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云肩与缦衫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有日常穿着的各种服装,还有许多装饰性的服装。这些服饰,有的是对传统服装样式的补充或改进;有的是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增加美感或特定功能;也有的是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又赋予新的内涵。正是有了这些服饰,才使得中国古代的服装绚丽多彩,更加美观且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涵义。

  帔,亦作霞帔,后代又称作披帛,是古代妇女披在肩背之处的一幅长彩(画)帛。

  
“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刘熙《释名·释衣服》)至于这种服饰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据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后集》载:“秦时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制绎晕帔子,霞帔名始于晋时。”也因披帛是将帛绕于颈部衣领处,也称作“领巾”。在北周庾信《庾子山集》的《春赋》中,就有“镂薄窄衫袖,穿珠拈领巾”的诗句。在一些唐代的壁画墓和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以及雕塑中,就能见到这种服饰的形象(图1)。据此推测,披帛在唐代已是十分流行的一种服饰。“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唐)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日续寿巾、续圣巾,盖非参从见之服。”(崔豹《中华古今注》)唐玄宗命宫中的嫔妃将披帛作为参加活动的装束,可见这种服饰已成为一种时尚(图2)。

  

  披帛虽然是一种服饰,但因丝帛在中国古代也曾作为文字书写的材料,所以古人也将披帛用于题写诗句。宋神宗在位之初的一年中秋之夜,宣召当值的翰林学士王珪进宫,邀其一起饮酒赏月。王珪极富文采,诗文俱佳。席间,“上引谢庄赋李白诗,称美其才。又出御制诗示公(指王珪),公叹仰圣学高妙。”君臣二人一直评品诗文到“夜漏三鼓。上悦甚,令左右宫嫔各取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求诗。”(潘永因《宋裨类钞》)嫔妃们纷纷请王珪在自己佩戴的披帛上题写诗句,这也使披帛更具艺术的品味。

  

  披帛在明朝以后,已成为妇女的一种礼服。“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妇皆用之。”明朝九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和妻子都将披帛作为礼服,可见这种服饰在明朝时期,又赋予象征等级和地位的特定功能(图3)。

  

  不仅如此,明朝时的披帛还被用于婚嫁服饰。“以庶人婚嫁,得假(借)用九品服,于是争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正房夫人)之例服。”(徐珂《清裨类钞》)因民间婚嫁时,有借用九品命妇服饰的习俗,于是披帛这种原属官场穿着的礼服,又为普通百姓所使用。民间在婚嫁之时,新娘亦着披帛,即身披一条红色的丝帛,则又赋予披帛新的用途,并使其具有喜庆、欢乐的含义。此后,在男女成婚之时,新娘均披红色彩带,称为披红。

  

  云肩,也是古代女子用于遮蔽肩部的一种服饰。是环绕颈下,围于胸、肩、背之间的帛,类似今天的披肩(图4)。云肩之称,则是取自这种服饰的样式很像垂挂在肩部的云彩,且制作十分精美。“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绿、黄罗五色,嵌金为之。”(《元史·舆服志》)至于云肩这种服饰产生于何时,后人有两种观点:有的认为始于金朝,也有的认为始于元朝。“云肩,妇女蔽诸肩际以为饰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则以为妇人礼服之饰,本朝汉族新妇婚时亦有之。”(《清裨类钞》)元朝的舞女最早使用云肩,应是出于美观和装饰的需要。明朝则又作为妇人的礼服装饰(图5)。清朝时又作为汉族新婚之时新娘的一种专门服饰。云肩在使用上的这些变化,也反映了它是从舞台走向民间,并逐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古代妇女在社交,特别是喜庆之时的装饰性服装。

  

  在古代的舞台上,还有一种始于唐代的缦衫。这是舞女们在表演时穿着在外面的服装。缦衫短小,穿脱极为方便(图6)。据唐人崔令钦《教坊记》所载:“圣寿乐,舞女襟(衣襟)一大窠(布囊),皆随其衣本色。制纯缦衫,下才及带(腰带)。若汗衫者以笼之,所以藏绣窠也。舞人初出舞次,皆是缦衣。舞至第三叠,相聚场中,即于众中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内怀中。观众忽见众女成文绣炳焕,莫不惊异。”唐代的舞女们正是利用缦衫短小,易于穿脱的特点,在外衣的衣襟处,缝制一个口袋,用于装入缦衫。出场时,舞女们皆身着缦衫。表演中,利用相聚台中的机会,舞女们迅速脱去缦衫。顿时,舞女们又身着彩绣裙装,光彩照人,使观众们看得目瞪口呆。

  这些各具特点的琳琅满目的服饰,不仅是古代人们衣着的需要,也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更为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责任编辑 常汝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