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祭鬼”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

  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祭祀祖先的场所主要是宗庙,亦称“家庙”“祖庙”“祠堂”,帝王的家庙称为“太庙”。“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所谓祭祀宗庙,就是为了见到先人生前的容貌。因此在先秦时期的祭祀宗庙中,就采用以“尸”代祭的方式,即让生者代替亡者接受家人的祭祀。“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以“尸”代祭可以使后人见到先人的相貌,旨在使祭祀者“触景生情”,更加怀念已故的亲人。由于“尸”在祭祀宗庙时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尸”的选取是十分严谨的。“尸”需要在亡者的孙辈中遴选,还要经过“筮尸”,即用占卜的方式最终确定。根据亡者的性别,“尸”还分为男尸和女尸,代表祖父受祭者为男尸,代表祖母受祭者为女尸。如果选出的“尸”年龄太小,可由一位长者怀抱受祭。如果家庭内没有孙辈或没有合适的人选,则从家族的其他家庭中选择一位辈分相同的人充当“尸”。

  祭祀宗庙,选择孙辈“尸”祭,还有一个教育后代的重要目的。“夫祭之道,孙为王(亡)父尸。所使为尸者,为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即孙辈在代替祖辈受祭时,可以感受到父辈们对祖辈们的尊敬、崇拜和怀念之情,懂得如何对待自己的父辈,实际也是在教育后代要继承先辈之业,懂得做人的道理。

  以“尸”代祭的方式在夏、商、周三代十分盛行,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又有不同之处。夏代在举行祭祀宗庙的仪式中,“尸”始终站立着受祭;商代则改为坐着受祭;周代的“尸”不仅坐着,而且还要听从祭祀者的告语和劝请,饮酒进食。

  战国以后,以“尸”代祭的方式逐渐淘汰,“尸”又被“神主”所取代。“神主,以木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达

  四方。天子主长尺二寸,诸侯主长一尺。”所谓神主,就是在宗庙内为已故亲人所立的牌位,亦称“主牌”,简称“主”,其所起的作用与“尸”相同,均作为某位先祖的象征。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有“避讳”的礼俗,“神主”上不能直书先祖的名字,只能另用一个称号替代,通常多使用“祖”“宗”二字,如高祖、太祖、高宗、太宗等,这个称号便叫“庙号”。

  在宗庙“神主”前,一般还陈设有祭祀用的鼎、尊、簋、爵等祭器。这些礼器与供奉的“神主”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故需加倍保护。古时有“君子虽贫不鬻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之说,如若祭器和“神主”有损毁或丢失,则会被视为对祖先的大不敬。至于皇家太庙中供奉的“神主”和祭祀用的器物,更被视为国家之重宝,决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从扬州仓皇渡江南逃,一路丧魂落魄,竟将先祖的牌位都丢了,足见其狼狈至极。

  在中国古代,也有将亡者的画像用于纪念或缅怀。汉光武帝刘秀在重建汉朝的过程中,有一批将士随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汉明帝时,为了纪念当年随其父中兴汉室的28位开国元勋,令画工在洛阳南宫云台为他们绘成画像,永作纪念。唐太宗时,为了纪念当年曾与自己一同打天下的24位功臣,令画家阎立本在皇宫内三清殿旁一座名为“凌烟阁”的阁楼上,绘制他们的画像,他还亲自为这些功臣作“赞”。在24位功臣中,有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不已,他登上凌烟阁,面对魏征的画像进行吊唁,并赋诗表达自己对这位既恪守君臣之礼,又直言坦承、以理服人的忠臣的敬仰和怀念、哀思之情:“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于形无复人。”

  在唐代也有将生前的画像用作遗像的。作为凌烟阁24位功臣之一的侯君集,早年曾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灭亡隋朝,并参与“玄武门之变”。他后来又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唐太宗虽念其功劳,但在群臣的反对下,只好与他诀别:“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

  唐朝的宫廷内还出现了被称为“御容”的先帝遗像。“唐玄宗就曾于别殿安置太宗、高宗、睿宗御容,每日侵(清)早具服朝谒。”不过,唐玄宗没有将先帝的“御容”陈放在宗庙的大殿内,而是放置在宫内的别殿里,虽然方便了他每天的祭拜,但也因此遭到后人的非议:“然窃以为两庙二主,非严敬之意。”

  在以后的朝代中,皇家宗庙大殿内除“神主”外,还有先帝的“御容”。金朝的太庙大殿内除“神主”外,就挂有先帝的“御容”,且数量很多,仅太祖完颜阿骨打(完颜旻)的“御容”就多达12幅,其中包括立像、坐像、半身像、戎装像等。北宋末年,皇家宗庙内不仅有先帝的“御容”,还出现了历朝文臣宰相和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官员的遗像,作为先帝的陪祀。

  遗像或“御容”的出现,不仅符合“宗庙”的含义,还使祭祀者面对亡者生前的容貌,更“心有所系”,能产生敬仰、思念和缅怀之情,所以,使用遗像祭祀先人的方式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祭祀家庙,从而成为一种社会习俗。

  【责任编辑】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