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的外来物品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堪称中国文明的鼎盛辉煌时期。不仅中国文明远播四方,影响深远,一些外来的文明也给唐代中国锦上添花,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内涵。其意义和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见。本文仅谈谈当时的外来物品。

  动物

  唐朝统治集团百战立国,非常重视军马和马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墓地就有昭陵六骏的马雕。唐朝入主中原,马的品种不良,大量进口良种马,其中汗血马、亚利安马、蒙古马、突厥马、土库曼马和其他优良种马都很多。

  土库曼马分布在波斯、亚美尼亚、小亚细亚等地,以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的马品质最佳。

  中唐以后,唐朝国力渐衰军威不再,回鹘人以大量普通马换取唐朝财富,每匹马价40匹绢,为了满足对马的渴求,唐朝国库出空,成了衰败的原因之一。然而大量外来良马对改良中国本地马种(中国马无草原驰骋,通常素质不佳),起了巨大的作用。

  除马之外,世界各地的牛、波斯犬、波斯猫、大象、犀牛、狮子、黑貂和白貂、瞪羚和小羚羊,喜马拉雅黑熊、猫鼠、白鼠……等珍稀动物、家畜也相继进入中国,其中一部分同中国本土品种的动物杂交繁衍,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的混血后代。

  

  唐代画家阎立本曾画过一幅《春苑奇鸟图》,表现了当时存在的珍禽异鸟,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的鸟类:金雕、大雕、鹘、猎隼、游隼、苍鹰、鹞、赤鹰、黄鹰、白兔鹰、鹰雕……除此之外,还有孔雀、鹦鹉、频伽鸟等。唐玄宗本人是个鸟迷。来自朝鲜、越南、突厥斯坦、缅甸、南洋群岛的各种鸟类被贡人中华,它们的后代与中国本土鸟类杂交,为中国的山河天空增添了色彩。

  除了鲜活的生物外,各种剥制的裘皮和羽毛也是外国外族与中华亲国交换和朝贡的物品。

  本来,北中国气候寒冷,人们喜欢皮毛和裘皮,皮衣是定居于中国的游牧民族的基本服装。狐皮、白虎皮、黑豹皮、虎皮、千金裘、紫霜裘、白布裘、锦衣裘、布裘、褐绫裘、翠云裘,源源来到中土,换走了中国的丝绸锦缎、铁器、手工艺品和日用品,成为中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把“中国制造”的名声远播海外。

  植物

  唐朝引进了大量外来的植物品种,它们至今仍丰富着我们的水果和蔬菜篮子。

  公元7世纪时撒马尔罕(当时称康国)向唐朝贡献了金桃,它成为中世纪时中国所有外来物品的象征。通过不断的嫁接,汁味甜美的金桃传播到中国,成为今天中国各种甜桃、水蜜桃的祖先。

  高昌国的马奶子葡萄、花拉子模的西瓜,不仅输入中国,甚至还传人一些特殊的水果保鲜技术。唐朝从西域学来用冰雪保鲜水果的方法,算来还应是今天冰箱冰柜的前身。关于著名的疡贵妃爱吃南方鲜荔枝的故事,说明水果保鲜技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远程运输中的作用。

  波斯的枣椰树也就是今天俗称的“伊拉克蜜枣”,也是在唐朝时从外国引入,种植在中国南方。菩提树在印度是被奉为神圣的无花果树,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虽然在唐朝之前中国就有栽种,但真正的印度优良品种却是在唐朝引入的。

  娑罗树是指粗壮的娑罗双木,也是在唐朝时从印度引入的。它的木质坚硬细腻,叶色如银,花色如云。

  郁金香花起源于波斯和印度西北地区,是古代最稀有、最名贵的花之一。在中世纪,郁金香传人中国,李白在他的诗句中提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此外:那伽花、佛土叶、水仙、莲花(白莲和黄莲)、睡莲等花草也在那时传人中国,其中水仙、莲花完成了中国的大众花卉。

  奢华的唐王朝对热带、亚热带优质硬木的需求相当大。紫檀木、黄檀木、榈木、乌木不仅输入中国,制成家具和建筑,也引人中国种植,檀香木则广泛地被当成制扇的材料。

  在蔬菜方面:波菜来自波斯,在香料上,檀香、沉香、龙脑香、广香、安息香和苏全香来自南洋群岛和其它异域。在中药的许多广为熟知的药品中,许多都是从遥远的地方引入的。盛唐时期的外来物品史良弘

  11年前,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种科技新事物——生产力促进中心。自从它出现后,风调雨顺,成长壮大,成了一种渐渐被社会接受的新型科技机构,在我国的经济生产和技术推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远见的论述。它表面上是一种类似股份制的科技中介机构,实际的资本、人员、机制都比较复杂多样,运行起来也各有各的特色。

  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65家,它们分布在省城、地市、区县和国家级的行业,还包括一些地方行业的中心。甚至有些经济发展迅速的乡镇也有了“中心”。

  各种“中心”集中在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它们是机械、化工、冶金、轻工、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

  “中心”业务的主要内容有: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和技术中介服务、人员培训服务、培育科技型企业等,其中主要是咨询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与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弱。生产经营中急切需要的科学技术无处去找去买,而许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又不知道怎样推广并取得经济效益。“中心;’这种中介机构一经诞生,就因为它的合理性而茁壮成长。

  在各级政府和部委对“中心”的投资构成中,各级地方政府占41%;省级占25%;县区占15%;科技部占15%;其他部委占4%。从投资比例看,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受益也大,这同近年来各地经济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的事实是相符的。

  “中心”的成员都是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精英,管理策划精英和企业运作人才。目前,全国“中心”有从业人员11466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7147人,占62,3%,从知识结构上看,“中心”主要是懂科技的咨询人才和经营人才,他们承担着企业和科技成果的桥梁作用。而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一行业的人才几乎是空白。

  “中心”的运作方式多种多样。有政府补贴的;有微利经营的;也有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由于适合中国国情,它们不仅数量上增加快,比如2002年的·数量较上年增加23%,而且资产也从30亿元左右增加到61.4亿元,表明绝大多数中心运作良好。它们的资产增长速度,有些超过股票上市公司。

  “中心”的收入的大部分通常来自咨询服务。在中国这种讲求人际关系的社会里,企业和个人不大习惯于有偿咨询。但近来这种情形已大大改变。甚至连管理咨询和其它咨询的数量也比上年激增了2.6倍和7,6倍。除了咨询外,“中心”还帮助企业处理了大量的文案工作,为企业节约了不少人力成本,也接近了国际规范。

  

  “中心”的一项任务是技术推广和进行产品检测,去年这两项内容相当于2001年的2.1倍,增长很快。

  信息服务是网络时代的特点。“中心”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去年全国各“中心”其收集信息2587万条,提供信息1976万条,获得信息服务收入3759万元。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省都有科技情报所,无偿提供这类信息服务。“中心”诞生后,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服务主动,时时为客户着想,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和效益。

  “中心”的另一个作用是推介人才。这是过去的政府科技情报机构所无法从事的。许多情况下,产品、技术成果、技术转让都要与人才引进挂钩。科技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兴旺发达的基本标志。“中心”除了进行日常的人才推介外,还组织了许多大型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一项不菲的收入。

  “中心”在科技人员、专业人员、技能人员的培训上也发挥了不小作用。有60万人次参加了“中心”的各种培训活动。

  “中心”还充当了新型科技企业的孵化器。有3000余家科技新企业由“中心”催生。

  一句话: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制度性创新,它有着光明的未来。

  (责编 宋宜昌)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