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都可“催眠”你

不大的房间,安静幽暗,耳边传来阵阵轻柔的音乐声,舒适的躺椅令人彻底放松。“看着我的眼睛,放松。你觉得眼睛越来越沉重……”神色诡谲的催眠师晃动着一块小小的怀表。几十秒后,被催眠者昏昏睡去,叫都叫不醒。对于催眠师的提问,被催眠者在梦中对答如流,不知不觉中说出深埋心中的秘密……

  这是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的镜头。催眠是如此的神秘,以至于被误认为是巫术。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催眠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绕过意识找到你

  

  催眠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减肥、戒烟、戒酒、止痛,等等。

  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只是催眠的一种应用,是将催眠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经典场景,也是大家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所谓“催眠”。事实上,它是特定场景下的催眠,只是催眠应用中的一个领域。所有的催眠——或许场景设计千差万别,但都会用到形式不同的暗示,因为暗示是催眠一项基本技术。然而,催眠远不止于此。从本质讲,它是绕过人们的意识直接与人的潜意识或者非意识沟通的一种方式。

  有一次,笔者一位老师的汽车抛锚了。他走进超市,对店员说:“Is there somethingthat you can‘do something’forme?”(有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帮我做的吧?)

  店员若有所思,答道:“Yeah,I can do something for you.”(我是能帮你们)

  一般人可能会这样说:“Is there something you can do for me?”(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在这种情况下,店员一般不会丢下手里的工作过来帮忙;但我的老师用一种特殊的催眠语言(也叫“嵌入命令”),让店员从潜意识里愿意帮助他。这在英语里面比较好理解。

  在公共关系方面,也可以使用催眠暗示技术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几年前的一次选举中,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制作过一个广告牌立在高速公路两边,广告牌上这样写着:“Think about him for the next four years.”(想象他接下去的4年)那次竞选活动被公认为最杰出的竞选活动之一,广告则是成功的关键。

  通过广告牌上简单直接的命令,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想象布莱尔竞选成功的样子,一旦他的形象在选民脑海中扎根,就会先入为主,其竞选对手就难以被选民们想起。对催眠师来讲,这就是一种将催眠语言视觉化的过程,让人的潜意识习惯并且接受某种信念。

  催眠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儿童入迷地观看卡通或电视节目时,似乎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但事实上,家长此时对孩子的教诲已经渗入到他们的潜意识中。你可以尝试在孩子的电脑边放一些励志故事。当孩子专心致志地玩电脑时,环境信息就会“溜进”他的大脑。这也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睡前刷牙的习惯,可以尝试这样问他:“你是想现在去刷牙呢,还是一会儿和爸爸一块刷?”其实,无论孩子作出哪种选择,结果都一样——他都要去刷牙。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逛街中的催眠术

  

  一次,笔者的一位朋友去超市买菜,他注意到前面的一个女孩在挑苹果时都会先看看,捏一下,如果满意的话,就会发出长长的“嗯”的声音,然后把苹果放进购物袋里;如果不满意,便会发出一声短促的“嗯”,把苹果放下。

  笔者的这位朋友非常调皮,他跟在女孩身边装模作样地挑东西。当那个女孩拿起一颗白菜,正在考虑是否购买时,跟在旁边的他随便拿起一颗菜,学着女孩的样子发出一声长长的“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女孩想了想,居然就把白菜放进购物筐了。当那个女孩又拿起芹菜时,他马上发出短促的一声“嗯”。于是,那个女孩马上就把手里的芹菜放下了。最搞笑的是,当女孩挑柱果时,这位淘气的朋友偏偏在她拿起又小又青的柱果时,发出那种满意的声音。最后,这位女孩拿了一篮蔬菜水果到收银台交了钱。事后,她困惑地看着篮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买一堆不想要的东西。

  很显然,那个女孩在决定是否购买时,声音对她的选择至关重要,所以,笔者的朋友才利用了这一点来影响女孩的决定。

  很多女性在逛街时往往处于催眠状态:她们会不自觉地掏钱买一堆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人作决定的能力其实已经被商家所左右。只是,当事人在彼时彼刻还以为自己的决定是理性的。

  在欧美,有一个很流行的市场营销策略:

  顾客有两种电视机可以挑选,一种是价格便宜但质量差或者功能低的产品,每台售价2000元;另一种质量好、功能多,但价格稍贵,每台卖1万元。其结果是,购买两种电视机的顾客会各占一半。

  聪明的商家为提高销售业绩,会为顾客提供第三种选择——功能无比强大的高端电视,每台售价3万元。结果,有80%的顾客会选择购买1万元的电视。那些之前犹豫是否要选择标价1万元的电视的顾客,此时也有些理直气壮了,觉得自己的决定很理性。殊不知,他们的潜意识中已经被植入了某些想法。事实上,很多商家设计高端商品的目的,并非为销售这类商品本身,而是为了提高公司其他同类产品的销量。

  催眠还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和谈判桌上。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都喜欢有做决定的权力,但通常并不喜欢作决定,一旦选择多了,人们就往往做不了决定,这时,就会凭借潜意识的感觉来做决定,所以,往往会比平时买更多的东西。

  除此之外,很多广告还通过植入暗示性的语言来增加吸引力,如“Sex”(性感)或者“Money”(金钱)以及相关的东西。

  下面是一个关于金酒的平面广告。

  这个广告明显用到了潜意识的语言,左面的原广告玻璃杯里面的冰块可以隐约看到“Sex”的字样,商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们都有本能的冲动,把酒与“Sex”联系起来,会让人们不自觉地产生“积极”联想,于是,酒的销量会大大提高。广告里的Sex字样并不需要清晰的写出来,只需要对消费者潜意识造成影响即可,因为潜意识里接受到的这部分信息会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感。

  

  交友中的催眠术

  

  在欧美,催眠也被借来用于交友和约会上。20世纪初,伟大的催眠师戴夫·艾尔曼(IDave Elman)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因为女友的父亲认为“催眠可以控制人做自己原本不想作的事情”,怕戴夫会通过催眠占女儿的便宜而阻止双方约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戴夫向对方隐瞒了自己可以催眠别人的事实。其实,催眠用于约会或者吸引异性是很好理解的事,因为从本质上讲,爱情是男女之间互相催眠的一种有特定目的的游戏,人人都是如此。当一个人被异性吸引,就如同被催眠了一样,有时可以变得不会思考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陷入爱情中的人往往难以自拔:普希金为爱情决斗,梵高割了自己的耳朵,林黛玉病死了,天蓬元帅变成了猪八戒,身边很多秀外慧中体贴大方亭亭玉立娇艳欲滴的女孩子不知怎么的就和一个极不协调,什么都没有并且长得十分抱歉的男人在一起了……

  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爱情体验:那些长期沉醉于悲剧和伤感小说中,或者周围亲朋中有经历过破碎爱情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追求凄美的忧伤,不容易获得幸福;乐观向上、亲朋好友生活幸福美满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幸福和健康的爱情。

  女性通常都重视第一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是由对方内在气质、言谈举止所决定的。爱情是一个感觉的过程,而感觉是潜意识的语言。在潜意识中,人们并非靠逻辑思考而是靠感觉。所以,女性更容易被催眠,也更崇尚爱情。

  如果将催眠术运用得当的话,对于异性而言,还是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的。通过特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吸引心仪的人。欧美现在比较流行的PUA(Pick up Artist),或者叫做泡妞专家乃至约会专家的各种团体和培训,基本上用到的都是催眠和NLP(神经语言学)的技术。比如说如何激发一种渴望了解你的情绪,如何激发一种想接吻的情绪,如何制造浪漫,如果制造魔幻般的时刻,如何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独特的记忆,如何对自己和对方定心锚(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声音、形象或者触觉等等的五感,让对方立刻回想起一种感觉,进入一种状态,如同当你听到某首歌的时候立刻能带给你某种感觉或者进入某个回忆一样)等等。

  笔者在美国就曾见过这样一件通过催眠引诱女生的实例。笔者的一位朋友是交友专家,他能在一两分钟内就同陌生者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和好感。他在路边的咖啡厅同一位陌生的女孩搭讪,并很快成功。

  

  心理学与催眠

  

  对于多数人而言,心理学和催眠似乎差不多,但事实上,二者有许多不同点。催眠被借用到心理学的领域也是最近的事情,而且催眠界一直比较排斥心理学的影响,因为二者的方向并不相同:心理学企图合理化或者在受试方有意识的情况下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解决问题;催眠则是绕过意识,不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就解决问题。

  在上面提到的例子里,除了欧美商场中的营销策略有心理暗示之外,其他的都主要使用潜意识沟通,心理暗示的成分很小。在这些例子中,人的意识并没有掺杂进来。人们被潜意识支配作出种种的反应,这才是真正的催眠。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踏进催眠的“陷阱”,催眠在医疗、商务、个人发展等很多领域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人失去控制身心的能力时,难免被诱导而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来。所以,人们对催眠的感觉十分微妙,既好奇,又害怕。(文章代码:102117)

  【责任编辑】赵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