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大街:一段长春历史的缩影

提起长春,人们都会想到一汽、长影等长春的“标志”;新民大街,同样是长春的一张名片。这里曾经是伪满洲国的政治、经济中心,1936年建成后,取名顺天大街;1946年,改为民权大街,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民大街,并一直沿用至今。在第四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新民大街榜上有名。

一条大街 见证沧海桑田

  从新民广场出发,沿着新民大街前行,眼前呈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街道,这条笔直的大道长1446米、宽54.4米,是长春城区以街为名的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当年,这里曾是伪满洲国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伪满皇宫的中轴线。70多年前,这条街刚建成时,两侧分别坐落着伪满洲国政权的“四部一院一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为了长期占领这块用武力征服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一个所谓的新国家,即伪满洲国,并选中溥仪做皇帝,以掩饰其侵略行为。1932年3月8日,溥仪来到长春,次日便在布置一新的吉长道尹衙门就任了“执政”,随后将长春更名为新京。1934年3月 1日,溥仪到与新民大街隔路相望的南郊杏花村(现为文化广场)“天坛”(临时用土垒起的一个“土台”)行告天即位古礼;随后,在勤民楼登基。这是他第三次做皇帝,年号“康德”,定都新京。
  伪满初期,各类政府机构分布散乱,在筹划研究新京都市建设计划时,关于新皇宫和官厅街的位置,关东军、满铁、伪满洲国,三方相应的机关各自提出方案,前提是官厅街必须与新皇宫设在一起,因为皇宫位置一直未定,官厅街位置便无法确定。当时,溥仪强烈要求新皇宫必须面向正南。各方最终基本尊重了溥仪的要求。最终的结果是,未来的新皇宫被确定在城西,并在杏花村西南一带(就是现在的地质宫)修建临时皇宫,待城西新皇宫彻底建成后,再将杏花村的这座临时皇宫改为皇宫别馆。与此同时,与皇宫对应的顺天大街开始修建。1936年,顺天大街基本建成。这条大街是当时新京最宽的街道,路宽60米,比54米宽的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还要宽6米。
  在当初的规划中,大街南部为黄龙公园,就这样,以皇宫为龙首、顺天大街为龙体的一条巨龙,借南湖之水腾飞而起。顺天大街也因此被称为伪满洲国的龙脉。之所以叫“顺天”,官方称,取自《圣经》中“人应顺天”之意。

一条轴线 贯穿昨日今天

  一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受城市性质及其功能所制约。长春当年既是侵华日军掌控下的伪满洲国国都,又是满清皇族企图复辟大清的据点,受两种政治势力的影响,新民大街的规划布局在较为西式的特色中,又“流露出一些中国传统的皇城布局痕迹”。
  国外研究者认为,伪满顺天大街、宫廷广场、伪满皇宫的规划设计与构图沿用了中国都城传统的规划设计原理,采纳了明清北京官衙地区的典型布局。运用轴线是城市规划构图采用的重要手段。伪满新京市规划总图布置了两条十分醒目的南北轴线,一条是通过中心广场的城市中轴线(大同大街,现人民大街);另一条是伪满皇宫建筑群的中轴线——顺天(新民)大街。新民大街当年与伪满国都、伪满皇宫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作为伪满皇宫及中央行政街区的南北轴线,在新京市规划总图布局中十分夺目。
  站在新民大街路口向前望去,大街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栋古建筑。位于东南角的是伪满“国务院”旧址,西南角建筑物是伪满“四大部”,大街的中间则是伪满皇宫。
  据记载,新民大街两侧所留存的伪满“四部一院一衙”历史遗存,出自石井达郎、相贺兼介、牧野正巳等20世纪优秀建筑设计师之手。这些建筑在风格里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还掺杂有欧洲折衷主义以及日本传统建筑的构件和细节,在当时堪称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
  作为曾经的伪满政权政治中心所在地,许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过的风云人物都和新民大街有过交集。
  伪满“国务院”旧址是新民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伪满八大部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1936 年由日本人石井达郎设计完成,此建筑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历史见证意义上来说,都堪称长春伪满建筑遗迹中的佼佼者,被视为伪满办公楼建筑的典范。
  大楼位于新民大街2号,始建于1933年2月,建成于1936年,此处原为伪满“总务厅”和“参议院”办公楼。作为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中枢机关,在东北沦陷的14年中,伪满“国务院”掌管伪满洲国的行政事务,为日本侵略东北服务。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王”字形,外形设计风格仿照日本国会大厦,二者具有共同的“兴亚式”风格:塔式屋顶葺以烟色琉璃瓦,入口采用古典陶立克柱式,外廊与主体墙身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塔楼再用一组附壁圆柱与门廊呼应。南北西各有大门,地面主体建筑5层,对称的两翼各4层。楼内有溥仪阅兵台、伪满“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办公室等。
  伪满“司法部”在伪满洲国期间掌管司法、法院、检察院、监狱、民籍、地籍及其他司法事项。“司法部”大楼采用“T ”字形平面,正门朝西,主体3层,地下1层,正中建有塔楼,塔楼为3层。塔楼底层为拱型窗,二三两层为条窗。主楼中上部配以歇山、马尾、重檐。门厅宽大敞亮,顶棚上部用宝蓝色琉璃瓦装饰。主楼第一层为拱型窗。整个建筑用赭石色瓷砖贴面。中部部分高出主体建筑三分之一,用白色瓷砖贴面。塔楼、层檐部均以宝蓝色琉璃瓦装饰。

原伪满“司法部”

  由于塔楼体量过大,使得两翼建筑显得过于短小,入口门廊太低,这座“司法部”大楼看起来让人觉得黑暗而压抑,很不舒服。距离伪满“司法部”大楼不远处,就是伪满“军事部”旧址。这里曾经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其前身是设在沈阳的军政部筹备处,成立于1932年3月,同年4月,移至新京。红墙绿瓦的大楼带着厚重的沧桑感,整个建筑平面呈“八”字形,门厅由4根方柱支撑,门厅内墙均以赭石色天然大理石装饰,深褐色瓷砖贴面,屋顶及屋檐采用绿色琉璃瓦装饰。主体顶部采用民族式建筑风格,并有部分浮雕装饰。此楼原为4层,1970年又接了1层,因此,现顶楼屋顶样式与原建筑略有差异。
  在伪满“军事部”旧址对面,即为伪满“经济部”旧址,掩映在蓝天白云下的它,也让整条大街变得柔和了许多。伪满“经济部”旧址又称第十厅舍,由伪满洲国营缮需品局设计、监理,清水组施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4层,局部5层,地下1层。大楼两侧外墙饰以深褐色面砖,中间贴灰白色石材,中间高起部分设有两坡屋顶,其他部分较少装饰,它也是当时顺天大街两侧形式和外部装饰最简单的一座建筑。
  伪满“经济部”1937年由伪满“财政部”改组而成。伪满“财政部”成立于1932年,主管税务、专卖、发行货币、监管金融及国有资产,下设总务司、税务司、理财司等部门。

原伪满“综合法衙”

  在伪满“经济部”旁边,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包括伪满“最高检察厅”“最高法院”“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及“高等法衙”等机构。这里曾是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大楼地上3层,局部5层,地下1层,外表呈圆角曲线型,外墙用浅咖啡色瓷砖贴面,正中塔式楼顶以紫红色琉璃瓦铺顶。因伪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法院”等机构均设置于此,所以,这里被称为“综合法衙”。
  最后,来到伪满皇宫博物院。这是一座建立在伪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型博物馆,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第三次登基时的宫殿,也是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执政和生活的地方。
  走进伪满皇宫博物院,恍如走进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伪满皇宫博物院包括缉熙楼、勤民楼、怀远楼、植秀轩、畅春轩、宫内府、同德殿、嘉乐殿、书画楼等部分,其主体建筑是一组黄色琉璃瓦覆顶的两层小楼,包括勤民楼、缉熙楼和同德殿。这3座小楼风格独特,为中西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虽然伪满皇宫不像中国传统皇宫那般庄严肃穆,也不像西方宫殿那般宏伟壮观,但其建筑规模之大、内容之多,令人瞠目。缉熙楼是溥仪及其后妃生活的寝宫,里面有中药铺、卫生间、理发室等。据说,溥仪以“缉熙”命名,是希望继承和效仿先祖康熙皇帝,幻想复辟大清王朝。
  其实,傀儡皇帝溥仪自以为能号令天下,却时时刻刻受到日本关东军的操控,他的一言一行,甚至举杯祝酒、点头微笑都要受到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长的监控。
  勤民楼是溥仪处理政务和举行典礼的场所。就是在这栋“勤政爱民”的楼里,伪满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卖国活动:1932年9月15日,签订了经溥仪认可的“日满议定书”,将伪满洲国的国防、治安全部委托给日本人,并由日本人管理伪满的铁路、港湾、水路、空路,日本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设备由伪满政府负责供应。他们完全出卖了东北主权,把东北变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勤民楼旁是同德殿,它外观宏伟,以黄色瓷砖镶面,琉璃瓦铺顶,建筑设计别致,内部装修富丽堂皇。为表达伪满洲国与日本的“同心同德”,这座小楼的每一块瓦当和滴水上都烧有“一心一德”字样,同德殿由此得名。
  出了同德殿,稍往前行,就是东御花园。这座始建于1938年的御花园是由日本园林师佐藤昌按照溥仪的愿望设计修建的,融中国与日本园林风格于一体。花园占地约1万平方米,是伪满皇宫中最大的园林。园内动静互衬,山水相依,顽石点缀,泉水潺潺,树篱错落,石径迂回。

一片绿色 展现万木峥嵘

  新民大街的绿化独具特色。这里的绿化源自西欧园林城市独特的绿化理念,绿化植物以针叶、阔叶乔木为主,绿篱、草花、草坪为辅,整体绿化呈自然式布局。漫步在新民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不畏严寒的苍松、婀娜多姿的垂柳、挺拔参天的青杨、枝繁叶茂的白榆、霜红胜华的五角枫、果实沁人心脾的桑树……沿街遍是各色植物,千米之距,风景各异。
  据说,长春解放时,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已是千疮百孔,近百条街路和广场的树木都残缺不全或被砍光。1949~1950年,长春市政府在城市恢复与整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补齐主要街路、广场的树木,逐步增加各公园的新树种。新民广场和新民大街中间绿地配植了黑松、杏树、落叶松、山槐及各种花卉、灌木。
  一个城市的历史宛如树木的年轮,不是在瞬间发生,而是在蹉跎岁月里逐渐长成。一条街道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不同时期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而且是城市历史的真实记录。
  在伪满“国务院”旧址,有两株高大粗壮的油松。据说,这两株油松是当年溥仪亲手栽植的,至今已经有79岁树龄。如今,这两株油松长势良好,树干挺拔,枝密叶茂,四季常绿。

原伪满皇宫勤民楼

  尽管这两株油松的知名度很高,它们却不是新民大街上最年长的树。在吉林省图书馆院内生长着一株大油松,褐红色的树皮格外引人注目,坚挺有力的躯干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粗壮扭曲的分枝顽强地伸展开来,它的树龄已超过100年。
  今天的新民大街绿树成荫,漫步在此,全无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宽阔的道路经纬分明,道路两边,草坪、花坛、果树相互交错,把曾经伤痕累累的大街装扮得如同妩媚的少女,清纯而含蓄。
  在这里,每一株古树,每一棵名木,都在见证一段历史,承载一个故事,展示一种精神,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品位。
  一条街道的变化,往往描述着城市的变迁。新民大街两侧的楼群就像钢琴家弹奏出的曲谱,在浪漫中跳跃、发展,楼层高度由原来最高四五层到现在的十余层、数十层高,外墙颜色由原来的三原色到如今的五颜六色。大街两侧的广场、公园充盈着绿,房前屋后透露着绿,绿色装扮着人们的生活,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醉人画面。当夜幕降临,走在新民大街,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夜城,各式各样的轮廓灯、霓虹灯美轮美奂,竞相闪射出耀眼的光芒;灯下,是散步的人群,是情深意浓的伴侣……
  与长春市其他的街路相比,新民大街有着更为饱满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它不仅见证了长春、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时代变迁,更以自己的名号呼应了不同时代的呐喊声。
  曾有人说:“半个长春市,一部沦陷史。”确实如此,这句话准确表达了长春与那段伪满洲国历史的关系。长春的伪满旧址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之碑,承载着民族沉重的历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当年的伪满建筑群都被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和新民大街一起见证这个城市的重生。
  新民大街虽然很短,但历史很长,因为它承载着太多太多。
  【责任编辑】赵 菲
新民大街:一段长春历史的缩影
新民大街:一段长春历史的缩影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