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揭示了知识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推动近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一个思想武器。19世纪,马克思深刻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飞速提升,知识的影响更加广泛。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最新知识和未来人才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认识和发挥知识的力量。

  第一,知识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力量。知识是信念的基础,是追求的源泉。首先,知识是追求人生理想的力量。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革命家追求的是人类的幸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把为人类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因为他认识到,“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茅以升要为中国人民造世界上最好的桥,孙家栋把国家航天事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追求,他们的理想源自对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正确认识,他们的选择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爱国奉献、追求真理的优良传统。其次,知识是追求创造性劳动的力量。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但劳动有两种,一种是被迫性劳动,一种是创造性劳动。知识不断解放人的双手,开启人的智慧,让人们从劳动中获得创造的成果和喜悦,是追求创造性劳动的力量。集装箱装卸能手许振超、金牌电力工人窦铁成、农民工劳模贾向东、蓝领专家孔祥瑞,展现了新一代知识型、技能型工人勤学苦练、奋发进取的风采。在广大农村,一批依靠科技、信息特别是网络平台创业致富的知识型农民给劳动致富、劳动光荣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同时,知识是追求事业成功的力量。中国梦追求的是国家的成功、社会的成功,也包括每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事业的成功需要坚定的信心和意志、需要对条件和机遇的把握,更需要脚踏实地地奋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失败可以汲取教训、积累经验。牛顿说自己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所指的是知识巨人。知识可以让人少走弯路、走出新路。大学生村官魏华伟,凭着自己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知识和毅力带领河南文楼上蔡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艾滋病村,走出了一条齐心致富的路子,干出了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业。再有,知识是追求奉献和贡献的力量。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对社会的贡献和奉献。奉献是精神状态,贡献是实际结果。知识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奉献境界,更影响他的贡献大小。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为了报效中华,当年毅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回国,为新中国国防和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像李象益这样很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转身做科普,几十年如一日,为科普事业默默奉献,获得国际科普界最高荣誉卡林加奖。活跃在广大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员、活跃在中小学的校外科技辅导员,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那么轰轰烈烈,但他们的奉献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

  第二,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知识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首先,知识是发展的动力。人有了新的知识,就会有新的眼界,就有了新的动力。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知识的推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发明、工艺的改进、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知识的作用日益充分体现。据经济史学家麦迪森估算,2008年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700年的12.4倍。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也同样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其次,知识是改革的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对这种要求的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提出“三个有利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最初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是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参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明确了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再有,知识是团结的动力。人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艰险。对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一致认识,是实现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科学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推动全世界无产者在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共同目标上联合起来,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成为深刻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也在不断显现。我们要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同时,更加努力做好群众工作,夯实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基础,巩固发展全社会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

  第三,知识是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力量。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世界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相互学习、相互追赶的历史,重大关头,谁掌握了先进知识和先进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华民族曾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但从明代后期开始沉迷于天朝大国闭关自守,与16世纪以来的重大科技革命一次次擦肩而过,直到晚清陷入落后挨打、民族危亡的困境。从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知识救国贯穿于中华民族奋力追赶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毅然决策发展“两弹一星”,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赢得了半个多世纪和平发展的宝贵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全党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拼搏奋斗。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高速铁路、汉字激光照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有了坚强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抓住这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抢占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知识是如此重要、如此巨大的力量,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都要重视知识,形成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良好风尚。同时,也要看到知识的双重性特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造福人民,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更新知识、发展知识、驾驭知识,让知识真正成为有益于人生、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正能量。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