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按语:宗教是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科技、道德、风俗乃至生活方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了解一些基本的宗教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各民族的文明历史,更宽容地面对世界上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现象。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其先知穆罕默德,大约在公元570年出生于麦加古莱氏部落哈希姆家族。他出生时,父亲阿卜杜拉已经亡故,6岁时母亲阿米娜去世。年幼的穆罕默德由其祖父阿布杜拉·穆塔里布抚养,两年之后祖父也撒手人寰,随后他的叔父艾布·塔里布接着将穆罕默德抚养。他从小没有受过教育,而是从事放牧一类的劳动。在12岁时,他曾跟随伯父参加一支商队前往叙利亚,在归途中遇见一位叫贝希拉的基督教隐士。这位隐士在他的两肩之间发现有先知的印记,嘱咐他的伯父要防范犹太人加害于他。成年以后,他才到氏族以外去谋生。在25岁时,他受雇于诺法勒族年届40的富孀赫蒂彻,替她经理商务。穆罕默德因在经商中的表现博得这位富孀的好感,后来她向穆罕默德提婚。结婚后,穆罕默德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从此摆脱为人帮佣以维持生计的贫寒困境,有了闲暇去思考郁结于心的种种问题。他经常去麦加城北希拉山的一个山洞静居隐修,沉思冥想。从他结婚后到“为圣”前的15年生活,记载很少。据说,他在35岁时得到了“艾敏”(忠诚可靠者)的称号。

  约在610年的一天夜晚,他在希拉山洞里突然接到了启示。事后,他得到了亲属赫蒂彻和韦赖盖的支持,肯定这是他“蒙召”的天启。不久,他又奉到启示:“你应当起来,你应当警告”(《古兰经》)——他作为族人的警告者,浩劫的预言者,负有制止现世罪恶的使命宣传者。从此在麦加以安拉的名义传播启示。

  最初,穆罕默德只在至亲密友中传道。最早的皈依者是他的妻子赫蒂彻、堂弟阿里和释奴宰德。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物是艾布·伯克尔。经过3年的准备和酝酿,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道。这时,他仅确信自己有责任向族人传达警告,号召改悔,以避免在末日审判中遭受惩罚。他的传道没有遇到强烈反对,很快就集合了40多名追随者。这些人有麦加统治家族的失意子弟,中小氏族的重要成员,各氏族的依附民、释奴和奴隶。他们比较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富分化的后果,或者出于自身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排挤,因而对于背弃传统道德,不顾一切地聚敛财富和控制贸易的行为极为不满。从早期经文看,传道的核心是强调死者复活和末日审判,指责排斥亲戚穷人,欺凌孤儿弱者,侵吞财产,唯利是图的行为。没有直接提出任何社会改革的主张,甚至既没有强调真主独一,也没有谴责多神崇拜。正是这些以真主名义发布的启示,直接或间接地抨击了麦加富豪的世俗观念。

  615年,穆罕默德号召信奉真主独一,公开反对偶像崇拜,伊斯兰教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麦加贵族对穆斯林的迫害日甚一日,据说有两批穆斯林先后迁往阿比西尼亚避难。穆罕默德及其主要追随者依赖氏族的保护继续坚持传道。麦加上层的反对者担心穆罕默德的传道会影响部落统一和贸易收益,至少会损害麦加作为集市和朝拜中心的地位。他们还意识到,启示的道德诫命与他们的致富手段和价值观念的尖锐对立。对于中小氏族的同情及对麦加现实的否定,势必要否定维护既得利益的部落宗教。因此,真主与偶像不能并存的信念,随着反对和迫害逐步升级,一步一步地推动穆罕默德走向宗教革命。

  617年,麦赫祖姆氏族首领艾布·贾赫勒组织全部落对哈希姆和穆塔里布氏族实行“联合抵制”:断绝商业往来和通婚。这时,虽有哈姆泽、欧麦尔等重要人物入教,穆斯林的处境仍无改善。到619年,赫蒂彻和艾布·塔里布相继去世,穆罕默德不久就失去了氏族的保护。他不得不到部落之外谋求发展。在麦加周围的游牧部落中,他遭到拒绝,前往塔伊夫活动,结果被驱赶出来。只是在取得另一氏族的庇护后,他才得以返回麦加。

  620年,叶斯里卜的哈兹拉吉部落6名成员在乌卡兹集市上遇见穆罕默德,接受了安拉独一的信条。翌年,12名麦地那人在麦加郊外的阿喀巴与穆罕默德订立誓约,并且皈依伊斯兰教。622年夏季,75名代表来到麦加秘密与穆罕默德再次订立誓约,并且邀请穆罕默德到叶斯里卜。大约在3个月内,穆斯林分批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这就是著名的“希吉拉”(意为“迁徙”)。后来把希吉拉之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最后,穆罕默德和艾布·伯克尔避开麦加人的防范,于9月24日抵达麦地那。

  “希吉拉”以后,麦地那出现了大量的宗教皈依,他们邀请穆罕默德,主要不是把他作为尚未定型的新宗教的先知,而是按照传统惯例解决争端的仲裁人。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效用,首先还不是作为一个新宗教,而是保障安全和恢复秩序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制度。穆罕默德就有可能突破氏族制的外壳,以信仰为纽带建立一个完全新颖的社团“乌玛”(Umma)来满足现实的社会需要。乌玛是不同于其他部族的统一社团,开始还是一个由不同血缘和信仰的全体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组织。乌玛的首要目标是制止内部仇杀。在一切争执提交并服从真主及其使者仲裁的要求下,具有立法权的政治权威开始确立。同时,乌玛还取代氏族为每个成员担负偿付赎金和血金的义务,并尽量调整内部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乌玛的对外职能是反对共同的敌人。章程宣布的敌人是麦加的古来什人。

  穆罕默德在建立和巩固麦地那社团、制止内部仇杀后,就开始对麦加的攻击。624年,他亲自率队伏击麦加的一支大型商队。商队事先得到风声,改道返回了麦加。穆斯林在白德尔与麦加的援军遭遇,结果以少胜多,杀死了艾布·贾赫勒等反对派领袖,缴获不少战利品和俘虏。这场小规模的冲突,作为真主福佑的证明,使伊斯兰教赢得了麦地那人的信服,并为穆罕默德的权威奠定了牢固的基础。625年,艾布·苏富扬率兵在伍侯德战役挫败穆斯林后撤军。经过两年的准备,艾布·苏富扬又组成一支万人联盟军前来决一胜负。穆罕默德下令在麦地那北部易受骑兵冲击处挖壕固守。联盟军围攻40天一无所获,终因粮草不足、人心涣散而溃退。这次战役后,穆斯林在战略上由防御转入进攻。

  对于麦地那的犹太部落,穆罕默德曾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承认他是《申命记》中预言的先知。但犹太人极力否认他的先知身份,诋毁他的教义,导致他与他们决裂。随后,穆罕默德改变了礼拜朝向,确定易卜拉欣为克尔白建造人和朝觐发起人,规定莱麦丹月为斋月。在军事上,他抓住每次战役后的时机,对犹太部落实行各个击破,逐步消除了犹太人的威胁,到627年末,麦地那团就成了单一的穆斯林社团。

  628年春,穆罕默德获悉麦加有人主张妥协,就号召利用朝觐向麦加进发。由于结盟的游牧部落没有响应,他与古来什部落订立侯德比叶协议,实际上对麦加作了让步。为了平息穆斯林的偏激情绪,他于夏季挥师北征,攻陷犹太人的据点海巴尔绿洲。630年,一起偶然事件破坏了候德比叶协议,穆罕默德乘机出兵占领麦加,下令捣毁克尔白的全部祭坛和偶像,并赦免了麦加的居民。接着,他又在侯乃尼击溃一支正在集结的部落联盟军,穆斯林社团成了半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631年,他率军北征塔布克,那里的基督教和犹太教部落望风归降,以缴纳贡赋换取穆斯林的保护。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纷纷前来表示归顺。朝觐时,他派艾布·伯克尔带队前往。随后又命阿里赶去宣布:4个月后非穆斯林不得进入麦加;若不皈依伊斯兰教,以前与各部落所订盟约均将废除。这一“禁朝”的命令毫无阻碍地得到遵守,充分说明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和力量。

  632年,穆罕默德亲临麦加指导,参加第一次只有穆斯林前往的朝觐。他改革了旧的宗教仪式,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宣告了伊斯兰教的胜利。3个月后,他在麦地那因病逝世。

  伊斯兰教尽管产生于麦加,但其主要特征却是在麦地那时期初步定型的。长期的部落战争造成的严重灾难,产生了对超越部落之上的权威的需要。麦地那社团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建立的。由于隐蔽在共同信仰中的地域关系取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它就成了第一个突破氏族制外壳的新型社团,开始了对阿拉伯部落社会的根本变革。真主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顺从真主及其使者成为首要的宗教义务。穆罕默德在宗教统一的号令下制止部落战争的努力,符合广大部落民的利益和愿望。穆斯林之间的教胞关系,为阿拉伯人提供了一种远比血缘关系更为稳固和广泛的社会纽带,成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前提。麦地那社团建立后,面对大量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启示的内容转为以“立法”为主题。《古兰经》的这些立法,根据现实的需要,对社会结构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关于财产继承和婚姻制度的改革最为重要。穆罕默德通过遗嘱制度确认了个人支配私有财产的权利,否决氏族的所有权;同时逐步改革父系男亲属分配遗产的惯例,肯定了直系血亲(包括女子)的继承权。这些规定本身说明,个人、家庭和社团(国家)正在取代氏族和部落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此相关的是对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改革,鼓励建立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规定了妇女或寡妇改嫁前的“待婚期”,以确定是否有孕。这一规定的目的,显然是要辨明亲子女确凿无疑的身份,以保证将来以亲生子女的资格继承遗产。不过,穆罕默德的中心任务仍在于将麦加时期的教义付诸实践。他始终坚持“真主独一”的教义,逐步形成洁净、宣礼、礼拜、斋戒、天课等礼仪制度,大都简单易行。他的宗教理想和信条必须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他完成的社会改革,顺应了由部落向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因此,他的逝世并没有带来伊斯兰教的瓦解,而是紧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首先是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和对外征服,随后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责任编辑 常汝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