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母

我们对水母并不陌生:它们身体透明,常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像一顶顶圆伞一样在水中漂游,特别是成群出没的时候,远远望去,显得十分壮观。

  人们往往根据它们的伞状体的不同来给水母分类和命名:有的伞状体发银光,就叫银水母;有的伞状体则像和尚的帽子,就叫僧帽水母;有的伞状体仿佛是船上的白帆,叫帆水母;有的宛如雨伞,叫雨伞水母;有的伞状体上闪耀着彩霞的光芒,叫霞水母……但是在分类学上,刺胞动物门(也叫腔肠动物门)水母亚门主要分为两大类群,一个属于水螅纲,大约有3000种左右,包括花水母目(其中有生活于淡水的水螅等)、软水母目(其中的薮枝螅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水母)、多孔螅目(有生活于热带海洋的多孔螅)、柱星螅目(有生活于热带海洋的柱星螅)、淡水母目(包括著名的桃花水母、生活于海洋的钩手水母等)、盘囊水母目(有习见的银币水母、帆水母等)、管水母目(如僧帽水母)、硬水母目(如壮丽水母)和辐射水母目(包括海沙螅、耳螅等);另一个属于钵水母纲,大约有250多种,包括十字水母目(有喇叭水母、高杯水母等)、冠水母目(如红斑游船水母)、旗口水母目(有霞水母、海月水母等常见种类)、根口水母目(包括海蜇等)和立方水母目(有灯水母、手曳水母)等。除了水螅、桃花水母等少数淡水种类外,它们全部都是海产,见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

  

  “温柔美丽的杀手”

  

  水母身体的胶质中含有90%以上的水分,难怪西方人把它们叫做“果冻鱼”。虽然水母的名字慈祥和蔼,长相也美丽温顺,其实却是十分凶猛的动物。它们所拥有的武器令人望而生畏,那就是伞状体下面的那些细长的、宛若绸带般的触手,即它们的捕食器官和消化器官。像毒丝一样,在这些触手的上面布满了无数含毒的刺细胞,能够射出毒液,所以被人们称为“毒手”。水母在水中摄取各种有机物为食,猎物被刺蜇以后,就会被迅速麻痹而死。然后,水母的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从口入内,是一个短食道,再接着四角形的胃,有胃隔、胃丝等构造,因此它们所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被消化吸收。

  水母如此凶猛,是否会将一个人吞食掉呢?目前虽然尚无这样的报道,但科学家认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例如有的水母拥有几十米长的触手,而且习惯于紧裹住巨大的猎物,用它那些有毒的刺细胞将猎物麻痹,然后再从容“享用”。

  水母采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对待猎物,其实在于它们自己只是一种薄薄的、软弱无力的东西,很容易被撕裂,不能承受猎物被俘获时反抗的动作。因此,水母只有立即将致命的毒液注入猎物的体内才能避免被撕裂的危险。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的僧帽水母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水母。它在水面上漂浮的淡蓝色透明囊状浮囊体一般长6~30厘米,前端尖、后端钝圆,顶端耸起呈背峰状,形状颇似出家修行的和尚(即僧侣)的帽子,因此得名。这些浮囊上有发光的膜冠,能自行调整方向,借助风力在水面漂行,远远望去,如同扯满风帆的战舰一般,因此又被称为“葡萄牙战舰”。

  僧帽水母刺细胞里所藏的毒液与眼镜蛇的毒液一样厉害。实验证明,这些神经毒素是一种能使生物神经错乱的蛋白质,冷藏6年之后,毒液的毒性依然不减。这种毒素在水里发作得很快,小动物被刺蜇后,会立即死去。人被刺后也会遭到致命打击,几分钟后就会使受害人的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脉膊无力,甚至心脏停止跳动。由于在长长的触手上刺细胞呈念珠状排列,因此被蜇者的皮肤也会呈现念珠状的鞭状伤痕,故可依此与其他水母的蜇伤相区分。

  即便是可供我们食用的海蜇,也是危险的动物,一旦被蜇伤,就会导致红肿热痛、表皮坏死,并有全身发冷、烦躁、胸闷、伤处疼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呼吸困难、休克而危及生命。

  据说,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海域的箱型水母,这种水母身上的毒素足够毒死60个人。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水母的毒性都这样强,大多数水母的毒液都不会毒死人,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水母——它们根本就没有触手和毒液。

  

  泛滥成灾的“水母大军”

  

  水母不仅能够“伤人”,而且还会“泛滥成灾”,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麻烦。最近,一种大型水母出现在日本海域,其直径达到2米,重达220千克,分布的密度据说比正常情况高了100倍。它们的出现引起了当地人的恐慌,甚至一度传说是日本人捕杀的鲸鱼的幽魂找上门报复他们来了。其实,这次占据日本海域的水母名叫越前水母,也叫沙海蜇。它们不仅让日本本州岛北部的渔民怨声载道,也开始影响我国和韩国的捕渔业。

  如果人们知道2003年曾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是可怕的“水母年”——因为这一年水母在世界上很多海滩迅速大量繁殖,也许就会更加害怕了。

  至于“水母大军”为何突然泛滥起来,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分析认为,全球交暖与环境污染是水母数量激增的罪魁祸首。全球变暖使海水温度提高,导致水母大量繁殖。而暖洋流携带着大量水母进入了日本海。越前水母曾于1958年和1995年在日本海域大量出现。这次它们出现时,海水平均温度比上两次还要高。由于港口一带经常会聚集一些工业排放物,其中如果含有氮、磷等成分,就会使该地区的海水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大增,这为水母提供了食物以及有利的繁殖条件。此外,港口通常会修建一些防止涨潮的堤坝及建筑设施,也为水母提供了附着生长的条件。

  在世界各地出现暴发现象的水母种类以及暴发的规模也不尽相同,除越前水母外,还有霞水母、僧帽水母、海月水母等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海月水母,它们正在向世界各个海域“大举入侵”。例如,不久以前,在我国山东省烟台市港务局一个码头周围的海面上就曾漂浮着数不清的水母,层层叠叠,绵延几百米。这些身体透明如月的水母就是海月水母,体型约有盘子大小,直径均在20厘米左右,在水中不断地收缩着身体,缓慢浮动。海月水母在日本泛滥的时候,还造成过更大的灾害。由于它们可以堵塞核电站的过滤装置,致使核电站被迫关闭。

  在日本、美国西部、欧洲西部以及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对“入侵”的水母进行了追踪研究,认为海月水母的暴发是一种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研究显示,在全球各个国际性港口中,将近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为“外来者”。海月水母可能是通过船只被运往世界各处水域的。它们“搭便车”来到了新的栖息地点,而这通常会对当地的原生物种产生不利影响。

  科学家认为,仅仅依靠自然迁移,海月水母不可能散布到全球如此之多的水域当中。基于对海洋的水流情况及海月水母游泳能力的了解,他们对这种水母在7000年中可能发生的运动进行了电脑模拟,而海月水母通过船只得以散布至世界各地是惟一一个合乎逻辑的方式。

  为了在航行中保持稳定,船只通常会装载一些海水,而许多海洋生物就是通过压舱用的海水以及外来物种贸易(如贩卖热带鱼等),得以在世界各地来回“穿行”的。

  当一个外来物种到达一个适合它们栖息的新环境时,便会迅速生长、繁殖。当它们的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再加上水温、食物等都有利的时候,它们就可能一下子涌现出来。

  水母暴发时需要捕食大量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减少降低了藻类的被取食压力,从而将会引起藻类暴发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而藻类的增加,最终可能导致赤潮出现,给渔业生产带来灾难。如果这一情况不断出现,就会形成生物灾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艳丽如花的珍稀水母

  

  事实上,水母在通常情况下不仅不会危害人类,而且还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许多钵水母是渔业捕捞的对象,如海蜇就是营养极为丰富的一种海产品。有些水母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生物,对探索渔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帮助。水母的刺细胞、运动方式和发光能力等都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海月水母能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科学家们曾经模拟它们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来进行海洋风暴的预测。更为重要的是,水母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母中也有非常珍贵的濒危物种,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就是其中之一。桃花水母多呈白色透明状,也有的为粉红色,是生长于温带淡水中的一类水母,直径大约在0.1~2.4厘米之间。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的时节出现,在水中游动时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得名。我国古代则称它们为“桃花鱼”。

  早在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归州志》中就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1726年)《古今图书集成》中对桃花水母的描述更为细致而生动:“桃花鱼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鱼,是因为它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还与桃花开谢同步。其实,桃花水母并非只在桃花开时才出现,桃花谢了就没有了,而是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由于夏季阳光强烈,水面温度较高,又有洪水的冲击,而冬天水面温度较低,又没有它们所需要的浮游生物,所以这些时候它们就在水下和石头缝里觅食,只有在春暖花开时节,桃花水母才浮到水面上来。桃花水母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桃花水母共有12种,在我国分布的就有9种,而且均为特产物种。它们的生存范围大致在北纬30°至60°之间,尤其在我国南方的浙江、湖北、四川、河南、江苏等地比较多见。但是,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物种的前景并不乐观。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楚雄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川井桃花水母和乐山桃花水母被列为近危或易危种,而短手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和秭归桃花水母则被列为濒危种,只有信阳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被列为无危种。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的桃花水母中,以秭归桃花水母最为有名。这不仅因为它在世上非常稀少,还因为它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和动听的故事。相传昭君出塞前,在父老乡亲的簇拥下,登上龙舟,端坐船头,弹响琵琶,在哀切的琴声中顺着香溪河一路飘然而下。此时溪水两岸的桃花仿佛情动,纷纷飘落。昭君也不禁触景生情,潸然泪下,将一滴滴晶亮的泪珠滚落在香溪河中。顿时,香溪河中出现了无数五彩缤纷的“小鱼”,它们同飘落在河水中的桃花瓣交相辉映,艳丽至极。有人捞起一条“小鱼”,放在昭君的手心里,她见“小鱼”形状犹如瓣瓣桃花,便给它起了“桃花鱼”的名字。当昭君乘坐的龙舟消失在溪水尽头时,满山的桃花纷纷凋谢,溪水中漂亮的“小鱼”也无影无踪了。从此昭君姑娘和桃花鱼的故事在当地代代传诵。

  桃花水母不仅极具观赏价值,而且富于学术意义。它是比较低等的生物,基因组较小,分析基因比较容易,是研究物种进化较好的对象,也是较好的实验材料。研究桃花水母,对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桃花水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还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使秭归境内原适宜桃花水母生存环境的水域水位被抬高,泥沙淤积,这些“水中大熊猫”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出呼吁,希望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还原桃花水母的生存环境,给桃花水母找到一个安全、幸福的新家。

  幸运的是,通过中国科学院永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对桃花水母进行的持续数年的研究,发现在三峡水库蓄水后,仍然在库区的多个地点有桃花水母栖息,它们并没有因为水库蓄水而消失。鉴于桃花水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目前保护桃花水母的呼吁已引起国内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我国已开始着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体措施,努力拯救这一珍贵物种。(文章代码:1713)

  

  责任编辑 庞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