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入历史的鲤鱼

一条普通的鲤鱼,游入人类历史的长河,经过文化的洗礼,脱胎成了影响国人生活的灵物:上跃龙门,下传尺素,问有鲤鱼舞、鲤鱼财神之俗,也有金玉(鱼)满堂、年年有余(鱼)之寄,更有富裕、吉庆、幸运等美好寓义。与龙、风等诸多灵物一样,鲤鱼的灵化过程,其实也是人类依凭自然“箭垛式”的文化再造。

  

  鲤为鱼主

  

  古人认为,“鲤,最为鱼之主”,“鲤,鱼之贵者”。鲤鱼贵为鱼主,《尔雅》“释鱼”,以鲤冠篇。这一认知的形成,与先民的早期信仰与世俗经验不无关系:信仰上,鲤乃兆吉之物;生活中,鲤为“食品上味”。

  鲤鱼兆吉。《诗经·衡门》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按闻一多先生研究,此诗系写男女幽会,上述诸句乃男子海誓之辞:吃鱼何必黄河之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王侯、官宦之女)?鲤繁殖力强,又喜偕游,把食鱼与娶妻联系起来,以其映兆男女合欢、人丁繁盛也不无道理。除此而外,《风俗通》曾记,孔子为其子取名“鲤”、字“伯鱼”事,显系兆吉求顺。延至唐朝,更有“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解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李唐把鲤鱼与人事的联系推向了极致。

  其实作为“食品上味”的鲤鱼,很早就进入到人们生活中了。《诗经·小雅·六月》中有周宣王“炰鳖脍鲤”宴请诸侯的记述。此后,供人歆享的鲤鱼一直倍受青睐,北魏时,曾有“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记述。所以南朝道学家陶弘景曾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被理学家推崇的“二十四孝——卧冰求鲤”的故事中,鲤鱼更被注入了人伦色彩:晋人王祥,早年丧母,由于继母朱氏的拨弄,祥失父爱。朱氏想吃鲤鱼,适逢天寒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为尽孝情,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孝心感天动地,冰裂,跃出两尾鲤鱼,王祥持归,供奉继母。至今黄淮一带仍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足见人们对鲤鱼的倾情。

  既食鲤,则畜鲤。《诗经·大雅·灵台》中曾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句,表明西周时就有养鱼的记录。至战国时,越国火夫范蠡更曾著《养鱼经》(又名《种鱼经》),书中详述养鲤之法,并称“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又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民间谚语“养鱼种竹千倍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畜鲤之习一脉相承了下来。

  

  鱼跃龙门

  

  鲤兆人事,是因为时人信鲤之灵。考古显示,商周时,古人就有以玉鱼随葬之习;战国以降,又现铜鱼、陶鱼、木鱼等鱼形随葬品。上述诸多发现表明,在古人的观念中,鲤鱼并非简单的盘中之物,而是能通天界与凡世的灵物。这一观念在其后古人记述中得到了证实。如《列仙传》云:“子英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爱其色好,持归著池中,数以米谷食之。一年,长丈余,遂生角,有翅翼。予英怪异,拜谢之。鱼言:‘我来迎汝,汝上背,与汝俱升天。’即大雨,子英上其鱼背,腾升而去。岁岁来归故舍,食饮,见妻子,鱼复来迎之,如此七十年。故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遂立子英祠。”

  鲤鱼之灵,以“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为最著。《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据说,黄河水至龙门处转流,水势湍急,鲤鱼至弱,要想往上游过龙门湾处,犹比登天。《太平广记》引《三秦记》中则有更为详尽的记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正因为有鱼跃龙门则为龙的认知,所以隋炀帝《风艒歌》中曾有:“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意欲垂钩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休。”

  此后,鱼跃龙门为世人一再渲染。以“龙门”寓人生重大关节,如科举大考、仕途升迁等;以“鱼跃龙门”兆示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又以“鱼龙变化”比喻金榜题名,自寒贱而达显贵。而跃过封建科考之“龙门”的“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一起,成为古代读书人的黄粱之梦。史实是,跃过“龙门”者寡,“龙门”前粉身碎骨者众。所以唐人章孝标曾作《鲤鱼》诗:“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在称许鲤鱼胆识的同时,也不无人世间的诸多感慨。

  

  鱼传尺素

  

  除了上跃龙门之灵性外,鲤鱼尚有传递尺素之用。汉代无名氏之《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丈夫的乐府古诗。诗以河畔青草起兴,睹草而思人,一唱三叹,凄楚之情跃然字间,读后令人生出无限遐思。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句。此鱼非彼鱼,诗中“双鲤鱼”并非实指鲤鱼,而是先秦时期传情达意的一种木刻鲤鱼形信封。“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即打开函件看到书于素帛上的书信。

  先秦时期,文书以简牍为主,简牍又多以竹木做成,长约汉尺一尺。为防散乱、泄密,将两块外面刻成鲤鱼形的竹木简对合,文字向里,外面结绳处加上封泥。此时的竹木简,以一充二,既是信封,又是书信。其后,多以素帛写就的书信夹于其中,而鱼形木简只存作信封之用。这种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虽然随着纸信封的出现,鱼形信封渐趋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鱼传尺素”作为传递情愫的代名词为后来骚客们一再吟咏:唐代女道士李冶《结素鱼贻友人》诗,中有“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宋秦观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鲤鱼兆吉,又隐含有生殖、生财、夫妻恩爱、姻缘美满之意,辅以灵性之变,以其为传喜达情之物什也是情理中事。至今民间的书信纸、结婚喜帖、新婚嫁妆等,以鲤鱼为纹饰者十分普遍,应该说与此意同。

  

  金“鱼”满堂

  

  在中国文字中,“鲤”、“利”谐音,“鱼”、“余”音同,而“利”意所含与“余”意所指又是农耕民族的理想所在,所以自古至今,鲤鱼作为重要的民俗标志物一直活跃在民俗生活中:吉祥物有之,吉祥语有之,吉祥图案有之。民俗生活中总能看到鲤鱼的影像。

  广东江门一带,有新年初四以活鲤拜门之俗。至时,从早到晚,多有人手提一条用红头绳吊起的鲜活鲤鱼,到各家门口叩拜,边拜边唱:“鲤鱼合合口,金银来到手;鲤鱼碌碌眼,百病无侵犯;鲤鱼头,祝你全家福禄寿;鲤鱼腮,长年兴旺永无衰;鲤鱼鳞,生意兴隆多利润;鲤鱼肠,米顶到梁;鲤鱼游,祝你今年起高楼;鲤鱼心,朝进白银晚进金;鲤鱼蛋,餐餐九味(菜)白米饭。鲤鱼摆摆尾,年头好到年尾。大生鲤,大生鲤,今年好运属于你!”歌至尾处,声音高亢。唱后,户主燃爆竹,给利市,唱者又转他家。

  浙江苍梧尚有鲤鱼舞之戏。当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时是由鲤鱼引领才寻到水源的。为示纪念,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当地人跳鲤鱼之舞。所舞之鲤,用竹篾、竹片及铁丝扎成,外包白布,布上绘上图案,分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辅以握棒。鲤鱼舞由五个男子表演,多为模拟鲤鱼动作:时而水面怡然,时而水下觅食,时而嬉戏追逐。高潮时,众鲤鱼在头鱼的引领下,急速翻腾,蹿蹦跳跃,最后以高跃龙门收场。

  福建周宁有鲤鱼溪,溪畔村人恪守先祖不垂钓捕捞鲤鱼的乡规,爱鲤护鲤,营造出了“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人鲤和谐相处的自然之美,令世人称道。自然之鲤如此,俗信之鲤作为吉祥的民俗标志物同样鲜活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中,有3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采用的是胖娃娃怀抱大鲤鱼的传统吉祥图案;在南国,逢商铺开张,居所乔迁,多摆上一缸锦鲤。锦鲤中,必有一至数尾全身乌黑、肚皮金黄者,俗称“铁包金”,锦鲤有“进利”之意,“铁包金”则是肚里有黄金,寓财源广进之意。(文章代码:0923)

  

  责任编辑 姜冰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