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神秘的自然现象

令人激动的景象

  

  在海南省东方市四更镇四必村的沿海滩涂上,当你拿起胸前的望远镜对滩涂上的水鸟进行观察时,会为眼前的景象所惊呆:在离岸边大约500米的正前方,数只濒危珍禽“黑脸琵鹭”正排成一排,静静地站在滩涂上。“1,2,3,4,5……”,经过多次反复观察统计,最后确定眼前这群黑脸琵鹭是51只。51只,这个数量是多么地令人兴奋和激动啊!

  黑脸琵鹭是国际性濒危鸟类,仅分布在亚洲东部。目前全球只有1000余只,而这51只就已占到了全球的5%。据当地渔民讲,这种鸟每年的10月来此地越冬,直到第二年4月才离开北迁。前几年它们的数量更多,如果它们全部聚集到一起,可以占到几亩地的面积!但是现在环境的质量已经恶化,就剩下这50余只。鸟类研究界一致认为,候鸟越冬地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漫长的迁徙之路

  

  与黑脸琵鹭一样,许多鸟类如雁鸭类、鹆鹬类、鸥类以及一些小型鸟都是候鸟,它们夏天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美国的阿拉斯加和我国的东北地区等地繁殖。可是到了冬天,它们的繁殖地非常寒冷,于是候鸟们要迁至我国南方如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越冬。这些地区冬天气候温暖,广阔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湖泊蕴藏着越冬候鸟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候鸟越冬的理想场所。有些候鸟如斑尾塍鹬、灰斑鴴、斑头雁、蓑羽鹤等,还可能南迁到比我国更南的国家越冬,如印度、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国家。候鸟在越冬地停留的时间较长,从每年10月份开始,直到气候转暖以后,大约在第二年4月份左右才离开越冬地,差不多要居住半年或更长时间。可见,越冬地质量的好坏,在候鸟的一个生活周期中是多么的重要。

  大多数候鸟是南北方向迁徙。我国被划分为南北两大动物区系,分界线是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过川北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达淮河一线。北部称为“古北界”:南部称为“东洋界”。在古北界繁殖的候鸟如白琵鹭、天鹅以及一些雁鸭类等,冬天会南迁到东洋界如长江流域以南的区域越冬。

  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迁徙通道有3条,即东亚一澳洲迁徙通道,中亚一印度迁徙通道和西亚一东非迁徙通道,其中每一条又有不同的迁徙路线。候鸟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都不是从繁殖地直接飞到越冬地,而是在途中选择条件好的环境停留下来,进行休息和食物能量补充,这些途中的停歇地,我们通俗地称为候鸟的“加油站”。在我国,这样的“加油站”有许多,如鸭绿江口、黄河三角洲、长江口以及闽江口,内陆的森林区如湖南屏风界、江西的遂川鸟道以及云南的巍山鸟道等等,都是候鸟飞往越冬地中途很好的“加油站”。对这些停歇地的保护,也是保证候鸟顺利迁徙的必要条件。

  

  迁徙:自然选择的结果

  

  许多鸟类在迁徙时还要排成各种各样的队形,如雁、鸭和鹤类多以“人”字形迁飞;勺嘴鹬迁飞时形成一种长而宽的长链;椋鸟和鹬类迁飞时队形十分紧密,形成一个小团。所有队伍都要有带头的鸟,它们要很善于飞行,由于路途劳顿,它们还需要经常与其他同伴相互替换。也有些小型候鸟迁飞时没有形成一定的队形,鸟群松散。而猛禽如金雕等个体间飞行距离较远,甚至单独飞行。不论在迁徙的停歇地或是越冬地,候鸟都有警戒行为,如斑头雁,每天在夜间休息时,总要安排一只“哨雁”担任站岗放哨的警戒任务。如果发现外来之敌时,哨雁首先高声鸣叫,然后毫不犹豫地鼓翅起飞,与来犯之敌进行殊死搏斗。

  不同鸟类迁徙的距离也不同。有些水鸟迁徙的距离较短,如一些鸭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繁殖,冬天迁徙到长江流域以南越冬;而有些鸟类迁徙的距离却很长,如北极燕鸥,夏天在北极繁殖,冬天却飞往南极越冬,行程1.8万千米。可见,为了寻求好的越冬地,为了能够安全地度过漫长的冬天,这些候鸟要付出多大的辛苦!候鸟在迁徙的途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遭遇到自然界的威胁,体质较弱或年龄较小的鸟在途中就会死去。更可悲的是,我们人类也是这些候鸟迁徙途中最大的敌人之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的候鸟在途中被猎杀,不知有多少幼小的生命失去了它们的父母,也不知有多少可怜的父母失去了它们的儿女。

  那么,候鸟为什么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进行迁徙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目前为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因素:

  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生态因素。北方的夏天花草茂盛,昆虫繁生,光照时间较长,为鸟类提供了最适宜的繁殖地;可是到了冬天,冰天雪地,食物缺乏,气候恶劣,因此鸟类不得不离开它们的繁殖地,飞往南方越冬。这种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每年反复地不断发生,久而久之,这种“后天获得性”就会被保存在遗传记忆中,成为鸟类的本能。二是有些鸟类学家从历史因素考虑,提出鸟类迁徙起源于新生代第四纪的冰川期。当时北半球冰川由北向南袭来,北方的天气极度寒冷,一切都被冰雪所覆盖,给它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恶劣的生活条件影响了鸟类的生存,迫使它们离开长久生活的故乡,向适宜的南方迁徙。以后随着冰川向北退去,鸟类便在夏天向北方迁徙。因此,冰川周期性向南侵袭和向北退去,促使鸟类形成了周期性的迁徙。这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鸟类迁徙的本能。归根结底,鸟类迁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许多鸟类的迁徙行为是先天的和可遗传的。

  

  精确的导航系统

  

  候鸟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在飞往越冬地途中进行精确的导航定向呢?其实,人类早就对鸟类的导航定向现象有所了解,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索。许多候鸟都可以依靠视觉,利用太阳、星辰、月球和陆地上的标志如山川、河流、建筑等进行定向。但是有许多鸟类在夜晚和阴天也可以进行迁飞,那么这些鸟类利用什么?针对这个问题,鸟类学家又提出了鸟类还可以利用地磁场、风向和嗅觉来进行定向,并用实验加以证明。鸟类学家在信鸽头部加一块磁铁,这样改变了信鸽所在地磁场的方向,发现信鸽在晴天仍能正常定向,这是利用视觉定向,但是在阴天信鸽的定向就发生了错误。有些学者用一对线圈在信鸽头上加上具有特定方向的磁场,结果信鸽在阴天放飞后的飞行方向随着磁极的改变而发生180°改变。其实,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导航是很复杂的现象,它们可以综合各种信息,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精确的导航定向。

  目前,已有一些有效的手段可以对候鸟迁徙进行研究。最简单的方法是对鸟类进行环志。鸟类环志是利用金属环和彩色塑料环佩戴在鸟的腿上,对鸟类个体进行标记,然后通过观察和回收记录来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自1889年丹麦鸟类学家马尔顿用特殊标志的金属环标记候鸟以来,鸟类环志工作几乎普及到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环志,我们可以获得候鸟从环志地向何处飞、迁徙速度、迁徙路径等资料,还可以研究鸟类的寿命、性成熟的年龄、羽毛更换情况等等。

  我国环志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30多个环志工作站,去年我国的环志数量达30多万只,已经位居亚洲前列。为了增加环志鸟被发现的几率,我们在水鸟,尤其是鹆鹬类鸟类的腿上佩戴彩色标记。彩色标记比金属环的尺寸大一些,更容易被观察到。根据国际对不同颜色标记使用的标准,不同的国家要使用不同颜色,如在澳大利亚西北部使用黄色,东南部橙色;美国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绿色;我国在上海崇明岛地区使用“黑白组合”,在丹东地区要使用“绿橙组合”。

  目前对候鸟迁徙的研究还采用了卫星跟踪方法。在1997和1998年冬天,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日本野鸟协会和香港、台湾的研究者就采用了卫星跟踪的方法,对香港越冬地的黑脸琵鹭进行了卫星跟踪的研究。黑脸琵鹭从香港迁飞。沿着福建、浙江,江苏和长江口等东部沿海,多数的黑脸琵鹭都飞到了朝鲜西面的小岛上繁殖。利用这项技术,研究者成功地追踪了黑脸琵鹭的迁徙路线,为黑脸琵鹭的保护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此外,我国还利用此方法,对青海湖繁殖渔鸥的迁徙路线进行了卫星跟踪。

  “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这是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关鸟类迁徙的文字记载,说的是一年一度鸟类随季节变化的迁徙现象。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了秋分以后,一些鸟类由寒冷的国家飞向温暖的地方,有时要飞往更远更温暖的地方。从古至今,鸟类的迁徙一直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注意的生物学现象之一。

  

  (责任编辑 赵 柠)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