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宽耳蝠

最近,我国各地生物名片的评选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这些生物名片上的动植物形态各异,有的为人们所熟知,有的则是人们尚不十分了解的珍稀物种。

  北京评选出的生物名片是一只可爱的蝙蝠——北京宽耳蝠。它是一种两年前才被我国动物学家发现并命名的北京特产动物,它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蝙蝠新种。

  人们常用“飞禽走兽”一词来形容鸟类和兽类(哺乳动物),但这种说法有时却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一些鸟类并不会飞,如鸵鸟、鸸鹋、几维和企鹅等;同样也有一些兽类并不会走,如生活在海洋中的鲸类等;而蝙蝠类不但不会像一般陆栖兽类那样在地上行走,却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

  蝙蝠类(翼手目)是兽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除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踪迹遍及全球,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种类与数量较多。但是,由于蝙蝠善于在空中飞行,体形甚小以及在隐蔽的洞穴里栖息和昼伏夜出的习性,使大多数人难以见到它们的“庐山真面目”,我国的动物学家对它们的研究也很少。

  这一状况从20世纪末开始有所改观,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树义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对我国翼手目的分类、形态、回声定位与分子比较研究等各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宽耳蝠的发现和命名就是其中之一。

  迄今为止,由中国人命名并得到国际承认的兽类只有十余种,而其中部分种类目前还存在争议。在发现和命名北京宽耳蝠之前,在全世界被发现的1100多种蝙蝠中,还没有中国人命名的种类。

  2007年,研究人员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的一个废弃的隧道里偶然发现了一些北京地区前所未见的蝙蝠,与亚洲宽耳蝠十分相似。宽耳蝠是翼手目蝙蝠科中一个很小的属,以前被认为只有两个种,即欧洲宽耳蝠和亚洲宽耳蝠。

  经过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和声学的综合比较,研究人员证实北京宽耳蝠为一个独立的新种。在形态学上,北京宽耳蝠比另外两种宽耳蝠体型大,耳朵外缘的耳突呈拱形突起,其第二前臼齿比另外两种宽耳蝠要大且强壮;在声学方面,北京宽耳蝠发出的超声波的主频比其他两种略低;在分子生物学方面,通过Cytb和NDI基因的比较,他们进一步证实了北京宽耳蝠与另外两种宽耳蝠之间的差异已经达到了成为一个新种的水平。

  迄今为止,北京宽耳蝠仅在北京房山区的洞穴和隧道内被发现,而且有北京宽耳蝠存在的洞穴数量很少,通常每洞仅有一群,每群只有3~5只。因此,北京宽耳蝠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属于濒危物种。

  蝙蝠在我国原本是比较常见的,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常将它们的形象画在年画上。蝙蝠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消灭大量害虫,对人类非常有益。它们还是研究动物定向、回声定位及休眠的重要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适宜蝙蝠栖息的地方正在消失。在北京郊区,很多较大的洞穴都被开辟成了旅游点,洞穴内不分昼夜地点着电灯,喜欢黑暗环境的蝙蝠只能被迫迁走。某些种类的蝙蝠所栖居的空心树木被砍伐掉,废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严丝无缝,使其无法生存。用于消灭昆虫的毒剂和木材保护药剂等能使它们在冬眠的时候中毒而死。由此可见,我们对蝙蝠进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文章代码:1714)

  

  责任编辑 庞云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