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学校等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地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库、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西安城墙历经5次修筑

  

  近日,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专家对含光门段的古城墙进行了考古调查,结果发现古城墙的外部是明清城墙,内中夹有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城墙,是历经5次大规模修筑而成的。第一次是隋唐期,现在其断面呈近三角形;第二次是唐末五代期,此时加厚旧城墙1.5米到2.5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1米;第三次是宋元期,此时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第四次是明清期,此时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也即是现在称的“西安城墙”;第五次是现代修葺层,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进行的加固处理。这段城墙断面的考古调查不仅让人们了解了“西安城墙”的维修改建历史,还对研究隋唐长安城皇城的结构及其构筑技术与设计思想等具有重要价值。

  

  举手礼的起源

  

  士兵见到军官、学生碰到老师、入党入团仪式等都要行举手礼。原来,在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做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瞻仰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礼节便演变成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了,并一直沿用下来。

  

  角抵——我国古代的相扑

  

  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技,其实,相扑原是我国古代“角抵”的一种。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足够说明它的漫长历程。古代的“角抵”的范围很广,相扑仅是其中一部分。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亦称相扑。

  

  陛下、殿下、阁下的区别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种称谓。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河南发现2000多年前大型水利灌渠

  

  近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现一处大型水利灌渠,探明长度800米,距今至少2000年,这对研究当时的农业、水利等有很高的价值。据介绍,这条水利灌渠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辛庄村,水渠截面呈“U”字形,上部宽3.5米,下部宽1米,深2.3米。专家认为,这种截面呈“U”字彤的水渠既能起到加固渠岸的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建造方法科学合理。该灌渠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洛河、伊河之间的洛伊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和人类居住。

  

  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

  

  信佛的人总是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虔诚地祈求佛的保佑。“南无”(音na,mo),是“归敬”、“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印度佛经《阿弥陀经》上说,信佛者只要一心长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死之前佛就会出现,将虔心礼佛者接引至“极乐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为表示尊敬,特地加上“南无”二字。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酒吧的由来

  

  酒吧是酒馆的代名词,英文名叫Bar。它最早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馆子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受到顾客的喜爱。其他酒馆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效仿,柜台下放横木的做法便普及开来。由于横木在英语里念做“Bar”,所以人们索性就把酒馆翻译成“酒吧”。

  

  水秋千——我国古代的跳水运动

  

  宋朝以前就出现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唐代赵璨的《因话录》记载:洪州(今南昌)曹赞能在“百丈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或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千状”。这可看作是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

  [文稿]李莉

  [责任编辑]蒲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