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装备,让普通一兵不再普通

士兵是战争中最基本的作战单元,因此,从古至今,人类在提升士兵战斗力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随着现代战争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单兵装备正在以前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新的枪械设计理念,令士兵的“第一生命”逐渐“一专多能”;而信息技术、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发展进步,则让护具、伪装措施和作战辅助装备的性能得以大大提高……在现代战场上,士兵不仅仅是输出攻击力的单位,也会是战场上的信息节点。曾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未来士兵”,也正逐渐走进现实。
  城市巷战带来新挑战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便是越来越多的人住到了城市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意味着人们会加大对城市的争夺。特别是对有战略意义的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的争夺,势必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城市战场有太多坚固的遮蔽物,巷战会为防御一方提供大量掩体,甚至一座大楼的每一扇窗口后面,都可能隐藏着死神。面对这样的战场,进攻者要想摆脱伤亡惨重的处境,需要使用攻坚重武器来摧毁掩体,或者至少以榴弹一类的面杀伤武器来“清扫”可疑之处,但如果进攻者同时缺乏这两者,就很可能会面临噩梦一般的战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正因如此才会演变成令德军损失惨重的“绞肉机”。
  对于参与巷战的基层士兵来说,他们还常常遇到另一类麻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枪械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巷战。一方面,士兵们手持的多是为野战而设计的枪械,在城市建筑狭窄的空间中不易施展,而出枪速度的微小差异,很可能就足以决定生死。另一方面,在敌我双方短兵相接时,如果贸然使用远程枪械射击,就有可能导致子弹穿透敌人身体之后误伤战友。
  为了增强士兵在近距离作战特别是室内遭遇战中的杀伤力,适合室内近距离战斗的短枪管突击步枪,或者说“CQB版本”枪械应运而生。而霰弹枪则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因为它们只需概略瞄准,在近距离作战中效果显著。然而,这些近距离作战武器终究牺牲了精度和射程,如果想要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就要求士兵同时携带两件乃至更多的长枪,显然这样的装备会让士兵“不堪重负”。

巷战中,进攻者相对在明处活动,不容易预测掩体后的敌方,这时,进攻的士兵往往处于危险之中

  为巷战进击“寻枪”
  为了兼顾野战和巷战,一种最直观的解决方案,或许是研发能够适应不同战场环境的枪械,并且只需简单的操作即可“转换角色”。不少反映未来战争的科幻作品都表达了类似的设想,在美国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的《垂暮之战》系列作品中即是如此。他笔下神奇的突击步枪MP-35,可以根据战场上的需要,从高精度步枪迅速转换为霰弹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微波武器,以便士兵能同时执行远距离狙击、中距离突击野战、城市攻坚、反装甲和破坏电子设备等多种任务。MP-35拥有如此异能,得益于它以一种特殊的纳米机器人作为弹药。士兵每次开枪的时候,都会使一定数量的纳米机器人被发射出去,并在出膛之后不久,自行组装成指定的弹药或是燃烧剂等物质,实现理想的杀伤效果。

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中,战斗种族孟格罗人使用的多功能突击步枪ZF-1

  在法国电影大师吕克·贝松的科幻片《第五元素》里,战斗种族孟格罗人也使用一种相当夸张的多功能突击步枪ZF-1。这种步枪既可以发射传统的子弹,也能发射火箭弹、捕缚网、冰冻气体、火焰等不同类型的弹药,可以让好斗而且荣誉感极高的孟格罗人在各种战斗中取得优势;而在不用的时候,这种步枪还可以折叠成安检设备都无法探测到的长椭球体,以方便孟格罗人偷运武器进入敏感场所,并发起偷袭作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很多现代的突击步枪已经能加挂榴弹发射器,可以在必要时发射单枚榴弹进行攻坚,但距离这些科幻设想却还颇为遥远。与之最为接近却最终“难产”的武器,可能还要数20世纪90年代美军曾提出的“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当时,美军意图研发一种前所未有的突击步枪XM-29,这种步枪装有高精度瞄具,并且可以同时发射5.56毫米的北约标准突击步枪子弹,以及一种专用的20毫米榴弹。
  根据研发者的设想,士兵在作战时使用这种枪械,子弹可以精确地消灭单个目标;榴弹则是一次填入多枚,而后像半自动步枪一样逐枚发射,用以在攻坚战中摧毁掩体后面的敌人。然而,实际制成的样枪并没有结构层面的革新,只是将不同的武器和瞄具附件组合在了一起,由于其重达8.2千克,几乎不可能用于实战。于是,OICW计划被拆分成XM-8突击步枪和XM-25榴弹发射器两个项目分别发展,本意是等未来有所突破再重新组合。但在2005年秋天,XM-8也因为性能不及预期而宣告下马。

比利时FN公司为美军特种部队研发的SCAR突击步枪

  比利时FN公司为美军研发的特种作战部队战斗突击步枪(SCAR),则取得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SCAR包括了重型和轻型两个版本,两者的枪管和机匣等部件都可以方便地拆装。这就是说,士兵只需携带不同长度的枪管出战,就可以通过更换枪管和拆装瞄准镜的方式,让手中的武器适用于狙击、野战和巷战等情境。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能更换一组为7.62×39毫米的俄式弹药(著名的AK-47和AKM的子弹规格)设计的备件,以利用从敌军手中缴获的弹药。而FN公司为SCAR设计的榴弹发射器,也让它拥有了初步的攻坚能力。单兵也是信息驿站
  尽管科幻作品中预言的多功能突击步枪的大部分功能还没有实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科技发展,士兵们大幅提升在刺探敌情、防护伪装和彼此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已不再是梦。也正因如此,被前沿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士兵,不仅会是火力输出者,也扮演着信息节点的角色。
  1959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茵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星船伞兵》。在这部刻画未来战争的军事科幻小说里,未来的人类伞兵穿着动力装甲以增强体能,并同时携带枪支和便携式核弹等重武器,前往外星执行突击作战。他们运用一种特殊的伪装壳,在敌方星球上空从太空登陆舰发射出来,避开敌军侦察,突入大气层后开伞落地,再用装甲上搭载的电子设备搜寻队友,到达指定攻击位置,并且在战斗中彼此共享视野。如果一名士兵在出战前生病、受伤或者体能不佳,指挥官还能根据士兵智能皮带上的读数发现异常,令其退出行动。
  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共享视野、交流战场信息,士兵及其上级还可以通过它精确了解各自的身体状况,这样的设定,也为后来的诸多科幻作品所承袭,如科幻作品《垂暮之战》系列以及最近几年人气很旺的科幻游戏《幽浮:未知的敌人》。这些作品中的士兵,无疑是战场上的信息节点。
  而在现实生活中,让士兵成为战场上的信息节点,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士兵可以放飞便携式无人机,再获取它们侦察的战场数据。科幻电影《变形金刚》中展示的这种作战方式,其实就是美国军队特种作战的真实写照。
  如今,更多的智能设备也将粉墨登场。在英国,一种名为“未来士兵视像系统(FSV)”的装置,在2015年秋季已经完成了初步研发,并会在10年后装备英军。这种系统包括了高度信息化的头盔和军服,头盔上的智能眼镜可以让士兵彼此共享视野,并将在战场上发现的信息传回后方;而来自指挥官的信息,也会直观地呈现在眼镜上;头盔里的耳机可以直接将战友的语音传递到士兵的耳骨,几乎可以避免环境音的干扰;而军服里的传感器,可以让指挥官了解士兵的生命信息,及时后撤弱兵和伤兵,就像在电子游戏里后撤“血格”不足的作战单位一样。另外,士兵也能通过自己佩戴的智能手表了解这些信息,并且及时调整体能分配。
  士兵的“进化”有没有终点?科幻作品提供了诸多“方案”:通过基因移植或是优化,来得到“完美的身体”,让士兵具有惊人的体能、视力或是敏捷的身手;以人工材料乃至机械设备对士兵的躯体进行改造,最终得到只有大脑是“原装”的“半机器人”;培育纯粹是人造生物的“混合基因人”,以得到更适合作战的躯体等。但这些对人体进行深度改造的设想,势必引起诸多伦理方面的争议,也会成为士兵退役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障碍。在可见的未来,具有更多功能的智能设备以及智能化武器,还会是单兵装备演进的方向。即便如此,也足以让普通一兵变得不再普通。
梦幻装备,让普通一兵不再普通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