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与钉螺

钉螺是一种软体动物,外壳形状多呈长圆锥形、螺旋状,壳的大小很不一致。钉螺主要生长于自然界土壤湿润的环境,它的食物为原生动物和植物,一般在4~6月份交配最为频繁,9~11月次之,严寒和酷暑时极少。螺卵发育一个多月后,幼螺便可孵出。

  由于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传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已研究出了许多种灭螺方法,如物理灭螺、化学灭螺和生物灭螺等。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相比物理灭螺、化学灭螺,生物灭螺的研究及开发应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都有哪些生物能用来灭螺呢?人们已经利用的有一些鱼类、虾类、螺类、昆虫以及鸭子等。现在,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物种——克氏原螯虾。

  克氏原螯虾是一种节肢动物,原产于北美洲,原本与我国的钉螺毫无关系。1929年,它由日本引入到中国。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已将其作为养殖对象引种到十几个省市。克氏原螯虾食性杂,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均能食用,也能捕食钉螺。

  克氏原螫虾胸部有八对附肢,前三对为颚足,后五对为步足。其中前三对步足末端为钳状,而且内缘有齿状突起,这对它捕食体积较小的钉螺是很有利的。钉螺体积较小,而且颜色和沙土的颜色很接近,所以克氏原螯虾在捕食钉螺的过程中视觉作用不是很大。它主要通过第二、第三步足的不断摸索,夹取钉螺,也就是说它主要靠触觉,也可能还有嗅觉来寻找钉螺,所以它的步足的特殊结构是有利于寻找和捕获钉螺的。

  当正在爬行的钉螺碰到克氏原螯虾时,钉螺会将软体组织迅速缩回壳内,呈现自我保护状态,而克氏原螯虾很快用步足的钳状螯肢将其夹住,但捕获过程中常常是第二步足起主要作用。捕获后,克氏原螯虾将钉螺传递给第三颚足,然后让钉螺的壳口正对它的口器,从这一部位开始夹碎钉螺外壳,将钉螺吃掉,有时甚至连壳一起吞掉。

  克氏原螯虾的胃特别发达,这与其取食大型粗食是相适应的。它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可以研磨食物,这些结构称为胃磨。胃依据其结构特征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几丁质板很发达,且有较大的几丁质齿,这些板与齿用来研磨食物,可以将钉螺进一步碎化。幽门胃内壁密布有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刚毛,形成几条沟槽,构成滤器,用来过滤食物,可以拦挡不易粉碎的螺壳,而只让细小的颗粒通过。可见,克氏原螯虾的胃具有适合捕食钉螺的特征。

  不过,利用克氏原螯虾捕食钉螺也有弊端。克氏原螯虾是外来物种,其大量繁殖会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某一水域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影响水中的鱼类等的生存。此外,克氏原螯虾喜欢打洞,会破环稻田,破坏土质堤坝,这些都使克氏原螯虾不能满足以往规定的选择灭螺生物标准。因此,克氏原螯虾能否用于自然环境灭螺,还需要科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