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避讳等8则

古代的避讳

  

  在我国,避讳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典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之避。后《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生,不以器帛”条款,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避讳。秦汉以来,避讳制度日臻完备,避讳有“国讳”、“家讳”、“圣讳”等3种形式。国讳,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溺器以前叫“虎子”,唐代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一律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就是避讳的结果。家讳,即父母祖先的名字,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家讳。杜甫母名海棠,因此不作咏海棠之诗。圣讳,就是圣贤的名字,主要指孔子。孔子名“丘”,清朝时,天下姓丘的要加耳字旁改姓“邱”,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风凉话”源于唐朝

  

  “风凉话”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的盛夏,文宗和几名词臣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跟着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各词臣也相继吟诵附和。这一记述出自《旧唐书》,后世诗人对此多有评论。宋苏轼认为柳公权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讽谏)”,于是续上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意讽文宗在享受殿中风凉时,哪能想到征夫耕叟正苦于夏日之酷热呢?后人就从中引申出“风凉话”一词,指那些不负责任的嘲讽的话。

  

  书院原是修书之地

  

  书院之名,初见于唐,本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后世所称学校式的书院,实始于五代,而成于宋初。宋人贱视武卒,重文轻武,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书院来安置子弟。另外,宋代理学兴盛,开宗立派的理学大师及其学生,无法以科举为目的的官学自由讲学,而民间私家所设的书院,没有这样的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书院制度,自南唐开元间白鹿洞书院建立,至清光绪二十七年所有书院均改建为各级学堂止,历时凡964年。

  

  宋元时期的海禁

  

  我国宋元时就有海禁政策,但往往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暂时出台的措施,持续时间较短。如针对某些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产品,如铜钱、兵器、兵书等。中国铜钱在整个东方文化圈都很受欢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以中国铜钱作为流通货币,铜钱大量外流,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危险,所以当时禁止大规模向海外输出铜钱。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比周边各国发达,高质量的兵器也不允许运出来。还有就是兵书,宋元王朝也不希望外国人读到。

  

  中国最早梳妆盒主人是男性

  

  近日,《剑舞楚天——湖北九连墩战国墓文物展》在广东省博物馆隆重开幕。精选的111件(套)九连墩战国墓出土文物,从礼、乐、兵、文、生5个方面再现了“楚大夫的一生”。展品中有一件“便携式”梳妆盒,出土于九连墩1号墓,据说是我国最早的。盒内相应部位凿空,分置着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铜镜颜色斑驳,带有绿色铜锈。这个梳装盒之所以“便携”,是因为它像现代女士的梳妆盒一样可以合盖,体积也比现在的大不了多少。同时,盒子的上下各装一可伸缩的支撑,以便使用时承镜。除了功能齐全外,这只梳妆盒外部的图案也很漂亮。让人意外的是,这只精致的梳妆盒,主人竟是男性。据专家介绍,古时的关男子也很注意修饰外表,他们用刮刀修鬓角、刮胡子,用胭脂修饰肤色,古人还会用‘明眸皓齿’形容男子。

  

  “抓药”的来历

  

  据传唐代时,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因为采的药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孙思邈就特意做了一个圈身,在围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格外方便。孙思邈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就到哪里。人们发现他每次诊病后,都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药来,所以只要有人得了病就希望药王能来“抓药”。后来,药店为了使众多草药不混杂,也便于分类抓取,掌柜做出一个个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一个或四个方格,来放置各种药材。所以直至今日,人们到中药店配草药,仍称为抓药。

  

  王府井名称的由来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为何叫王府井呢?据《燕京访古录》所戢,此处建王府最早始于隋唐时代,“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固之称。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加之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及王府井大街。在这条街的大街小巷中,至今仍有帅府、阮府、空府、霞公府遗址可寻。到了清代,此处依然是亲王、郡王的聚居之地。如隋唐时期的帅府,成了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铎的豫王府。这里还有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的状元府。所以王府井名称的由来,是与历代权贵在此兴建众多王府密切相关的。

  

  琅琊台是尧舜时天文台

  

  由中国天文学会和胶南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琅琊台天文历法学术论证会近日在胶南市举行。专家和学者初步就“琅琊台是一座天文台,建台时间至少应该在秦汉时期”这一观点达成了共识。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琅琊台是一个兼具观象授时与宗教祭祀功能的古观象台,具有观日出、定时节、望云气、祭祀四时主等天文历法、星占以及宗教政治方面的功能。这个古观象台的时代下限在秦汉时期,是迄今已知的地面上遗迹尚存的我国最早的观象台遗址。据有些古文献记载说,此台是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地区时所建,根据古天文的综合研究,琅琊台的起源可能更早,上推到西周初年,甚至是尧舜时代。

  

  责任编辑:蒲 晖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