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燃灯习俗的由来”等8则

元宵节燃灯习俗的由来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2008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1、玛雅人蓝色颜料之谜揭开科学家对玛雅人在祭祀和其他仪式中使用的神圣的蓝色颜料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颜料是通过将靛蓝、矿物质及柯巴脂香等配料混合起来烧制的。

  2、秘鲁发现戴面具的木乃伊这具保存完好、距今1700年前的木乃伊戴着一个木制面具,是在秘鲁利马一个繁忙社区的地下古墓中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矛投掷器、织布机等陪葬品推断,这具木乃伊生前应该是秘鲁莫切文化中一位负责织布的重要人物。

  3、具有灵魂的石头研究人员在土耳其东南部发现了一个具有2800年历史的墓葬纪念碑,让科学家对古代宗教信仰有了新的认识。这证明石器时代的文化认为灵魂是同身体分开的,可以栖身于墓碑之中。

  4、北美最早粪化石考古学家在俄勒冈州东部洞穴中发现的距今1.43万年前的古人粪便,提供了迄今有关人类开拓美洲大陆的最早证据。研究人员甚至从粪化石中提取出DNA,这可能有助于揭开有关第一批美洲人的旷日持久的谜团。

  5、最古老油画研究人员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迷宫般的山洞中发现了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油画。

  6、最早的欧洲人考古学家在发掘西班牙北部一座山洞时发现了一块直立人下颌骨,年代可追溯至130万年前。这表明现代人类的祖先比考古学家以前认为的年代早约50万年踏上欧洲大陆的土地。

  7、最早的鞋考古学家在分析发掘自中国的具有4.2万年历史的人类趾骨时发现了一个代号为“天元一号”的人穿鞋的证据。

  8、葡萄牙远古沉船在纳米比亚海岸附近从事水下钻石开采的地质学家获得了颇具科学价值的发现:一艘沉没于海底的16世纪货船,科学家在上面发现了近50磅重的金币以及导航仪器、象牙和其他宝物。

  9、罗马帝国大理石人首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中部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巨型罗马帝王大理石人首。

  10、捕鲸活动起源研究人员在俄罗斯楚科塔半岛考古遗址发现了一个长20英寸的海象牙,上面雕刻了海豹、熊和一船捕鲸人的画面。专家表示,海象牙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左右,这表明上面的雕刻是“捕鲸活动的最早证据”。

  

  古代姓与氏的区别

  

  姓氏,作为血脉延续,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娃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秦统一中国后,宗族制度瓦解,社会急剧变革,“郡县制”取代了“裂土分封制”。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合称为姓氏。

  

  最早的“律师”

  

  世界上最早出现律师行当的地方或许是中国。按照《吕氏春秋》一书的说法,春秋早期,郑国就有个叫邓析的人,专门帮人打官司,小案子要人一件衣服,大案子要人一条裤子作为报酬,教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委托人想打赢官司他就有办法赢,想让人罪名成立他也有办法使人身败名裂。弄得郑国“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于是,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就把邓析杀了,这样一来,郑国“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如果《吕氏春秋》所说确实,那么子产是公元前543年执政的,死于公元前522年,邓析的活动和被处死也应该是在这一期间。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欧洲的雅典城邦里,还没有像邓析这样接受报酬提供法律服务的人,而当时的罗马还没有公布成文法,也谈不上有这样靠帮人打官司的行当。所以邓析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开业律师。

  

  敲竹杠的由来

  

  用别人的弱点或寻找借口向别人敲诈钱财的行为叫“敲竹杠”。“敲竹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健康,牟取暴利。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广州海面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片。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手下人搜查。他无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走私商人。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片的。走私商人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他强作笑脸,趁别人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手中。这个贪官心领神会,放走了走私船。以后,“敲竹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梨园弟子”原指乐器演员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300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木偶戏溯源

  我国最早的木偶戏,在《列子·汤问篇》中曾有记载:西周穆王时,艺人偃师带了倡优来朝见穆王,倡优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来是用木头和皮革制成的木偶人。汉代时,木偶曾起到过退兵的妙用。据《乐府杂录》叙述:当年汉高祖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围困,匈奴带兵的主将是冒顿妻阏氏。当时城中断粮,危在旦夕,汉高祖的谋臣陈平了解到这位主将心多妒忌,便想出一计,用木偶制造了美女,用机关操纵,活动于城墙上。阙氏看见,担心攻下城池后冒顿将会纳美女为妾,自己失宠,便退兵而去,城即解围。之后,艺人便把木偶作为戏具进行表演,古时称为“傀儡”。傀儡戏的起源可能与祭典仪式的魔术同时存在,并且毫无疑问,原始人在创造书写文字之前就制造了傀儡。唐代时,提线木偶的制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诗赞美:“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到宋代,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技巧都有很大进步。1977年,在河南济源县克井公社出土了两件北宋瓷枕,分别画有杖头木偶和悬丝木偶,说明这两种木偶在北宋时期已非常流行。

  

  戴高帽的由来

  

  给人“戴高帽子”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这种陋习据称源自北魏时期。据清朝乾隆年间学者翟灏考证,北魏时有一个书生名叫守道晖,此人行为方式怪异,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他平时喜欢戴高翅帽,穿大木鞋,每当有高官莅临,他都会穿着这身行头前去拜谒,跪拜时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后人就把戴高帽和拍马屁联系起来。明朝初年,官员“乌纱矮冠”,尚不以高帽为荣。但到了明朝中叶,风气大变,如明朝正德年间的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三高先生’”。(文章代码:0229)

  

  责任编辑 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