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由来等9则

人们耙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称为“作家”。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而言。“作家”一词转变成夸意始于唐代。据北宋《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泰)、山西(晋)人居多。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著,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最早奖励见义勇为者的朝代

  

  最早用物质奖励见义勇为者的朝代是泰朝。1975年底发现的秦墓竹筒,其中有《法律答问》一篇,是以问答形式对秦律某些条文术语以及律文的意思所作的解释。《法律答问》上就有对见义勇为者进行奖励的最初规定。原文是“捕亡,亡人操钱,捕得取钱”,意思是谁抓获了逃亡的盗贼,如果这个被捕获的人身上带着钱财的,这个钱就归捕获者,当作是政府的一种奖励措施。

  

  射箭:中国古代体育的鼻祖

  

  从考古的角度上看,射箭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石箭头,距今两万八千多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话之外,古代还有“逢蒙学射”、“纪昌学射”的传说。此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忙则农耕,闲则射猎”,也说明了射箭在我国有广泛的参与性。

  

  “雌黄”是什么

  

  “信口雌黄”这句成语是指有些人不顾事实地随意批评或者乱说。雌黄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砷(As2S3),是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多有珍珠光泽,可用作颜料。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檗染成的。据说用黄檗染纸可以防虫蛀,因此古时的纸往往略带黄色,所谓“青灯黄卷,面壁苦读”就是指此。现代人写错字了可以用涂改液修改,与此相似,古人写错字时就用雌黄把错字涂掉后再写。

  

  英国发现5000年前神秘巨型岩石雕刻

  

  英国国内近日发现了100多个新石器时代(距夸约5000至2000年)遗留下来的巨型岩石雕刻,为该国历史悠久的“巨石文化”再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在全英范围内寻找巨石雕刻艺术这一浩大工程由英国遗产委员会发起资助。委员会专门训练了约100名志愿者奔赴各地寻找巨石雕刻艺术。经过,4年的努力,志愿者们终于在英国北部的诺森伯兰郡和达勒姆城附近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巨石雕刻,这批艺术品有100多个,美丽异常,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据悉,像这样的巨石雕刻艺术在全英境内大约有2500多个,新近发现的这100多个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令人称奇的是,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变化,它们并没有受到自然腐蚀或者人为破坏,图案还非常清晰,形状各异,主要是一些同心圆,相互交织的圆环和像杯子一样的形状。

  

  口琴的发明

   口琴的发明,离不开笙。相待口琴起源于4500多年前中国黄帝时代发明的笙。18世纪一位欧洲旅行家将一只笙从中国带回欧洲,在那里,人们根据笙的原理发明了手风琴和口琴。现代口琴的真正发明者是德国小城特洛西根的钟表匠马蒂埃斯·霍纳。1857年,24岁的霍纳根据布什曼发明的乐器设计出了口琴。当年制造了650只,深受人们喜爱。此后,霍纳开始大量生产口琴,并成立了霍纳口琴公司。1880年口琴年产量已达100万只。到了1890年,年产口琴已超过700万只。现在,霍纳公司的口琴是经过50道工序、用数百个零件制成的。

  

  京城胡同之最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分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东、西交民巷要算北京最长的胡同了,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千米,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

  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也可称为胡同的精华。胡同东进口宽80多厘米,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两人相遇,得有一人退入胡同的门洞里才能相错通行。

  

  贵阳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近日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在贵阳市花溪区进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时,在麦坪乡观洞中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燧石石片,专家初步断定,这些陶片具备新石器时代石器特征。这些石片器型小,但有明显人为加工痕迹,有齿状刀口。从器型看,可以推测石片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从洞穴当地的整体环境看,石片呈现出来的风格接近距今约4000至8000年的贵州省平坝县飞虎山遗址的石片类型。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发现200多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由于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境内分布着大量溶洞,一些溶洞为人类居住、生活提供了天然场所。

  

  口罩的由来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我国。古时候,当人们遇到污染和粉尘时,只知用手或袖捂住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家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生活在中国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用时一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可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了用带子系在耳上,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

  

  责任编辑 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