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席与主席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往时,经常会考虑如何安排坐席的位置,以此表示对来宾和长者的敬重。实际上这一传统习俗自西周开始,在我国已有3000年的历史,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和“热情好客”的习俗,注重礼仪,文明待客,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传统。

  形成于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最早采用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准则的方式,将这一传统推行到上层社会和家居生活中。尽管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建立礼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强化奴隶社会等级制度,以协调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但进入春秋时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又出现“知识下移”、“礼下庶人”的局面,这一传统和礼仪制度也因此深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广泛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根据礼仪制度的规定,每逢有亲朋好友来访,主人一家不仅迎来送往,热情款待,还要在落座和宴饮时,精心安排在场每一位人士的坐席位置,由此而产生了有关座次的规定。

  在中国古代家居生活中,桌、椅等家具尚未出现前,人们在室内活动时是坐在铺设于地面的席上,故称为坐席。中国的传统建筑平面为方形,故室内有四个墙角,称为四隅。“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南隅谓之窆,东北隅谓之宦”(《尔雅·释宫》)。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说明古人对这种建筑是司空见惯的。(图1)房屋平面为方形,室内的坐席也就按照方形布置,并以不同的朝向区分主次、高低。

  古人在安排主宾的坐席时,需要依据在场的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或年龄,选择怡当的位置朝向,安排坐席。以此突出长者、尊者的地位,以此表示对长者、尊者的尊敬。同时也使在场每一位人的坐席位置新“恰如其分”,以体现“长幼、尊卑有序”、“主次有别”的原则。

  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座欢又因场所不同,而分为室内和堂内两种排定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宫室、衙署和府邸,以及民居建筑,均将堂作为建筑群落的核心和主体,建筑面积最大。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一般称正房为堂。堂在家居生活中,是接待宾客和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按建筑形制区分,堂的位置因在室的前面,而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规格也比室高。

  堂的朝向为南,堂内北面亮而南面暗。因此堂内的座次,以南向为尊,西向次之,东向又次之,北向位卑。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中,宫殿亦属于堂的性质。所以皇帝在宫殿上的坐席为南向,即所谓“背北朝南”,实际就是依据始于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的规定,以此显示其至尊的地位。在宫殿内这样安排坐席,更含有凌驾于群臣、庶民之上的意思。

  堂的后面是室,与堂之间有户相通。室一般是主人居住或家庭内部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室内的四个墙角中,西南隅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所以奥在四个墙角中地位最尊。因此室内的座次,以东向(指面朝东)为尊,南向次之,北向又次之,西向位卑。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之间爆发“楚汉战争”。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则只有10万兵,号称20万。凭借着自己强盛的兵力,项羽攻入刘邦据守的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一举消灭刘邦。后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在张良、樊哙的陪同下,亲至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为此设宴,款待刘邦一行。在安排座次上,项羽作了精心的策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因鸿门宴是在军帐中举行的,所以项羽就是依照礼仪制度的规定,按照室内的坐次规定,有意将自己安排在东向的坐席上,而将刘邦安排在北向的坐席上,以此表示与刘邦之间的尊卑关系,显示自己的至尊的地位。

  古时,坐席一般是一席坐一人,坐于席位之中。不过,若是年幼或位卑者,“坐不中席”(《礼记·曲礼上》)。但如果人多,需两人以上同坐于一侧的席位上时,则以坐席左端为尊者之位。以左为尊,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习俗,即“尚左”。在中国历史上,文武百官上朝有“文左武右”的礼制规定。即在朝上,文官侍立于皇帝的左前方,面朝西;武将侍立于皇帝的右前方,面朝东,也就是文东武西。朝仪中对朝上文武百官站立位置的规定,就在于帝王们普遍认为,需要以武打天下,但必须以文治天下。所以政权一旦建立后,就要以“文治”为主。因此在朝仪的位次上,自然出现了文官位于武官之上的现象。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布局,也反映了这种礼制规定。在承天门(后改称天安门)前方的左侧,即正阳门(今前门)的左侧是崇文门,右侧是宣武门。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民族,如蒙古族有“贵日”的习俗,则以右为尊。在殿堂上的排次,就出现东向尊于西向的现象。

  尽管区分坐席位置的高下,其初衷是为了确立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其后的封建统治中继续沿用这项制度,用于强化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但在古代社会的交往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区分坐席位置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对老者,对师长,对来宾等的尊重和敬仰,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和尊师、好客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堂内还是室内,在坐席的位置即座次中,位尊之座是其他位置坐席的中心。在这个坐席入座的人士,自然成为在其他席位上的人士共同尊敬和拥戴的人。不过在交谈、宴饮等活动中,还有一位起着组织、协调作用的人士,实际也就是活动的主持者。在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士中,他居于核心的地位,被称为“主席”或“主座”。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中,主席之称逐渐成为领导者的代称。

  

  责任编辑 常汝先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