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庙堂到无家可归

金樽盛酒

  世界上很多古老民族自古便有饮酒的习惯,我们的祖先也是一样。他们不仅把酒当作出席节日团聚、出征打仗、庆贺胜利等重要场合的饮品,更要将美酒送给天上的神灵与祖先,以祈求诸事平安顺利。商周礼乐制度盛行之时,在用于祭祀的礼器当中,酒器的种类是最丰富的,器形大者如罍(léi)、斝(jiǎ),器小者如爵、角,甚至有的酒器会用来盛放专门用于祭祀的某类特殊的酒,如一种名为“卣(yǒu)”的青铜酒器,常用来装叫作“秬(jù)鬯(chàng)”的酒,这种黑米酿造的甜酒只用以祭祀。在众多酒器当中,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

  由古及今,这些复杂多样的青铜器有着漫长的演化历史。在东周时期的墓葬中便已发现西周青铜的身影;在金石学颇为发达的宋代,宋人带着“证经补史”的目的对众多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进行了记录和研究,时至百余年前,青铜的纹饰、铭文、铸造等其他让今人惊叹之处也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伴随着变化,尊也从泛指的古代酒器成为了一类具有固定造型的青铜器,有的表现为规矩的造型,仅以口沿来看,既有方形的四羊方尊,也有圆形的龙虎铜尊;而有的则表现为变化多样的动物形象,如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青铜器中的驹尊、兔尊、鸭尊等动物形态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至汉代,动物形象的酒尊已不太流行,但仍为当时人们所喜爱,这里要为大家讲述的这件青铜尊就是以犀牛为题材的。

  这件青铜犀尊,犀牛昂首站立,身体健硕,头部微微上扬,两耳竖起,镶嵌着黑色料珠的两眼目光锐利。犀牛口部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用以倒出体内所存的酒;身上肌肉感刻画真实,脖子处皮厚多皱,背上有一椭圆形口,用以注酒;身下四腿短而粗壮,尾巴嵌入后臀部,似重心后靠。远远望去,眼前这头犀牛就像积蓄了全身的力量,即将爆发,投身战斗。

  消失的中华居民

  青铜犀尊头部有两只尖锐的犀角,这两只角具有很高的的参考价值,让我们能够判断它的原型到底是自然界中的哪一种犀牛。

  通常来说,我们认为犀牛是地球上现存的仅次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体形可与河马相当,或超越河马。按照地域分类,犀牛可分为非洲犀和亚洲犀两大类。最新的分类研究认为,现生的犀牛共计6种,即非洲的黑犀(Diceros bicornis)、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和北白犀(Ceratotherium cottoni),它们都生有两只角,其中北白犀的野生种群应该已经灭绝。而在亚洲地区生活的3种犀牛当中,印度犀(亦称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和爪哇犀(亦称小独角犀,Rhinoceros sondaicus)都长一只角;唯独苏门答腊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头上长有两只角。

  从以上基本分类知识中,我们不难判断“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头犀牛是何种类了。毫无疑问,出土于陕西的犀牛肯定不会是非洲的黑犀或白犀。而亚洲的2种独角犀,也不会是它的原型。那么一定是苏门答腊犀吗?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科学家发现苏门犀的地点正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但其实这种犀牛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南半岛和印尼的诸多岛屿上,古代时也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事实上,我国曾经是盛产犀牛的国家,甚至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可能也有犀牛生活。亚洲的这3种犀牛,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在中国还有分布。但是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张,还有中医药和迷信的驱使,中国犀牛数量一路锐减,生存繁衍的范围也一路南移。据有关资料记载,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是中国犀牛最后的栖息地。有国外数据显示,苏门答腊犀在中国灭绝的时间是1916年,印度犀在中国灭绝的时间为1920年,爪哇犀在中国灭绝的时间为1922年。但根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学家的调查,至少在40年代末,云南的西双版纳和藏东南地区还残存有极少数量的印度犀。在这之后,很多人也曾满怀着信心四处寻找中国犀牛的踪迹,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湖南、云南为代表的一些地区都曾有过发现犀牛踪迹的报告,但从未被真正证实过。

  至于亚洲其他地区的苏门犀,也是在近现代才逐步退缩到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等极少地区。试想:如果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工匠们从没见到过苏门答腊犀,怎么会把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做得如此逼真呢?所以,当有人告诉你,在古代中国中原平原上,犀牛曾经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这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曾猎捕犀牛以食用,不要以为这是神话传说,这样的场景确实曾经出现过。

  披坚执锐,卒于迷信

  犀牛食草、胆小、繁殖率低,但通体都为盔甲式的皮肤所覆盖,即便虎豹豺狼也难以伤害它,当然了,人类是它们没有办法应对的敌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并且开始宰杀犀牛,从河南安阳殷墟直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都曾发现过犀牛的头骨。可随着人类文明化步伐的加快,在不再需要猎捕野兽作为食物来源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猎杀犀牛呢?春秋战国时发生过多次战争,人们意识到犀牛皮既坚韧又轻便,于是大量宰杀犀牛,制成皮甲,作为重要的战备资源。随着犀牛的分布范围迅速缩小,到了清代尽管禁止百姓猎杀犀牛,但却还允许官府猎杀,因此犀牛的灾难仍是空前的。

  中国历代古人还赋予了犀牛以灵性,他们认为犀角有着辟邪的功效。公元4世纪时,犀角与其他稀有之物混合,被制作成小还丹,以满足当时人们谋求不老成仙的目的。犀角能够避水、避暑、避寒、避尘的神奇功效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东晋末年的道士葛洪曾经在《抱朴子》中这样写道:“得真通天犀牛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指凡人只要能得到三寸以上的通天犀角,刻成鱼儿的样子衔在嘴里入水,就不会被淹死。《山海经》中记载过长着三只角的犀牛,一角在鼻子上,短小丰润;一角在额头上,用以掘地;一角在头顶,这个角就叫通天角,用以贯通。另外,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青龙山玄英洞内三位犀牛成精的“职业妖怪”,朋友们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大名呢?一曰避暑大王,一曰避寒大王,一曰避尘大王。

  此外,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依然迷信犀角有药用的功效,在中药中被认为有清热解毒、止血定惊之功效。其实犀角就是皮肤的衍生物,相当于我们的手指甲。犀角主要是毛发硬化而成,里面含有碳酸钙、磷酸钙、络氨酸等,但其功效为后人所强化,甚至是神话,之后就衍生出来很多老百姓常提到的说法。成语“饮鸩止渴”告诉我们,据传鸩鸟的羽毛中含有剧毒,将羽毛置于酒中搅拌,饮后即要人性命,但如果先经过犀牛角“洗涮”,鸩水就会丧失毒性。我国民间百姓也常将犀牛角做成簪子或者酒杯等,都取其可以解毒的功效。

  犀牛的灵性也留在了古人诗歌的赞美中。今日我们在形容两人谈得来,以至于还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口,彼此已心照不宣、明白心意,沟通起来相当顺畅贯通,便会引用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赞美这种默契。为什么古人会用犀角来形容彼此沟通的顺畅呢?上面我们提到了通天犀牛角,正是这种贯通的通天犀牛角中据说常有一根白线贯穿其中,因而被当作灵异之物,称之为灵犀。只要你我心中有那个通天犀角中的白色线条,我们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了。

  今日,您可以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与这件“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对视,也可以在1981年发行的纪念金币和1990年发行的纪念银币中找到它的身影,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赞美这件精美的犀尊。它的出土地兴平县豆马村,现位于汉武帝刘彻茂陵园区。人们不由得猜测,或许在这位盛世帝王的宫苑内曾豢养着南方进献而来的珍贵犀牛,一位卓越的工匠得以目睹,并以青铜犀尊的形象将其永久保存了下来,成为汉武帝死后的陪葬品。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出现在刘彻身旁,而是在村民赵振秀掘出的大陶瓮内。历史上曾记载茂陵多次被盗,也许犀尊是被盗后遗弃,或许是被盗后珍藏,总之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谜题。

  鬼斧神工的错金银工艺

  青铜犀尊满身金色和银色的云纹,更加显示了眼前这头犀牛的尊贵和华美。这项云纹工艺被称作错金、错银,简单说来,就是在器物的身上,用更加坚固的工具沿着花纹制作出凹槽来,然后将金丝和银丝嵌入凹槽内,统一打磨平整。这件犀尊身上的错金银云纹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但依然保存完好,尤其是青绿锈层的衬托,使铜器的古朴与贵气相糅,厚重与华美相融,向我们展示了那时青铜制作工艺的成熟。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