易时段,主要经营古今图籍、文物字画、珠宝珍奇、绫罗织锦、各色瓷器、漆器、纸墨等,是京城古玩的重要交易市场。商人依托城隍庙市,实现自己的资本积累,这大概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色之一。

  在城隍祭祀传统悠久的吴越地区,人们对城隍颇为依赖。明代昆山人归有光有多篇关于城隍的祭文,从中可见人们崇信城隍的情况。在倭寇犯境时,归有光撰写了“告昆山县城隍神文”:认为人们平时事神甚勤,“纤芥之事,无不有求于神”,现在倭寇来犯,“而神不闻知,此神之所齿也!惟神鉴之。”因为天旱,归有光还撰写了祈雨、谢雨的祭文。清代苏州城隍信仰浓郁,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朔,人们都要到城隍庙烧香。苏州的城隍庙,俗称大庙。上述三节期间市肆诸人都在庙台,“击牲演剧,香火之盛,什伯于他神祠”。人们还要抬城隍像出行,俗称“出会”。

  城隍对于一般信众来说,具有祛病消灾的功能。由于烧香的人多,庙前左右的纸马铺、香烛摊点生意特好。庙里的管香的人,收神前残蜡,又卖给烛肆,俗称“回残蜡烛”。人们认为人的疾病来源于阴间力量的影响,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就得祈请主管城市阴司的城隍神。这样不仅城隍香火旺盛,同时也给城隍庙的管理人带来了滚滚财源。一些著名寺庙的香火钱,在当时可真的是一笔大收入。

  明清以来的城隍信仰中,逐渐淡化了其本原的捍卫城池功能,对于它抵御灾害的神职也相对忽略,人们更多地从生命健康与生活幸福的角度信仰城隍,而且在城隍信仰中融入了较多的佛道因素。道教早就将城隍收入自己的神谱之中,城隍是道教的重要神灵。佛教的救赎观念影响着人们在城隍祭祀中的行为。一些地方人将祭祀城隍与礼佛合一。

  浙江天台俗传二月十二日为城隍诞,“礼佛者甚盛”。远方妇女多带着被褥来到城隍庙,“日夜拜跪,起卧于佛座之前”。近代上海习俗,在元旦早晨,人们到城隍庙中“焚香拜佛,求神保佑”,以得一岁平安无事。诚心拜祭者,天没亮就前往城隍庙,如果能烧到第一炷香,“求福必多,名日头香”。所以在除夕的半夜,前往城隍庙的路上挤满了抢烧头香的香客。

  城隍在晚近社会完全成为一尊民俗神,它与安邦定国的本原宗旨相去甚远。人们已经不把它作为地方社会秩序的保护者看待,因此它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日渐疏离。人们眼中的城隍已经不是保家卫国的忠臣义士,而是一般神佛偶像。虽然在近代中国危难时刻城隍原始神性依然被人唤起,但比较起城隍神的其他神职来说,还是较为微弱。因此在倡导科学文明的现代中国,城隍被视作迷信落后的现象,受到主流文化观念的抑制。况且,民间也出现了对城隍的负面评价,有的地方传说中将它类比于收受贿赂,为坏人办事的贪官加以挖苦、讽刺。因此,它的衰落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 姜 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