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城

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向郭沫若等人说道:“我相信商朝的存在,因为有乌龟壳。”言外之意,对于《尚书》、《禹共》、《皋陶谟》、《尧典》、《史记》、《逸周书》等史籍记载的夏朝是否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许多史学家也认为关于夏代的有关记载,基本上是传说,比如说大禹、后羿、夏桀等人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认为大禹不过是一条“虫”,不会有能够治理史前洪水的大禹存在。当然,学术界的有心人对于夏文化、夏王朝是否存在是相信的,但是,他们沉默着。确实记载夏代的史书基本都成书于战国之后,距离夏代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但是,中国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忠实于史实记载的人,是不会随便地在《史记》中记录下夏代的纪年和夏朝各君王的,如著名的仲康、少康以及著名的后羿、傅说等人的名称事迹。对于商朝,不是也怀疑了1000多年吗。后来出土了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记载的商朝的传承基本是正确的。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回避不了的人物徐旭生。

  1931年2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徐旭生任合组后的北师大校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师大师生热烈地投人抗日斗争。徐旭生即会同北大校长蒋梦麟,并邀集北平各大学校长,举行紧急会议。然后亲赴南京,请求增加北师大经费,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宋子文拒不接见,徐旭生愤而辞去北师大校长职务。

  自1932年开始,徐旭生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编辑,后改为研究员。

  1937年初,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改为史学研究所,徐旭生任所长。1949年之后担任研究院副院长,开始潜心研究古史传说,准备撰写《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在仔细研究有关夏代先秦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寻找夏文化的重点应放在豫西和晋西南两个地区。为了让这个理论得到事实的验证,1959年春夏之交,已是72岁高龄的他不顾年老体衰,带着助手亲赴豫西对文献记载中的“夏墟”展开调查,那时,他每日步行20多千米,每当遇到大雨连绵,鞋子陷进泥中行走不便,徐旭生便干脆将鞋子背在肩上,光脚在泥泞中前行。

  就在这次行动中,徐旭生分别对河南省登封县的八方、石羊关,禹县的阎碧、谷水河等古文化遗迹作了田野调查。有一天,当他途经偃师县境内,准备到中科院考古所洛阳考古工作站落脚时,来到了一个叫二里头的小村庄,徐旭生发现此处有些异常,便停下来四处转悠,以寻找心目中的布西。当他在村外转了半圈后,一个正在申地里劳动的农民感到很奇怪,心想这个外地老头一定是丢失了什么,便主动向前询问。这一问,徐旭生乐了,他幽默地说:“丢了一件大东西,是一座城,几千年的叶座城。”这位农民不解,徐旭生解释说“我是搞考古调查的,想在这一带看看有没有古代留下的陶片什么的。”这位农民听罢,不以为然地说:“陶片,我们这里多的犀呢,还有完整的陶罐、陶盆,都是搞水利建设挖出来的。”

  徐旭生一听大为惊喜,急忙对眼前的农民说:“好兄弟,你说的地方在哪里,能带我来看看吗?”“中”,农民爽,陕地答应着,领徐旭生到了村东的一片田野。果然,徐旭生在这里发现了许多陶片,并且还捡到了十件完整的陶器。从遗留的陶片以及陶器的花纹、质地等特点判断,这是一处规模甚大的古文化遗址。这就是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后来经过考古学家邹衡等人的发掘研究,以及考古界和史学界反复争论,绝大多数专家肯定了二里头就是夏代的文化遗存。

  在二里头人们挖出了许多早于商朝的各种青铜器、陶器,挖出了规模很大的宫殿的遗址。可是,断断续续经过将近30年的发掘,竟然没有发现城墙。

  以城墙围拢的城市的出现是国家出现的标声,所以,尽管人们说到夏代的时候,都以二里头为征,可是圈里的人心中还还犯着疑惑,夏代作为一个王朝,它的城址在哪里呢?

  1996年春天,经宋健同志的提议,由2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开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而这一工程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夏代文化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有关史料对夏代的记载的真实程度究竟如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利用天文资料来进行验证。

  在山西省襄汾市,相当于夏代的陶寺遗址虽然没有发现规模宏大的城墙,但是,出土了一座半圆形大型夯土基址,发现了3道夯土挡土墙和11根夯土柱遗迹。经过考证,这就是夏代的“观象台”;证实了《尧典》中观天授时的记载,并将中国古代观天授时的考古证据上推到距今4100年。于是,历史学家们想起古代文献记载的夏代有“五星聚合”和“仲康日食”两条天象记录,一条是《太平御览》卷七引《孝经钩命诀》载:“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另一条是《尚书胤征》记载,仲康当政的时期,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主管天象的羲和没有及时预报,而被仲康斩首。

  五星聚合是指五大行星在夜空中会聚在很近的距离内,或如连珠,或如拱璧,异常壮观。这种特殊的天象,自然引起特别的关注。许多五星聚合的现象被记录下来,那么关于夏代早期这次的记录是否准确呢。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领导小组的安排,检测的任务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天文系两位天文学家利用美国最先进的软件电子计算机模拟。果然,模拟结果显示从公元前1953年2月中旬开始,在黎明的东方地平线上,土星、木星、水星、火星、金星排列成了一排,这种天象一直延续到3月初。

  关于仲康日食的记载,也被科学家们研究出来了,就是在公元前2019年的时候,确实发生过一次日全食。由此证明,后代关于夏代天文现象的记载是准确的,那么用文献资料,辅之以二里头、陶寺等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的结果,到1999年6月,断代工程专家组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的夏朝,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这个结果一经宣布,基本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首肯。但是,夏代没有发现大规模城址的实际情况,还是像一团阴影一样罩在断代工程的专家们的头上,他们期待着对夏代城址的发现,以进一步证明这个王朝的存在和纪年的准确。

  2003年春天,为了配合基本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市西北22公里的荥阳市广武镇的大师姑村和杨寨村附近的古代遗址进行连续钻探和抢救性发掘。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查清了51万平方米的遗址状况,勘探出了相当于夏代的城址。这立刻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经过专家们的详细考察,发现这座夏代古城址由城墙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墙和城壕基本平行,城墙距离现在的地表深度约有1米,现有城墙的顶部宽度约为7米,底部宽约16米,残存高度约有3.75米。已经发现有东西南北四面城墙的部分地段。南墙西段有480米长,西墙北段有80米长,北墙西段有220米长。整座古城址形状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城址内部的文化堆积以二里头文化二、三期和四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为主体,已发现有房基、墓葬、灰沟、灰坑和大量遗物。而在灰沟内出土有大量陶质排水管残片,说明在遗址中部应存在有较大规模的建筑基址,有待进一步发掘。

  所发现的两条城壕一里一外,相互平行。根据对东城壕和南城壕的解剖发掘情况,城壕壕深在2—2.8米之间。城墙遗址内侧发掘的大量生活陶器残片在这里进行修补。除了常见的陶器外,还“L”形中空陶水管器,外直径约20厘米,内径约18厘米,它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下水管道。证明遗址中部存有大规模建筑遗址,另一种被称为甑的器皿,外行成碗状,但底部有三处镂空,考古工作人员说它的功能就像是如今的蒸笼,这些陶器都是二里头文化的其一特征。据了解,目前修复的陶器已有近200件。

  大师姑夏代城址距素有“夏代第一都”之称的偃师二里头遗址约70千米,北依邙山,紧邻黄河,面积较大,显然是一处具有重要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夏代古城。城址的性质有两种可能: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据史书记载,夏王朝的东境应在今温县、武陟的沁河和黄河南岸的古荥镇东一带,而这一带正是夏商文化的分界线。大师姑正位于这条分界线附近。二是夏代方国都城。大师姑城址北距黄河南岸约13千米,隔岸正对沁水人河处,距郑州市区直线距离也只有22千米,正与近代学者考证的接近,所以也有可能是夏王朝东境方国韦国或顾国的都城。

  最后,经过利用碳14等手段的检测,专家们得出结论,大师姑夏代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文化性质和年代都十分明确的夏代文化城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夏代方国与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城址内部夏、商遗存都十分丰富,对于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交替年代等一系列我国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也终于补上了夏代没有代表性城址的缺憾,使夏商周断代工程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之上。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