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的皇陵

金朝皇室是女真族,公元1115年建国,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隔淮水、大散关并立,1234年亡于蒙古和南宋联军。据宋人《金志》记载:女真人最初的丧葬制度颇为简单,“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宇文懋昭之《大金国志》说,“国初,祖宗止葬于护国林之东”。金朝自太祖起,传七世,共九帝。金太祖完颜曼(阿骨打)死后,初葬于上京会宁府宫城之西南,陵址在今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城遗址的西面,陵冢尤在,略呈覆斗形,高约10米,周长100余米,其上原建宁神殿,亦称“太祖庙”,遗址上尚存残柱础、绿琉璃瓦及灰砖瓦等。金熙宗完颜宜(太祖之孙)即位,改葬太祖于胡凯山和陵,皇统四年(1144年)改胡凯山之太祖陵名为睿陵。关于胡凯山和陵的地址,经阿城文管所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确认应当在今阿城山河乡老顶子山南隅偏西的缓坡上,依山而建,尚残存有龟趺、文武官石雕像、石羊等。 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葬于和陵,皇统四年改名为恭陵。熙宗后来被海陵王完颜亮(太祖之孙)弑杀,降为东昏王,最初藁葬于皇后裴满氏墓中,后来迁葬于中都(今北京)大房山诸王兆域中。世宗即位,追复帝位,加上庙号、谥号,并号其墓曰“思陵”,改葬于峨眉谷,增饰规模。

  金代皇陵制度之确立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历程,到海陵王在位时期(1149——1161年)才初步确立。海陵王杀熙宗自立,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下诏迁都燕京,又“令司天台卜地于燕山之四围。岁余,始得良乡西五十里大洪谷日龙城寺,峰峦秀出,林木隐映,真筑陵之处,遂迁祖宗于此”(《大金国志》)。贞元三年(1155年)春,开始在中都西南大房山云峰寺营建祖宗山陵,海陵王曾经多次到陵区巡视。据《金史·废帝海陵纪》记载:贞元三年三月,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并在其山麓建行宫;五月,命判大宗正事等官员到上京,奉迁太祖、太宗梓宫,到大房山相视山陵;六月,命右丞相仆散师恭、大宗正丞胡拨鲁到上京,奉迁太祖、太宗山陵;八月海陵王到大房山,皇陵启土动工:九月,海陵王亲迎二帝梓宫于沙流河,亲射麞以荐献梓宫;十月致奠梓宫于中都东郊,迎入中都城,以皇宫正殿大安殿为“丕承殿”暂时安奉;十一月初一日,梓宫自丕承殿出发,初四日,太祖、太宗等人重新落葬,各陵名依旧,山陵礼成。至此,大房山成为金朝皇陵区。

  海陵王迁祖宗葬于大房山,金代皇陵制度开始正式确立,但他本人却没能葬在这片陵域之中。海陵王在攻打南宋时被部下所杀,金世宗(太祖之孙)废之为海陵郡王,敕令葬于鹿门谷诸王兆域,后又追废为庶人,迁葬陵区西南四十里。此后,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以及追封的睿宗(世宗之父)、显宗(世宗太子、章宗之父)等亦皆葬于睿陵、和陵附近。宣宗即位不久的贞祜二年(1214年),金朝迁都南京(汴梁府,今河南开封),贞祜三年五月,中都被蒙古所占领,宣宗死于汴、葬于汴,名德陵;末帝哀宗,国亡时自缢身亡,遗骨被献给宋朝,无陵墓。

  从文献中得知大房山金代皇陵兆域中应该有太祖的睿陵、太宗的恭陵、睿宗的景陵、世宗的兴陵、显宗的裕陵、章宗的道陵等共六座皇陵。

  另据《金史·世纪》记载,皇统四年(1144年),金熙宗为始祖以下十位先祖加上陵号,即始祖函晋光陵、德帝乌鲁熙陵、安帝跋海建陵,献祖绥可辉陵,昭祖石鲁安陵,景祖乌古乃定陵,世祖劾里钵永陵,肃宗颇刺淑泰陵,穆宗盈歌献陵,康宗乌雅束乔陵。太祖等人迁葬后的正隆元年(1156年)七月,海陵王命太保等官员到上京,奉迁始祖以下梓宫;八月,亲到大房山行视山陵工程;闰十月初一,金朝葬始祖以下十帝于大房山,山陵礼成,群臣称贺。根据有关记载和现代考古调查等资料分析,‘金朝始祖以下的十祖陵并不和太祖睿陵等诸皇陵在一起;另外,在皇陵兆域附近还有熙宗的思陵,其制不详。

  金陵初毁于公元13世纪初的蒙古灭金之役,将近400年后,它又经历了一次更彻底、也是十分滑稽的破坏。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后金——清政权日渐强大,明王朝在战场上屡次失利,便认为后金是得了京郊大房山金陵的“风水”相助。于是,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下令免除朝廷给予金陵的例行祭享,次年又命令尽毁大房山诸金陵、并斩其“龙脉”以泄其“王气”。天启三年(1623年),在金陵遗址上建了一座关帝庙用以“厌胜”。荒唐的厌胜术仅仅破坏了前朝陵墓,显然不可能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反倒是成了一桩笑谈。

  在对金陵的作为方面,清朝刻意与明朝针锋相对。入关前,清太宗在北京附近与明军作战时曾祭金陵,世祖(顺治)迁都北京以后又命地方官春秋致祭,世祖、圣祖(康熙)二帝均有御祭碑文。清初曾多次局部修缮金陵,对金太祖睿陵、世宗兴陵尤其加以保护,重新修建了宝顶(封土坟冢)和宝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命葺金太祖、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工竣,亲诣展谒,并御制谒金太祖、世宗二陵诗”,命完颜氏子孙陪祭(《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时期重新修缮的金代皇陵,并不是对于金朝制度的完全恢复,在陵园布局、营造法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清朝官式建筑印记。

  清朝修复的金陵最初颓败于何时,史无明文记载,直到40余年前,房山陵区的建筑群遗存或遗迹有不少还比较明显,后来遭到破坏。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陵遗址进行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并进行了局部的发掘,金陵神秘的面纱逐步揭开。

  金太祖至章宗诸帝陵所在的金陵主陵区,位于今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的九龙山,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整个陵区以主神道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由石桥、神道、石级踏道、阙台、大殿、陵墙、宝顶、墓穴等建筑群组成。在神道北端有比较明显的太祖睿陵和世宗兴陵的遗迹,两陵东西相隔大约三四十米。尚存清代修筑的宝顶,睿陵宝顶外形已经破坏,直径15米;兴陵封土稍小,外形大体完好,直径6.5米,残高1.6米。二陵前方各有碑亭遗迹,原立清朝皇帝御祭文碑。睿陵封土南面尚有大殿遗迹,可见殿基面宽16米,进深12米,高出地面0.5米。上有纵横排列的石柱础4行,共16个。在封土和大殿遗址的周围还有残存的陵垣,太祖睿陵南端还有棂星门遗迹,这些基本都是清代重修的遗存。

  上世纪80年代末调查时,在睿陵宝顶东南10余米处发现一岩坑遗迹,当地村民曾经用作蓄水池,当时推测为祭祀坑。2002年抢救发掘发现,该石坑实为一竖穴石圹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略偏西,口大底小,东西长13米、南北宽9.5米、最深处5.2米。坑内有石棺椁4具,其中东西向的两个汉白玉石椁,椁盖、椁身均为整块石雕凿而成,其上浮雕图案,一主题为龙、一主题为凤。龙纹石椁己残毁,仅保留椁盖和东壁挡板,上刻有团龙卷云纹。凤纹石椁保存较好,位于龙椁的北侧,为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盖顶及椁身刻有双凤纹,内填金粉,椁身四壁裹松香。石椁内置一木棺,棺外壁髹红漆,四角及正中部位有银片鎏金錾刻凤纹装饰,南北两侧的银饰件上对称铆有两个铁环。棺内残留有头骨及下肢骨,还发现有金丝风冠和雕凤纹的白玉饰件。该墓坑位于整个金陵遗址的中轴线上,应该就是金太祖睿陵的玄宫(墓穴)部分,墓主为太祖帝后,其结构形式为岩坑墓。金代睿陵的地面建筑已经被彻底破坏,结构形式不明,清代重修金陵时可能已经不知确切的墓址所在,所以宝顶并没有叠压在墓室之上。

  在清代所修世宗兴陵宝项的南面,发现了世宗的墓室和墓门。在睿陵和兴陵之间,尚有保存基本完好的“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石碑一通,应该是世宗之父、追封睿宗之景陵的标识。

  在睿陵、兴陵西南地势稍低处,发现了5座陪葬墓。其中有两座未被扰动的墓室,四壁以石条垒砌,外壁涂抹白灰,室内底部安设石棺床,木棺已朽,肢骨散乱。出土有铜柄铁剑、石枕、磁州窑龙凤罐及金泰和铜钱等遗物。

  作为北京地区年代最早的皇帝陵墓群,金陵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金陵的调查和发掘,采集到大量信息,为金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责任编辑]王 凯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