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凤凰男”现象

“凤凰男”,2008年度网络最流行的特定人群称谓,“google”搜索共3,200,000个结果。据说该称谓发源于搜狐母婴社区婆媳关系版面,是由“婆媳关系”网友创造并发扬光大的。新近的一些大众传播文本、小说、电视剧还有网络帖子,对“凤凰男”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出现了如同以往戏文中的一些典型。

  所谓“凤凰男”,百度百科词条定义为:集全家之力于一身,发愤读书十余年,终于成为“山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而为一个家族蜕变带来希望的男性。他们走进城市后,娶了“孔雀女”(城市女孩的代名词),过上了城市生活。但由于原先的农村身份打下的烙印,使得他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产生了种种问题。

  

  “凤凰男”的网络素描

  

  曾几何时,“凤凰男”有了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出身农村打拼到城市的优秀男性唯恐被贴上“凤凰男”的标签,“我是凤凰男,怎么办?”也有“孔雀女”唯恐碰上“凤凰男”,列数“凤凰男”的劣习或“凤凰男”不能嫁的24个理由等。真是有人喊打,有人申冤。

  典型人物有热播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男主角何建国和《双面胶》中的男主角李亚平。故事都有一个程式化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凤凰男”,出身贫寒(特指出身农村),10年寒窗历尽艰辛跃出农门,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生活的残酷与艰辛,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使得他们普遍具有家境良好的人所不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拼搏的精神,也给他们带来了事业上的发展。生活中,他们选择了身边的城市女子,并和她们携手走入婚姻殿堂,一切的一切就都成了素描的特征。只念当初遇到身边相爱的城市女子,幸福的小两口过上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小日子。谁知,男方父母的介入或者兄弟姐妹的介入,竟会使得原本的幸福被这个刻着很深的农村烙印的一系列事件打破。当然,文学或影视作品总能以一个圆满的结局慰籍读者或观众的心,避免“期待视野”受挫。

  网络中,有人总结“凤凰男”身上的优缺点和性格特征,言语中着实一段揶揄。如“凤凰男是群居的,虽然独居于城市,但对大家族的心理依赖性很强;虽然肉体寄居在城市,其实灵魂还在他们乡、他们村和他们家游荡。”“凤凰男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目的是为父母养老。有责任感曾是凤凰男吸引女性的最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没有上限、不伴随权利的责任感往往也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凤凰男对自己的财富有原罪感,只要他过上稍好的生活,而他的父母兄弟没过上,就是一种罪恶。”“凤凰男是极度自负和自卑的,他们不愿认识真实的自己,他们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的遐想中。”面子是凤凰男极为看重的东西,有时候它比实际生活的幸福更重要。“凤凰男心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是很牢固的。”“凤凰男的关键毛病是对城里人对农村人潜意识的歧视很敏感,这个敏感点说大不大,却很难对付,常常是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却又往往隐藏得很深。”

  如此的网络素描,是否使“凤凰男”成了“凤凰难”现象?

  

  “凤凰男”:个体的抑或社会的?

  

  “凤凰男”是影视作品中的个体形象还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社会制度层面 众所周知,1958年后,中国逐渐成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筑起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随之实行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如物资供应、就业制度、社会福利等等,将这种壁垒用各种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固化并延续下来。城市居民因户籍而较农村村民更多地获取社会资源,如粮油布基本生活物品的供应。就业安置、社会养老等公共政策的执行,架构了城市居民的工业化、技术化、市场化的空间;而农村村民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源,生活在农业化、自给自足的状态下,较少获取国家制度供给资源。

  这种以户籍制度为基础、以社会制度为条件的城乡壁垒,从制度和资源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一方面,这两种不同身份代表两种不同的社会地位,高考制度提供了身份转换的机会,因此,一部分人通过努力达到了户籍上的身份转换和享有制度上的待遇转换。而另一方面,十几年来的乡村制度形成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变?在婚姻链中,这种身份转换是否得到了认同?

  文化层面 “凤凰男”生活在家族文化、城乡文化和性别文化的交叉点上。“凤凰男”的出生承载着浓厚的家族意识,从出生起,家族人的人生仪式、节日习俗、日常生活、言谈举止等,都在建构和不断强化着他的家族文化。他的家族归属感往往在成年后尤为明显。

  家族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集体,当他的努力获取一定成就并被这个集体外的人认可时,他的家族荣誉感就更强。同时,社会制度的二元对立,使得城乡文化也始终存在着二元结构,如价值观念的差异、现代文化与传统风俗习惯之间的差距、民主与法制化进程上的差距等。“凤凰男”借助高考制度,完成了个体城乡社会身份的转换,而且是社会地位从低到高的转换,这个时候,他的家族荣誉感会被刺激得更高,感觉身后有无数双手托举着他,其实,他依然没有脱离自己的家族文化。相反,如果他的社会地位是从高到低,那么他的家族认同感就会被淹没。所以,“凤凰男”身上的家族认同感在城乡身份转换中被强化了,从而衍生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沉重的负疚感(对父母和家族)。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改善与自己同生命、共呼吸的兄弟姐妹们的生活。

  相对于这些兄弟姐妹而言,城市生活的妻子一不被认为是家族人,二不是农村人,她不贫苦,她有社会制度的厚爱,不是需要帮助的人。第三,则是因为她是女人,传统的性别文化不会被“凤凰男”完全摒弃。这种性别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男尊女卑”,而是对传统的父权文化的复制和再造,是集体父权制的隐性表现。如他们往往对千辛万苦负担自己求学的父母(有的还包括兄弟姐妹,甚至整个村子、整个家族)存在着沉重的负疚感,也因此衍生出强烈的责任感,认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是自己和妻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会被人“戳脊梁骨”。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小家的利益,妻子的心情,就被排在整个家族的需要之后,妻子一旦对这种无穷无尽的贴补有所不满,小家庭就不可避免地掀起风暴。

  观念层面“观念是在制度、文化基础上最后改变的一个层面。”社会学家如是说。

  “凤凰男”在婚姻观、城乡观、宗族观方面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同“凤凰男”常常会把对宗族的集体认同(包括对兄弟姐妹的豪情仗义)和对乡村生活的执著带进自己的婚姻生活中,也影响自己的婚姻观。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根深蒂固的乡村文化,“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和“男强女弱”的性别歧视等。在婚姻生活中,这些观念都潜伏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一旦发生冲突,也很难退让。

  

  “凤凰男”热和“凤凰女”冷现象的反思

  

  让我们看一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女生比例在逐渐与男生拉平,到2006年底,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所占比重为48.1%,其中不乏出身农村的女大学生,也不乏通过努力嫁给城市优秀男生的女生,但并没有引起“凤凰女”的热炒现象。这一点倒是与媒体女性的眼球不相吻合。我认为,其实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男女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期待和认同。

  首先,社会对男性养家以及家族传承的传统性别观念和角色期待使得男性始终在这种父权文化的体制中占主角。他们的行为、思想、价值观等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乡文化冲撞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社会的关注。

  其次,传统家庭中的女性,或者说乡村生活中的女性,即使是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在有机会改变身份和地位时,代表的也仅仅是个人的或小家庭内部的利益,很难被负载整个家族的利益。这一点对女性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但同时,传统社会的集体的父权文化对女性仍然影响深远。而这种文化是否又会隐性地带到她的新建家庭中,从而对她的下一代男性产生影响呢?(文章代码:1328)

  

  责任编辑 王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