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始于何时”等8则

中国的书籍贸易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西汉扬雄的《法言》中写道:“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据考证,此处的书肆,大约源于汉武帝时的“文物集”。所谓文物集,又称槐市。就是在太学(古时的大学)附近的槐树林下,每逢朔望(初一、十五)聚会交易,交易的品种,以经传书籍、笙磐乐器为多,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集市。随着文化的发展,东汉时期,便有了专门经营的书店了。

  

  “拍板”一词的原意

  

  “拍板”一词为今天人们常用之词,它原为名词,在民乐合奏或戏曲伴奏中,可见到一种由三块板组成、相碰而发音的乐器,此即拍板。拍板亦称绰板,因唐玄宗时黎园乐工黄幡绰善奏此板而得名,可见其源远流长。大概由于拍板在乐器中起着明快击节的作用,后来它转为动词,引申用于市场交易,成为果断决定某些商品价格和成交的术语。发结婚证书始于何时?

  我国男女结婚须登记发给结婚证书,这始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男女结婚由两司马(乡官)发给绘有龙凤的“合挥”(即结婚证书)上写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当时,太平天国根据“天下多男人,皆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皆姊妹之群”的朴素平等思想,废除封建的买卖婚姻制度。此外,太平天国还制订了维护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规定。

  

  “丛书”的由来

  

  “丛书”这个名称,在我国古已有之。人们把两种以上的单独著作编印在一起,并冠以一个总的书名者都称之为“丛书”。最早以“丛书”为书名的,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但它并不是两种以上的专书编印在一起的真正的“丛书”。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丛书是宋代嘉泰二年俞鼎孙等人编写的《儒学警语》,计收宋代著作六种四十一卷。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计收书三千五百多种,近八万卷。

  

  中国古代的吉祥数字

  

  欧美人非常讨厌十三,他们认为耶稣基督与十二门徒进晚餐时,坐在第十三位的是出卖耶稣的犹大,因此把十三看作倒霉的数字。与其相反,我国古代把十三当作吉祥的数字:皇帝的金带有十三个金环;行政机构一般划为十三个,如汉代全国为十三州,元明全国有十三省,清顺治间设立十三衙门;组织机构也划分为十三个,如明代太医院有十三科,清代广州的商业组织称十三行;古籍篇目常拼凑为十三之数,如儒家经典有《十三经》,《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旧唐书·经籍志》载有《十三史》,李贺的诗作有《南园十三首》;戏曲音乐多以十三凑数。

  

  日本人名为何多带“郎、子”?

  

  在中国古代,“郎”既是官职的称谓,如侍郎、尚书郎;又是对男子的美称,如妻子称丈夫为“郎君”,一般人称别人家的儿子为“令郎”。“郎”之前亦可加上姓氏或行辈,如宋代杨家将中的杨四郎、五郎。自汉至唐,日本有很多留学生、僧侣和使节来长安,他们很喜欢“郎”这种称呼,并在回国后仿效,沿习至今。中国古代用“子”作尊称或美称。用于尊称的,如孔子;用于美称时,男女通用,如楚子(楚庄王)、南子(已君夫人)。日本到了明治维新时代,政府鼓励女性用“子”作名。特别是大正年间,天皇遴选九条节子为皇后,更提高了“子”的知名度,用“子”作名的女性猛增。此后,男性专用“郎”字,而把“子”字归了女性。

  

  编辑、记者、作者的来由、

  

  编辑一词始见于南北朝的梁代。《南史·刘苞传》载:刘苞“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蠢,手自编辑,筐筐盈满”。这里的“手自编辑”讲的是刘苞整理残缺古籍。当然他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工作,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词,编辑二字却是从那时见诸文字记载,并沿袭使用至今。

  世界上最早的记者,是在欧洲威尼斯诞生的。16世纪的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业竞争。他们聚集在城里,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涉及切身利益的世界各地消息。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的人和物价行情、船舶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书成单篇新闻,或刊刻成报纸,然后公开出售。人们根据他们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作者,原意为“创始之人”。据《礼记·乐记》载: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述”在古时含遵循、依照和论述、陈述之意。就是说后者能把“创始人”的著作加以记述或者说明。可见当时“作者”比“述者”更胜一筹。

  到了汉代,建筑匠人数骤增,这时对“作者”一词又多指“会营造的人”而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到了三国时期,“作者”一词才有今义。三国时期,大凡著书立说或书法作画的人,不论资历深浅,也不管作品多少,都可称其为“作者”。

  

  我国礼仪中的揖、拜、躬

  

  揖、拜、躬,反映了我国礼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变化发展过程。始于先秦的“揖”,《辞源》解释为“拱手为礼”。拱手自上而至极下,谓之长揖;屈身作揖,谓之打躬。后来出现了“拜”。《尚书》中的“拜手”还是拱手礼,到了《周礼》的“空首”,就是跪拜礼了。唐代的贾公产说:“跪下,先以手拱至地,然后拜头至手,是为“空首”。古人席地而坐,主客之间行跪拜礼,原是轻而易举的,但也仅限于再拜,三拜是极个别的。其后的发展却越来越繁,到了清代,可谓登峰造极。推翻帝制后,“鞠躬”代替了跪拜之礼。常礼为一鞠躬,重礼为三鞠躬。(文章代码:100729)

  【文稿】李 莉

  【责任编辑】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