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孕育着数以百万计的海洋生物,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今,人类对海洋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也敲响了人类保护海洋健康的警钟。2016年6月25日的“中科馆大讲堂”《知识就是力量》专场讲座,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成员、《海洋世界》杂志原主编屠强老师,为读者朋友们讲述那神秘的深海世界。
  多深的海是深海?它有哪些特点呢?
  若以底层来划分,距离海面200米以下都可归为深海。若以水层来划分,水深1000米以下算作深海。深海水层与上中层海洋环境相比较,海水温度低、光线很弱甚至没有光线,水流比较稳定,深度越大压力越高。营养物质从海洋上层到下层也有显著变化。深海环境可能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对于很多深海生物来说,它们都能在此环境下进化出自己的本领,已经适应了高压、无光、低温、低营养等环境。
  (回答者:屠强)
  深海的压力特别大,深海生物是怎么对抗压力的?
  不同的深海生物,抵抗深海高压环境的身体机理也不尽相同。比如海猪,是一种深海棘皮动物,它们的身体里充满了水,体内外的水压相互抵消。而另一些深海鱼类的生理器官发生了显著改变,如大部分深海硬骨鱼都没有鱼鳔,减少了因体外水压对身体造成的胁迫。此外,深海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也能提高机体的抗压能力。
  (回答者:屠强)
  海猪的身体里全都是水,那它怎么生存?
  海猪和海参其实差不多。很多人都吃过海参,平常人们吃海参时,就有一种它都快要化成水的感觉。其实,海猪就像是“一层皮”包裹着体内复杂的水管系统,它的呼吸、排泄、运动等都依赖于这套水管系统,所以海猪看上去身体里就像是充满了水。但实际上,海猪和其他棘皮动物一样,体内也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海猪生活在深海底泥表层,以上层海水沉降下来的“海洋雪”或其他有机物质,甚至微生物等为食物。摄食的时候,会用触手抓取食物送入口中,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液分解,机体吸收其中的营养,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尽管海猪身体里几乎全是水,它也是通过消化系统消化食物、获取营养,并很好地生存下去的。
  (回答者:屠强)
  古人没空调,在炎热的夏季是怎么“捡回一条命”的?
  现代社会一提到避暑纳凉,人们就想到空调、电扇等神器,而在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古代,古人凭借智慧和劳动,也创造出很多避暑设施及消夏产品。总结来看,古人的避暑途径分为三种:避暑凉房、避暑饮食及避暑度假区。
  古人称可以避暑消夏的房间为夏房,后泛指一切用于纳凉的房间,效果类似于现代的空调房,如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后来的“冰室”。古人靠饮食避暑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的冷饮,通过冰块将酒冷却后饮用避暑,唐代则有了专门出售冰块的“冰商”。除了冷饮,瓜果的食用也是古人消暑的重要方式。而提到避暑度假区总跟皇家有联系,如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代皇室的避暑地。当然,除了皇家园林外,四大避暑胜地——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和莫干山也会向民间开放。
  (回答者:王维钧 历史学、经济学科普作者)
  (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
  夏天吃冰棒,为什么嘴常会被粘住?
  夏天很多人都爱吃冰棒,冰棒上若蒙着一层薄薄的冰砂,你用嘴唇贴上去吮吸时,不小心嘴就会被粘住了。用力一拉,可能还会扯破嘴唇皮肤,导致出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其实需用物理学中的水的凝固现象来为大家解释。
  水的凝固现象是指液态水降温至零摄氏度继续放热时,会变成固态冰。冰棒刚入嘴时,其表面温度和人们嘴唇的表面温度的温差过大。冰棒会吸热,人的嘴唇会释放热量。这时候,嘴唇表面的水分因接触冰棒后,会迅速释放热量降至零摄氏度,出现凝固现象变成了冰,再与冰棒表面的冰水混合物混凝后,人就感觉嘴被冰棒粘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嘴唇和冰棒表面的温差变小,凝固现象就较难发生了,嘴唇也就不易被粘住了。
  (回答者:陆云喜
  全国物理教育学会会员、中学高级物理教师)
  “倒挂法”救溺水儿童,靠谱吗?
  溺水后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确定其神志是否清醒!若清醒,有咳嗽和呼吸困难,可帮助、鼓励其咳嗽,或拍打其背部,促使气道液体排出,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若溺水者神志不清醒,但可看到其胸腹部仍有上下起伏,这说明溺水者还有呼吸!这时,可采取侧卧位,以利于气道中污物的流出,也方便救助者观察其呼吸状况。这时候,需使溺水者保持气道通畅,同时迅速清除其口鼻腔中的分泌物、呕吐物及其他杂物,同时勿忘拨打急救电话。
  若溺水者神志不清,无呼吸,且呼之、拍之不应,手脚不动,眼睛不睁,说明其可能出现了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这时救助者应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因溺水所致的心搏骤停属于窒息性心搏骤停,对氧气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之后,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因此,无论溺水者被救起后处于何种状态,倒挂控水施救都不可取。
  (回答者:陈志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副主任)
  (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
  (责任编辑/李银慧)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