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古镇 江南福地富乡

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它既是一个古镇,也是一个水镇,因位于江苏省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目前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荡口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荡口西邻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文化根脉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朝晚期,泰伯奔吴,定居梅里,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荡口3000年前就受到古吴文化的浸润,而泰伯带领先民开挖的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沟通鹅湖,对荡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古镇先人宣导耕读起家,诗礼传家,崇尚教育,镇内民风淳朴,名人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中国活字铜版印刷发明人华燧,江东巨眼、大收藏家华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的翰林院学士华察(华太师),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第一艘机械动力船的发明人华衡芳,著名音乐家、《歌唱祖国》词曲作者王莘,漫画大师华君武,国学大师钱穆,科学家钱伟长等。

  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三公祠、会通馆、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还修缮了千虑桥、积善桥等28座古桥。

  荡口古镇,福地富乡,人文荟萃,钟灵毓秀。

  江南第一义庄

  在《二十四孝》故事里,孝子丁兰有感于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情形,对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时尽孝而痛悔不已,并越发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丁兰就用木头雕刻出父母的形象,放在家中堂上敬奉。丁兰的故里相传正是古称丁舍的荡口。

  义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义”即义举,为本族做好事。因为这种为本族做好事的经济实体一般建在乡村、集镇,故称“义庄”。我国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范仲淹在苏州建立的范氏义庄,扩展形成规模是在明、清两朝,前后历时800多年。当时义庄的许多功能都与今天的基金会、慈善会有类似之处,它涉及了济贫、养老、备荒、助学、婚丧等施济内容,在慈善解困、安定经济、安抚人心以及社会自我调节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无锡的义庄就始于荡口古镇的华氏一族。

  作为孝子的故乡,荡口一直盛行孝义之风。华幼武、华贞固为奉养年老母亲而构筑的“春草轩”,堪称我国农村第一所家庭养老院,从堠阳到荡口,存续时间长达600多年。此外,赡族救困创办义庄,荡口亦开先河。荡口义庄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前期华仲谆创设的“义仓”,它可以说是义庄的雏形。当时,华仲谆勤劳致富后,在建桥筑路、减租惠佃、广行善举之外,又做出割田百亩置义仓赈荒赡族的义举。明代中叶,侍读学士华察创设役田(按徭役情况而捐赠的义田)。他辞官回乡后,毅然将家中半数良田共5000亩分给贫困佃户,并焚契废租永不收回。同时华察提倡设立义田,以解决族内鳏寡孤独及贫困人家的生活救助和子弟上学难题。华氏一举募集农田2400亩,顺利地建起了首批义田。华察的族弟、刑部侍郎华云辞官回乡后,捐田1000多亩,在无锡南门外建立了义庄。清乾隆十年(1745年),华氏家族的华进思独置义田1340亩,在荡口建立清代第一个义庄,当地人称为“老义庄”。其宗旨为赡族扶贫、助学济困。至清末,老义庄义田规模逾7000亩。

  义庄除救助族人外,还办过许多社会慈善事业。在老义庄的带动下,荡口兴起了创办义庄的热潮,襄义庄、春义庄、永喜义庄等10多所义庄先后成立,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善举之广,在全国亦属罕见。近代,荡口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贸业发达,文化教育昌盛,百姓居食无忧,这些与荡口众多义庄所发挥的慈善作用有很大关系。因此,荡口号称“江南第一义庄”。

  荡口人办义庄,在体恤人生存的同时,还想到了“训蒙童”的职责。就是说,贫困学子可以由义庄以粮代缴学杂费。19世纪中叶,尚义崇教的华存宽临终前明白一个道理:教书育人是华氏一族代代兴旺的根本,遂立遗命:捐置田租500亩,建立“华芬义学”,荡口民间办学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当年即曾就读于华芬义学。

  走在荡口,踏进那些至今犹存的沧桑老义庄、襄义庄、永喜义庄……细步轻移在墨色的正方形砖地上,那一进进厅屋,一面面白墙,一根根椽子……好像都在诉说着荡口人温情脉脉的体恤之心。

  湖桥红墙门

  《滕王阁序》里有“龙光射牛斗之星,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这徐孺就是荡口湖桥的名门望族徐氏之祖。徐氏世居南昌,元代后赴成都为官,后又迁至太仓徐市。其十三世孙徐朴公,经商致富,于明永乐年间迁至苏州,此为徐氏江南之始迁祖。

  徐氏后代徐泰公为明万历庚辰科进士,任职工部主事郎中,加衔光禄寺少卿,因任万历帝定陵总设计师,故累功受重赏。他在苏城建一园,取名为西园。后其子徐榕公,因其母亲拜佛诵经,因而将修建的西园改为佛堂,又购建留园为其住所。留园,原名东园,原由富贾巨商刘氏所建,后刘氏败落,东园为徐氏所购,改名留园,“留”系“刘”谐音,并取其留住之意。苏州留园、西园及拙政园等均为徐氏名圃别墅。徐氏又在苏城郊区木渎之晨台山建造徐氏祖坟,并留有守护坟地之人,故至今有徐家大坟村之村名。

  徐氏在苏州近百年之久,后家道中落,至清乾隆期间,又因荡口华氏为其亲戚之故,才迁居荡口。

  徐氏在荡口湖桥建造家园,盖起了几进的深宅大院,又在住宅之旁修建了家祠。家祠在1946年前后被大火烧毁。据传,徐氏在苏州虽已建家祠,但因年代久远,家祠不知所踪。徐氏迁居荡口后,又建起了四进二弄堂的义庄,后因大宅被焚烧后,将义庄的最后一进改为家祠,并在沿泾滩修建了一座家庙。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宅第装修也不例外,绝不能逾越体制。按徐氏历代祖上的官衔级别,徐焕公又任礼部主事,按体制可建朱红漆大墙门。其内庭院深深,前后共有100多间房廊,高大轩敞,颇为显赫,故老百姓均以“红墙门”称之。

  薛司娘桥

  薛司娘桥历来是一个偏僻之地。清嘉庆年间,百姓为觅求依托,欲建庙宇,祈求神佛保佑。大墙门人(现硕放镇)一位姓薛的图督(县令以下的一种小官)一面联络18位图督进行募捐,一面组织人马到外乡、外埠募捐。在外出募捐的人员中,有位姓司的图督是吴县北桥人,他甘冒杀头之风险,用黄绢做捐簿,写愿募捐,致使百姓误认为此募捐活动是朝廷发动的,纷纷慷慨解囊。在募捐活动中,有一位“娘娘”一人捐认白银2.1万两之多。募捐成功后,由薛、司两位图督主持,选了一块傍接青荡、背靠鸿山的风水宝地建庙。寺庙建成后,准备将该寺命名为“娘娘寺”;那位“娘娘”却在船里面派人抬上一块早就准备好的“植福寺”匾额,从此,此寺就以“植福寺”命名。寺址旁沿河原有一座由两根木头建成的桥,桥高而狭小,天雨路滑,行走其上,多有不幸之事发生。在建造庙宇的过程中,木桥被改建为高大宽阔的石拱桥,从此人们过桥安全舒适。当地百姓为了感激薛、司二人及那位“娘娘”的功绩,将此桥命名为“薛司娘桥”。

  庙宇建在河的北面,河边垒起石驳岸,岸边建造8间两层楼的辕道,设东西两辕门,要入庙内,必须过辕道。辕道楼上建有一个戏台,戏台上方是做工十分精美细致的斗拱及雕刻。楼下两侧有木栅班房,塑有马和马夫等,一个个神态剽悍威猛。进入仪门,玉帝殿居中,高挑雄伟,殿顶精雕细刻;城隍殿坐落东侧,西侧为观音殿;烈帝殿高大雄伟,殿中石柱上有对联两副:“巍峨庙貌峙千秋,显赫威灵驱百厉”“扬寇除氛江淮一清,洗心割股忠孝两全”;此外,寺内还有“金公公”小庙堂……隔河远望,黄墙黛瓦,飞檐斗拱,殿角凝重,朱门溢彩,气势恢宏。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办庙会时,家家接待亲朋好友,聚众万余,热闹非凡。庙会时盛况空前,各个走会的行当都由周边村巷包下,代代相传,不能擅自更改。出会时,演员走村串巷,要花半天时光。

  宣卷 念黄经 江南丝竹

  在荡口新桥三公祠旁,原有一衍庆道院,当家老法师冯少华在这荡口周边几十里内很有名望。因道房里道具齐全,法师做法事时口齿清楚,嗓音清脆响亮,音腔圆糯,对各种乐器操作娴熟,所以,周围的乡民做道场、打公醮等,都交由他做。在荡口衍庆道院的带动下,荡口道人、道友等技艺较高,对各种乐器的演奏也都有很高要求,从业道教者在年轻时就刻苦练习。传闻音乐大师瞎子阿炳年轻时也在衍庆道院学过艺。

  道家文化中的宣卷、念黄经等,旧时在苏南一带农村极为盛行。荡口有一村巷叫道人巷,全村有20多人为道人,其他如五房桥曹家、老湖桥吴家,都有祖传道人。在宣卷或念黄经时,点了香烛,道人即开始说唱宣卷。宣卷的甲本大都是老一辈传承下的,其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之类。宣卷的道人必须声情并茂,说唱俱佳,还要会操作几样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尺板、木鱼、小钤等,即便是敲木鱼也要有点小本事,要敲得听众悠悠入睡。曲谱也是道家乐曲。宣卷道人必须口齿清楚,嗓音洪亮,语句顺畅,会摆弄几件乐器。

  江南丝竹植根于道家文化。丝主要是弦乐器,以二胡为主,个别丝竹班里也有一把京胡,另有三弦、琵琶、月琴、柳琴、古筝等。竹则以笛子为主,也有箫、笙等。丝竹班中配有一二人敲尺板、磬子等打击乐器,用来统一节奏和增色管弦乐的音响效果。

  江南丝竹名曲有《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良霄》《赛马》等,苏南民曲《阳关三叠》《昭君出塞》等蜚声海内外,解放后更有《二泉映月》流传于世。

  解放前,江南村镇家中有喜庆之事,多聘用江南丝竹(荡口人叫清客串)演奏队;庙会时,江南丝竹也加入走会行列。解放后,每逢地方有庆祝及文艺活动,江南丝竹必不可少;但增加了古筝、扬琴、钹、大鼓、大提琴、小提琴等乐器。

  荡口美食

  鹅湖冰油是荡口特产中的精品,在清代,曾作为贡品入御厨,还得过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冰油在清咸丰年间由无锡甘露镇富商薛桐村创制,后流传到邻近的荡口,再由甘、荡两镇酱油坊携手共制,名闻遐尔的鹅湖冰油由此而来。

  荡口有一家的酱蒸肉十分有名,那就是原来狭街上的新寿根酱蒸肉店。他家的酱蒸肉与众不同,每块肉都选用瘦肥正好的五花肉,切得方方正正、饭碗大小,用干净柴草包扎好,煮熟也不变形,宛若东坡肉形,呈酱红色。

  逢年过节,荡口的面店里往往添一新品种——汤包。汤包形似小馒头,馅以肉为主,另有开洋的几种。将肉皮切碎斩烂,再烧烂搅成肉汤,冻成冻水;包馅时,将冻水和馅肉都包在馒头内,放在小蒸笼内蒸,每笼10只。蒸熟后,一咬一口汤汁,鲜润味美。一客10只汤包,还送一碗清汤。旧时,并无电冰箱,汤包只在入冬以后制作,且由于制作复杂,一般只在春节前后才能享用。

  昔时,荡口有好多家馄饨店,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阿金馄饨和阿毛馄饨了,这在国学大师钱穆写的《八十忆双亲》中也提到过。阿毛馄饨店开在卖鱼桥东小街上,一开间门面。阿金馄饨店只有一架屋,在卖鱼桥桥东放一副馄饨担。大馄饨一碗10只,足以果腹。馄饨作为早餐点心很是实惠,对往来有急事的和急于上学的学生都十分方便。

  旧时的茶食相当于今日的点心。荡口有陶万和、陶生禄、钱日茂、王大有等茶食店,各家都有一套家传手艺,花样层出不穷,有肉饺、拖炉饼、方糕等。新春过后,茶食店都开始出售肉饺。肉饺以鲜肉为馅,油酥面粉为皮,小小的饺子在平底锅上烘烤后,肉馅鲜美,皮子入口即酥,十分好吃。

  推酥麦饼,又名吴酥麦饼。荡口所做推酥麦饼,香脆松朗,油而不腻,口感极佳。麦饼先用面粉和水,揿揉成团,在揿揉时,按比例加入适量食用油,用圆筒擀成油酥皮,中间夹放百果、豆沙、椒盐、糖等馅料;其制作均以手工擀制,然后烘烤而成。

  【责任编辑】赵 菲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