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背后的泰柬之争

作为中南半岛上具有紧密历史、文化联系的两个邻国,泰国和柬埔寨之间最近因为柏威夏寺附近地带主权争议发生武装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个古老的寺庙为何会引来战火?现实争议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恩怨?

  

  崖顶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柏威夏寺是柬埔寨人的叫法,泰国人把这座寺庙叫做“帕威寒石宫”。它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修建在海拔525米的扁担山脉摩艾丹崖顶上。摩艾丹崖状如“鹰喙”,“喙尖”朝向柬埔寨一方,“喙根”朝向泰国一方。崖顶有一块长约800米、宽约400米的平地,柏威夏寺就建在这块平地之上。在柬埔寨一侧是陡峭的山崖,站在崖顶远眺,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柬埔寨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湖泊——洞里萨湖。精美的寺庙建筑和壮美的地形地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柏威夏寺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古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吴哥王朝的第四位君主耶索华曼一世于889年登基,他策划在扁担山脉建造一所圣寺,最终选定了柏威夏所在的悬崖。此后,尽管皇室内部斗争不断,吴哥王朝历代君主一直在不间断地建造该寺,一共用了200多年才建造完成,其最后成形已是12世纪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当时吴哥王朝趋于极盛,苏利耶跋摩二世除了修建柏威夏寺,还耗费30余年,建成了柬埔寨历史的不朽之作——吴哥窟。从建筑风格上看,柏威夏寺与吴哥窟有不少相似之处,成为了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宫建筑物。

  由于当时的吴哥王朝信奉印度教毗湿奴派,柏威夏寺起初并不是佛寺,而是一座印度教神庙。直到13世纪后,由于印度教在这一地区趋于衰败,柏威夏寺才逐渐融合佛教元素,成为佛教寺庙。寺院的正门朝向泰国,而第二台阶上的侧门则连通柬埔寨。整个建筑以供奉毗湿奴神的殿堂为中心,周围是回廊和塔门等建筑。古刹围墙具有吴哥窟的风格,曲线环绕,内有七个石池。山门屋角翘起,上面是精雕细琢的花纹,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饱经历史的风霜,柏威夏寺如今已部分损毁,巨石散落各处,但整体上昔日风貌犹存。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柏威夏寺占据极佳地势、融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和宗教功能为一体,寺内精美石雕为古代文明之瑰宝,从而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争端因何而起?

  

  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举动,引发了泰柬双方的争议,时断时续,直到如今的两国刀兵相向。但争端的起源,还必须追溯到法属殖民时代。1907年,当时的暹罗(泰国)与占领柬埔寨的法国殖民者进行边界勘定,由于暹罗没有专业人员,边界地图由法国军官完成。根据双方先前订立的条约,泰柬边界以扁担山脉分水岭为基准划定。泰国认为,按此原则,柏威夏寺属于泰国。但法属印支总督不愿泰国获得这一扁担山脉的制高点,因此密令法国测绘队将柏威夏寺标绘在边界线的柬埔寨一侧。暹罗政府收到地图后,不知是何种原因,并没有提出异议。

  1949年,暹罗改名为泰国,民族主义上升,开始对柏威夏寺的归属提出不同意见。1954年,法国军队在奠边府大败,被迫撤出印度支那,泰国军队乘机占领柏威夏寺。柬埔寨当时刚刚独立,对泰国的举动十分不满。柬、泰双方互相指责,并在1958年11月断绝了外交关系。

  1959年10月6日,由柬埔寨提出将柏威夏寺领土纠纷提交海牙国际法庭裁决,泰国亦表示同意。据当时任柬首相的西哈努克亲王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国际法庭只有在当事国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才受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泰国人由于过分自信,认为自己将赢得这个法庭绝大多数的支持票,便接受了我的挑战,他们事后对此很后悔。”1962年6月15日,国际法庭将柏威夏寺判归柬埔寨所有。法庭认为,地图是作为联合勘界的成果被送交暹罗政府的。当时及以后许多年,暹罗方面许多官员包括前联合勘界委员会的成员都看到过这幅地图,非但没有表示任何不同的意见,并且还对制作地图的法国官员表示感谢。据此,可以认为地图已被暹罗当局所确认。虽然泰国十分不满,但还是勉强接受了海牙国际法庭的判决,从柏威夏寺撤走了军队,但声称保留日后通过任何有效法律手段来推翻这次判决的权利。

  当时柬埔寨领导人亦表示出一定诚意,西哈努克亲王宣布,所有泰国公民可不用办理任何签证进入寺庙参观,泰国政府也不必归还所有先前流失的寺内文物。此后柏威夏寺曾迎来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两国民众一道礼佛,甚至有柬埔寨人为了方便入寺,迁入泰方比较平缓的一侧,以免登山之苦。不久,在寺庙山前建起一片依附寺庙的小村落,加上周围丛林地带总计4.6平方千米的地方,已然成为两国民众杂居之地。泰国认为,海牙国际法庭虽就庙宇的归属权做了规定,但没有就庙宇附近土地的归属权做交代,因此还是有争议领土。

  由于此后柬埔寨陷入长期的动荡与战乱,柏威夏寺一度无法正常开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柬埔寨局势趋于稳定,柏威夏寺重新开放。2000年,泰柬双方决定以“两个王国,一个目的地”为旗号加强旅游方面的合作。但好景不长,由于双方在寺院的出入管理、收费等方面的矛盾,2001年12月和2003年9月,两国军队两次在柏威夏寺附近发生对峙。2008年柬埔寨“申遗”并获成功,泰国认为,柏威夏寺周边领土仍存在主权争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授予世界遗产的地位为时过早。受此风波影响,被国内认为处理此事不利的泰国外长诺巴敦被迫辞职。此后双方在争议地区进行军事对峙,关系时有紧张。2011年2月4日起,这里终于爆发严重的武装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争端背后的历史恩怨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符号,柏威夏寺涉及的不仅仅是主权争议。双方为了一个古寺不惜多次交锋甚至大打出手,其原因在于两个国家间长期存在的历史恩怨与复杂纠葛。

  柬埔寨早期称“扶南”。据中国史载,扶南国建于公元一世纪。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扶南一直是东南亚地区的强国。到了6世纪中叶,扶南衰微,其北部属国真腊崛起,取其而代之。泰国在1238年素可泰王朝创立之前,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一直隶属于柬埔寨(先是扶南,后是真腊),柬埔寨在政治和文化上对泰国实施“柬化”政策。1238年,泰国独立后,国势渐盛,反而成了柬的征服者与占领者。经过约200年的反复战争,柬埔寨最终沦为泰的属国。柬埔寨国王要由当时泰国的国王加封,不但领土被割,泰之风俗、衣冠、礼仪,亦借此传入柬埔寨。此后不久,另一个强邻越南在柬的东边兴起,泰越开始争夺在柬的霸权地位。17世纪至18世纪末,泰越利用柬王室内讧,各扶植一派,扩张自己的势力。1847年,泰越双方为柬安东王加冕,柬为泰越共同之附庸,向泰每年一贡,向越3年一贡。但在1863年,柬埔寨又与泰国签订了一个条约,承认是泰国的一个属国。

  在柬埔寨屈服于泰国的时候,西方列强之—的法国亦开始在印度支那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就在柬泰条约签订的1863年,法国迫使柬签订不平等条约,把柬变成法国的殖民地。1887年,法国在控制了越南、柬埔寨、老挝3国后,进一步宣布建立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法国为取得对柬埔寨的完全控制权,要求泰国废除与柬埔寨签订的条约,承认法国对柬埔寨的权力。作为交换,法国将柬埔寨的两个省——暹粒和马德望割让给泰国。当时,这两省已为泰国为控制,法国不过作一个顺水人情而已。1907年,在法国的威逼和压力下,法泰两国签订条约。条约明确规定,泰国放弃在暹粒、马德望、诗梳风3省和吴哥的统治,并将其归还柬埔寨。条约签订后双方划界,即留下前面所述的柏威夏寺及其周边地区主权归属争议的隐患。柬埔寨独立后,继承了法国与泰国之间的纠纷,遂有今日之争议。

  其实,泰柬两国同源于“印度文化圈”,有着密切的文化和历史联系。两国都信仰小乘佛教,在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上都十分相似。泰文是在柬文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造的,而柬由印度皈依小乘佛教便是受当时暹罗影响的结果。但是,泰柬之间的这种同质性是经过历史上长期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文化上的同质性并未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而对历史的记忆反而成为激发现实争端的深层次根源。有一个例子,2003年1月29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发生大规模反泰骚乱,泰国驻柬使馆以及泰国在柬企业的财产、人员遭受重大损失。这场骚乱的起因,却仅仅是柬埔寨一家报纸发表的一篇未经证实的报道。根据这篇报道称,一位泰国电影女明星在接受采访时说柬埔寨吴哥窟应该属于泰国。这一内容深深触动了柬泰关系的敏感神经,从而引发一场严重影响到两国关系的骚乱。

  可见,只有走出历史的阴影,现实地面对问题,才能真正地稳定泰柬关系,还柏威夏寺一个宁静。

  【责任编辑】林京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