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伊斯法罕

如果说首都德黑兰是伊朗的“心脏”,那么丝绸之路上的古都伊斯法罕则是伊朗的“灵魂”。伊朗有句谚语:“伊斯法罕半天下”,由此可见这座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是何等的繁华兴盛和影响深远。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依山傍水的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脚下的一个高坡上,扎因代河缓缓地穿城而过。“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的“斯帕罕”一词,意思是“军队”。古时,此地确曾作为军队集结地,城市以“军队”为名也就不足为奇,同时也证明了伊斯法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伊斯法罕的建城历史长达2500多年,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四五世纪时曾为波斯帝王的夏都;642年被阿拉伯人攻占,成为一个广阔省份的首府;十一二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曾定都于此。1598年,萨法维王朝(1502~1736年)的阿拔斯大帝在这里建都,并下令修建了众多的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伊斯法罕从此进入了商贾云集、宾客汇聚的全盛时期,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据1664~1667年居住于此的法国商人记载:当时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经学堂,173个公共浴池,182家商队客店。1722年,阿富汗人攻入伊斯法罕,当地人口锐减,城市从此一蹶不振。直到礼萨·巴列维(1919~1980年)在位时,许多历史建筑才得以修复,并建起工业区。

  伊斯法罕古代即为东西方贸易集散地,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途经要站。我国《元史》提到的“亦思法杭”指的便是该城,《明史》作“亦思弗罕”。伊斯法罕自古就是重要的羊毛和丝绸集散地,以棉、毛、丝纺织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伊斯法罕城的手工业发达,以精致镶嵌、雕刻银器、铜器、陶瓷器等手工艺品和织造绸缎、地毯而著称,其生产的瓷器远近闻名,瓷器制造和瓷绘工艺接近中国瓷品的工艺。据史料记载,在元朝时,统治波斯的伊尔汗国与元朝本部关系密切。当时的汗王曾请求元朝派遣千余名制瓷技工落户伊斯法罕,这也成为中伊(朗)两国人民友好史上的一段佳话。

  伊斯法罕城风景秀丽,老城区分布在扎因代河北岸,人口密集,沿着主要街道发展成重要的商业区,其中最主要的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查哈巴林荫大道,将城市分割成东西两部分。5000米长、47米宽的林荫大道经过好几个环形广场,道旁的店铺民居鳞次栉比,宫殿和公园穿插其间。查哈巴林荫大道建于16世纪末,曾经是世界上最美的林荫大道。

  精美绝伦大广场

  1598年,萨法维王朝的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战胜乌兹别克人以后,将首都从加兹温迁到此地。他大兴土木,要将伊斯法罕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阿拔斯设计的建筑群以宽阔的广场为中心,建构一个集政治、经济与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区。既有皇家专用的清真寺,又有供民众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这些建筑物共享一个宽大的中庭广场以举办各种活动。这个大广场即皇家广场,现称伊玛目广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伊斯法罕大广场即荣列其中。

  伊玛目广场坐落在伊斯法罕市中心,广场建于1616年,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当年阿拔斯大帝检阅军队、观看马球比赛和隆重演出以及举行其他仪式的地方。广场周围环绕着雄伟精美的古代建筑群,宫殿、清真寺、巴扎与广场结合在一起,堪称波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伊玛目广场在伊斯兰城市规划方面独树一帜,以其设计独特、用途广泛和装饰华丽而著称。

  广场北部保留着三四百年前风貌的传统市场——大巴扎,这是一个盖有拱形房顶的街区。从大门进入,市场内有一条弯弯曲曲的主街和多条巷道,清真寺、商队客栈、浴室、茶馆、库房点缀其间,令人想起丝绸之路的兴盛年代。如今每条巷道以销售某一个行业的商品为主,如布料、棉线、头纱、服装、冰糖、香料、五金等,这个大巴扎已成为伊斯法罕及其周围地区居民的购物中心。

  巍峨宏伟的伊玛目清真寺雄踞广场南侧,浑圆瑰丽的大穹顶凸显出波斯建筑的特色。伊玛目清真寺原名皇家清真寺,一般也被称为蓝色清真寺。从1612年起,耗费30多年时间才得以建成。清真寺的造型保持了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被视为波斯式清真寺的登峰造极之作。寺院大穹顶、宣礼塔、方形围墙、高大拱门乃至殿堂,都用深浅蓝色的小块光彩瓷砖拼嵌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几何花纹图案,繁复中不失典雅。

  伊玛目清真寺有4座高耸的宣礼塔,穹形正门和两个宣礼塔北朝广场,正殿和另外两个宣礼塔则朝着西南方向的麦加圣地。清真寺正门与正殿恰好成45度锐角,既配合了广场的整体布局,又满足了宗教要求,构思真是奇巧。殿中有个奇趣的地方,站在正殿中心的一块方砖上,对准穹形屋顶拍手或跺脚,立即传来7下回音,因而此殿也被称为“七音殿”。

  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坐落在广场东侧,是阿拔斯大帝专为皇后建造的,以岳父谢赫·鲁特福拉的名字命名。其规模逊于伊玛目清真寺,没有宣礼塔和庭院,但造型却非常秀美,特别是大穹顶宏丽醒目。寺院由天蓝色、草绿色和浅柠檬黄瓷瓦装饰的华丽外表,同布局合理的几何设计相配合,给人一种协调的美感。清真寺内的地板全部用上等的白色大理石镶嵌而成,行人通道则用浅黄色的大理石材料铺就而成。据说,有一条地道从清真寺通向皇宫,皇后做礼拜时就无需抛头露面地从广场上通过了。

  皇宫阿里·卡普宫在广场西侧,是阿拔斯大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宫殿正门是两层的门楼,之上建有敞廊,由18根木柱托起,是皇帝阅兵、观看马球的观礼台。这座大门也被称为“壮丽之门”,它作为皇室区域的象征性入口,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即使国王到此也要步行入宫。宫殿主体为6层楼,高68米,登上顶楼便可俯瞰全城。6楼别名“音乐厅”,因其四面墙壁拢音而得名。

  长方形广场的中央原为马球场,现辟为水池,布置着草坪花圃和成排绿树,四边都围以整齐的两层楼高的连环拱廊骑楼,如今大都辟为精品店、礼品店,陈列波斯传统工艺品,如地毯、铜器、细密画、首饰、瓷器等。

  广场西侧还坐落有四十柱宫,为萨法维王朝举行国家盛典和接见外交使节的地方。宫殿周围绿树成荫,正面高大宽敞的敞廊上擎立着4排20根独木柱,宫殿倒影映照在门前的清澈池水中,地面、水面连成一体,看上去仿佛是一座有40根柱子的宫殿,故称“四十柱宫”。宫内四壁和天花板上有描绘当年波斯同奥斯曼帝国以及印度作战的大型壁画,人物众多,场面宏伟,画面生动反映了历史上的战场景观。

  长虹卧波石拱桥

  美丽的扎因代河缓缓穿城而过,它是伊斯法罕古都的生命活水,给城市带来了清新和生气。河上架有11座大桥维系着河川两岸的交流。其中有两座石拱桥最有特色,它们与伊玛目大广场一样,堪称伊斯法罕的名片。

  三十三孔拱桥,有人将其简称为SOS桥,是扎因代河上最长的大桥,恰似长虹卧波,从南到北不下300米。三十三孔桥建于1602年,桥身造型优美,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远看此拱桥,觉得它就像一座两层高的水上皇宫,淡黄色的上下桥身映照在大河里形成倒影。上面一层有60余个拱门,拱形细高;下边一层有33拱,此桥因此得名。此桥北接城市主干道查哈巴林荫大道,如今已保护起来,所有汽车必须绕道新桥而行,老桥成为路人悠闲的步道。身穿黑色罩袍的伊朗女子的身影,在有着整排拱门的桥身长廊之上,时而现身,时而消失,显得神秘且充满诗情画意。河畔就像公园,绿意盎然。绿地成为市民闲坐聊天或亲子野餐的场所,桥头辟有茶屋,看着人们聊天、喝茶或抽水烟,耳闻潺潺水声,惬意至极。

  东面河上的哈珠桥长132米,修建于1650年,既是石桥又是水坝。桥上行人,桥洞下的流水灌溉良田,是一处古老而又奇特的景观。这座桥也是米黄色石砌两层楼结构。长桥中间部位专门修起了楼阁,古时专供皇家使用。建造哈珠桥的阿拔斯二世,夏日时节就常常在桥上的观景阳台纳凉。哈珠桥的上层拱门一个接一个,深具立体感。桥面笔直又通风,走在桥上观望两边就像在看橱窗,透过一个个落地窗似的拱门,远山与河川之美尽揽入画。下层桥身也有步道,从下层看桥墩之间的23个拱门也很有趣,每个拱门上方均贴着蓝色瓷砖图案。夕阳西下,行走在古桥之上,周边气氛格外惬意迷人。

  【责任编辑】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