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易:光环之下的科研人生

她是国学大师钱穆之女,她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她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清华大学当时唯一的女性院士。在这些光环之下,钱易又是如何处之的呢?她为何会走上科研之路?她有哪些成长和科研故事供我们学习借鉴呢?
  家学有渊源,敬母上讲台
  初遇钱易院士,是在一次为中学生举办的科普讲座活动上。在一间座无虚席的大礼堂里,年近80岁的她侃侃而谈,将全球环境危机的现状和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渐次展现在听众面前。
  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播有关环保的科技知识和理念,是钱易乐于为之的事情,因为这同样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在从教将近60年之后,她仍然保持着少年时代立志从教的初心。
  
  钱易的父亲,是著名的教育家,与吕思勉、陈寅恪、陈垣并称为“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在这个重视学问和教育的家族里,还走出了著名教育家钱基博和文学巨匠钱钟书,以及力学大师钱伟长等学界泰斗。良好的家风和深厚的家学渊源,使钱易早早立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志向。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忆及自己的童年,钱易如是说。在她童年的记忆里,父亲钱穆专注于学术,经常在书房里聚精会神地研读古籍,通常不容许别人打扰;而她的母亲张一贯,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幼小的她心中的榜样。钱易院士动情地回忆:“母亲的教师身份和专业能力,使她深受邻居们的欢迎,大家常常会把孩子送到我们家,请母亲辅导功课。那时候,我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但已经能隐约感觉到,教师是‘被人们需要’的。”
  独特的家庭环境,从两个方面塑造了钱易的人生。她在讲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时,常引用对《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中国古代典籍中先人们对“天人合一论”的既朴素、又深情的论述,让现代人重新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可贵。另一面,她也选择了和母亲一样的道路,成为一名教师,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和对环保的理解传递给后人。
  关注环境危机,
  研究新工艺
  作为中国工程院为数不多的女性院士,钱易有着辉煌的科研履历。1952年,钱易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也就是在这一年,面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同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钱易进校后,正面临分专业,同济大学下属有很多实力强的专业,而老师们动员大家选择卫生工程专业(又称给水排水专业),因为该学科在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钱易听了老师对这个专业的介绍,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报了名。那时的她深知这个专业的艰难,从此也打定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苍天不负苦心人,在1956年的毕业论文国家考试中,钱易的努力被清华著名卫生工程专家陶葆楷教授看在眼里,她成为陶先生门下的弟子,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作为陶先生的助手,开始了对水污染防治的研究。

清华大学校园一角

  随着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绩,随之而来的隐患也着实令人担忧。许多工业生产线都缺乏对工业排放污染物的有效处理,直接排放的工业污水不仅会造成河流的污染,而且能对土壤以及地下水都产生污染。如何开发清洁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对于难降解的有机物进行有效降解,以解这燃眉之急?钱易院士所在的团队着手加紧寻找解决的办法。
  经过钱易和团队成员数十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应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办法,那就是厌氧生物处理方法。该方法对于难降解有机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用来处理很多工业废水如焦化废水、印染废水、制药废水等,都比单用好氧生物处理法收效更明显。由于厌氧生物处理的这种功能,钱易团队进一步提出 了“厌氧-好氧生物处理串联工艺”,这种工艺非常适合用于上述工业废水的处理。如今,这一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还斩获了不少奖项。
  钱易更是致力于推广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她参与了中国工程院流向战略性咨询项目,为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提出了很多战略性对策建议,并被有关部门接受。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工作期间,她还曾参与到《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之中。
  乐此不疲致力环保科普
  在科研工作之余,钱易也同样热心于科普工作。在她看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全民的事。从事环保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在科普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对公众环保理念的塑造,有助于将环境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而不至于待到污染真正发生,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清华大学的一位化工系老师在科普方面所作的工作,也使钱易十分受触动。他们看到很多学生因为化工行业固有的危险性及“化工企业导致严重污染”的社会舆论而不愿报考化工系,曾经做了大量科普活动,包括写书、出版视频资料、进行讲座等,告诉大家化工行业应该也正在实现“绿色转型”,化工行业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危害人类的。他们的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例子,也让钱易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面向公众进行环保科普的必要和迫切。
  “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很微小的资源浪费或者破坏环境的行为,比如不关紧的水龙头或者楼道里的‘长明灯’,如果乘以庞大的人口,其后果都是惊人的。”相反,钱易认为,“如果我们让尽可能多的人树立起环保意识,比如懂得节约用水,并引入现代技术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电等资源,也会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如洗澡和洗衣服的时候,让水龙头只在需要的时候开启。这些微小的措施,如果推及全国,便可以节约可观的资源。在这些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如果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座工厂,无论体量大小,都能重视起排污问题,我们也会收获更为清洁的环境。正因如此,宣传环保知识令我乐此不疲。”“最美教师”感到后生可“慰”

课后,同学们喜欢围着钱易院士问问题

  2015年秋天,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的颁奖典礼上,钱易荣膺“最美教师”的称号。而在此之前,她已经两次获得了清华大学的“良师益友”奖,这得益于她教授的课程有意义,得到了学生的好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尽管她的学术、社会活动和科研工作异常繁忙,但不管有多忙,在她的日程表上,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永远被排在第一位。
  不仅如此,每逢学生组织学术交流会或是学生要做学术报告,除非出差在外,钱易都会赶来,像学生听课一样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之后与同学们一起认真讨论。谦和民主的态度,使同学们愿意与她交流;甚至,不少学生的博士课题,就是在这样的研讨中获得的灵感。所有这些付出,都是因为她希望看到自己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其中潜质极佳的才俊能够脚踏实地,将校园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环保实践。
  2015年夏天,钱易以“导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清华大学2015届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工作毕业生表彰、出征仪式”。在这次大会上接受表彰的学生当中,就有钱易的得意弟子谢淘博士,他将奔赴江西省,投身于基层环保工作。据钱易院士介绍,她这位得意门生,不仅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还放弃赴美深造的机会,毅然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担当者。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钱易仍然奋战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回望自己超过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她以“改一个成语”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总结:“中国人常说‘后生可畏’,‘畏’这个字代表着‘畏惧’,显现出(老师)害怕学生超过的意味。但作为一名老师,我更常常体会到‘后生可慰’的感觉。很多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学术上)超越了我,我衷心感到欣慰和幸福。”
  钱易小传
  钱易,(1936年12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副主席、世界资源研究所理事会成员等职务。她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包括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氧化塘处理工艺与技术、流化床构造的改进等,尤其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钱易:光环之下的科研人生
钱易:光环之下的科研人生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