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学霸”?

编者按:金秋九月,莘莘学子们又要面临新一轮的紧张学习了。其实,学习是一生的功课,就算你已经工作还是会碰到各种学习任务。面对学习,为什么有些人能一直充满信心、成绩出色,慢慢变成了令人赞叹的“学霸”?有些人却费了力气没有结果,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学习的梦魇,让我们在一生的求学路上“所向披靡”呢?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学霸在先天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例如认知容量大、智商高、意志力强等,以及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就主流的心理学观点而言,这些因素都并非处于支配地位。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甚少有学生真正从当前的教育系统中学会如何学习,因为没有一门课叫作“学习方法课”。当学霸在媒体上出现时,大多数人对其学习上的细节津津乐道,似乎寻到了珍宝。不过从心理学上说,虽然看上去每个学霸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但是其共性规律必是可循的。因此,本文想为读者呈现那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心理学家已经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对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很多方法都没有被广泛使用。很多家长、老师不知道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很少使用它们,是时候回顾一下这些简单又神奇的方法了。

  详尽发问法: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

  假如你有机会跟小孩子在一起玩,你一定经常会被他们问“为什么”,这是由于人在本质上是好奇的。遗憾的是,长大后的孩子们通常忘记了小时候的这个习惯。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看一个列表,上面写了几十句话,每句话包含一个人物和一个行为,比如,“一个饥饿的男人坐进了小汽车里”。对于详尽发问组的学生,每个这样的句子后面会提示学生回答“为什么这个人这样做”。对于答案现成组的学生,每个句子后面没有提问,但是已经有现成的解释,比如“这个饥饿的男人坐进小汽车里去餐馆”。对于单纯阅读组的学生,他们只是阅读这几十句话。最后的测验是要求学生回忆每句话中涉及的人物,比如:“谁坐进了小汽车”。结果发现,详尽发问组的学生大约答对了72%,另外两个组的学生只答对了37%。

  类似的研究反复证明了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发问是何等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我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运动员心理训练乃至专业技能训练当中。同样地,如何利用我们的想象力来促进学校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2009年,教育心理学家做了一个使用心理意象法学习的实验。他们让学生在35分钟内读一篇关于双极水分子的科学类文章。其中一组学生被要求尽量去理解教材,另一组学生被要求读文章并且用简单而清晰的图像来想象文章的每个段落。最后,对学生进行测验,以检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这些测验不是简单地考查记忆,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结果发现,被提示用图像来想象文章内容的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分数。

  这表明在阅读学习材料时,尝试在心里用图像来描绘自己所读到的内容比单纯地一看而过要好得多。比如,当你在记忆英文单词“umbrella”时,相比于只记它的这些字母组合,如果能够在头脑中呈现你所拥有的雨伞的形象,把它们连结起来,那么会记得更牢。再如,你在记忆日本的首都“东京”时,如果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原有记忆中的世界地图,然后标记上东京的地理位置,那么你基本就可以记住“东京”了。

  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心理学界早就流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可以把新的知识整合起来,并且时常能与过去的知识或者我们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相联系,因而能够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习题测验: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做习题测验,因为做题时会遇到难题和挫折,大家总是希望测验越少越好。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

  最早的关于习题测验的有效性的心理学实验出现在1909年,至今已超过100年。据统计,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共有几百个这样的实验研究,习题测验对学习的帮助已毋庸置疑。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好。”

  有习题测验和没有习题测验,学习效果会有什么差异?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学生学习一组单词,然后让他们做一段时间与单词无关的任务,之后,学生会参加一个提供线索提示的单词回忆测验。其中有一半的单词出现在这次测验中,另一半则没有。最后,学生参加两次最终的单词测验,一次是习题测验完后10分钟时,一次是一周后。结果发现,对于进行过习题测验的单词,学生在10分钟后记住了53%,而一周后还记得35%;对于没有经过习题测验的单词,学生在10分钟后记得36%,而一周后只记得4%了。

  进行一次测验和进行一次重复的学习,哪种方式效果更好?有研究者在2006年回答了这个问题。研究者让学生学习一篇说明文,然后其中一半学生参加一个习题测验,而另一半学生则重复学习一遍这篇文章。一周后,所有人参加了考试,习题测验组的回忆率是56%,比重复学习组的42%要好一些。2008年,研究者设计出了一种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所有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进行循环的学习和测验。区别在于,对于测验组的学生而言,假如在一个节点中某个学习内容已经掌握,那么在下一个节点中,这个学习内容只是进行测验而不进行学习。对于学习组的学生而言,假如在一个节点中某个学习内容已经掌握,那么在下一个节点中,这个学习内容只是进行学习而不进行测验。一周后的考试结果显示,测验组的学生掌握了80%的内容,而学习组的是36%。由此可见,尽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是习题测验依然重要,这是它盛行不衰的原因。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习题一般可以从专门的习题册获得,或者从教科书章节后面的练习题中选取。如果面对的是没有现成习题的学习材料,那么自编习题也是不错的选择。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经过测试的考验,未来会更加光明。

  分散练习:不要“临时抱佛脚”

  在应试的教育系统中,“临时抱佛脚”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方法有没有用呢?可以说,“抱”总是比没有“抱”更有用,毕竟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能够短期内在头脑中再现,以应付考试。但是,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练习法了。

  在1979年的一个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让学生在学完一个课程后还有6次后续的学习机会来再次学习。也就是说,对同一种内容,他们一共有7次学习或者练习机会。其中一组学生的后续6次练习都是在一天内完成,这有点像一些考前才真正去学习考试内容的学生。另一组学生在学习之后,每隔一天就回头练习一次。也就是说,他们在第3、5、7、9、11、13天返回并练习了第1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一组学生是时隔30天才复习一次,同样也进行了6次(相当于一个月学习一次,整个流程需半年)。所有学生在每次回头练习的时候同时也进行一次针对该学习内容的测验。所有学生在完成6次复习后的第30天进行总的考试。结果发现,在平时的6次测验中,同一天完成学习的学生,也就是没有分散学习的学生,其测验成绩最佳,隔一天的学生次之,隔30天的学生最差。但是,在学完后一个月的总考试中,成绩倒过来了,间隔30天学习的学生正确率90%多,间隔1天学习的学生正确率超过80%,而不分散学习的学生只有60%多的正确率。

  这种把每次做练习的时间分散开来的方法具有相当了不起的效应。据心理学家在2006年的统计,在过往共涉及到1.4万名学生的254个研究当中,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比其他学生多10个百分点。

  可见,要想成为真正的学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只要坚持这种方法,一定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当然,相隔的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对于学生来说,一般每两次练习之间的时间距离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会比较好。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练习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练习要好得多。因而,学生应该从开学初就对每个知识模块进行一个时长跨越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复习计划,而不是寄希望于临考加量或者没有计划地“瞎努力”。

  交叉学习: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假设你有一种想法:“闭关”一段时间,专门攻克某一方面的学习问题。这种做法是最有效的吗?也许是有效的,因为你沉浸在一种“纯正的”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同样类型的信息刺激。不幸的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从来都是要同时学习很多种知识。不过,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解决同一种问题更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可以用2007年的一个实验来具体说明这种方法。研究者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4种不同立方体的体积。每种立方体配有一个教材和4道练习题。对于“组块”式学习的学生,他们先学其中一种立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然后做相对应这种立方体的4道习题,接下来再学习第二种立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做相应的4道练习题,以此类推。对于“交叉”式学习的学生,他们先把所有4种立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都学一遍,然后开始做总共16道习题。这16道习题的排列有一个特点,就是每连续的4道习题中必然含有4种立方体各自其中一道习题。也就是说,假如把这16道题按照做题顺序分成4组,那么每组题中都包含了4种立方体的习题。一个星期后,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最终的考试,试题是针对这4种立方体,每种立方体出两道题,但与练习题不同。结果发现,交叉学习组的正确率超过60%,而组块学习组的正确率只有20%。

  用比较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交叉学习的好处是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组织加工和项目特异性加工。通俗地讲,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工作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种多样性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基于实证的学习方法模型

  根据以上的科学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于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学习规律的模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学霸学习方法模型”。从微观上看,对于同样的学习材料我们可以用详尽发问法、心理意象法和习题测验法来进行学习;在宏观层面,我们对不同的学习材料进行纵向的分散练习和横向的交叉学习。

  这些方法不是为了让我们不劳而获,它们无法使我们不努力就能够学到知识,而是提供了一种高效学习的可能性,让我们多加一点努力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效果。因此,管理好学习时间是基础,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会让人如虎添翼。

  但愿这些多年积累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对“在学海中泛舟”的朋友有所启发,让大家的学习更加有效率。也许,下一个学霸,就是你!

  【责任编辑】张小萌

  链接1

  罗马房间记忆法

  罗马房间记忆法是一种古老的记忆术,与本文所指的心理意象法类似,亦是通过想象加深印象,不过它主要是为了记忆。

  罗马房间记忆法为古罗马人发明的。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发表长篇演讲,要记下大量资料,为方便记忆,便创造了这个方法。其特点就是利用自己的房间作为记忆的“档案柜”,把记忆的对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连结起来。

  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亮相的记忆高手黄金东的记忆诀窍据说就是用的罗马房间记忆法。

  链接2

  分散练习造就英语学霸

  据央视教育频道2003年12月17日播出的《决胜高三》栏目报道,当年获得四川省高考文科最高分的刘梦羽,其英语成绩为142分。她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她采用了内容、时间双重分散的复习方法。她根据英语知识点的零散性,充分利用零散的空余时间,例如一日三餐饭前饭后的6个10分钟,加上起床后和睡觉前的两个10分钟来分散地学习英语语法和单词,这使得刘梦羽的学习不仅省时而且高效。分散复习法贵在坚持,若能坚持到底则能够在一段较长期的复习循环后迎来“蜕变”。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